
主持人:
您好!听众朋友,欢迎收听《政风行风热线》,我是主持人语桐。听众朋友,今天是宜兴市农业农村局的热线时间,首先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应邀来到直播室的嘉宾,他们是宜兴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峰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烨,市政府扶贫办副主任王煜东,市委农办副主任蒋静慧,欢迎各位领导作客直播室。
潘局长:
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来到《政风行风热线》与广大听众沟通,非常愿意接受社会各界的咨询和反映。
主持人:
听众朋友,有关重要农产品保供、现代农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节目时间拨打热线电话88568909进行咨询反映。
主持人:
2022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之年,是二十大召开之年,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关键之年。做好今年“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首先,请潘局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大概情况。
潘局长:
好的,主持人。
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真抓实干年、攻坚突破年、争先进位年”的要求,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上有了新的跃升。一是重要农产品保供稳健有力。今年夏收小麦喜获丰收,实现面积、单产和总产“三增”,蔬菜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建成2家国家级和1家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切实保障了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坚实。大力推进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改造2.5万亩农田连片整治示范区,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获得省政府办公厅督查激励。全面推进3.15万亩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开工农业重大项目28个,完成投资15.3亿元。江苏省第二十届“陆羽杯”名特茶质量评价活动在宜成功举办,我市茶企获特等奖12只、一等奖20只。三是农业绿色化进程不断加快。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持续深化,获评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县。连续两年争取到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开展,杨巷镇成功创建省级五星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四是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全面推进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培育了西渚白塔、芳桥金兰、徐舍美栖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典型。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百日攻坚行动”,今年上半年入选无锡市人居环境整治红榜村13个。开展15个人居环境示范村创建,培育建设2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五是强村富民工作扎实推进。推进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和“五增行动”,争取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1080万元,持续开展镇村联合平台项目建设,上半年宜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34元,同比增长5.6%。
下阶段,我们将围绕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和美丽乡村重点县创建,紧盯“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要求,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标准鱼池、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等重点任务建设,坚定信心,勇于担当,砥砺前行,奋力冲刺下半年,确保全面完成今年“三农”工作各项目标任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持人:
最近我市召开了水产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项目开工仪式,这一项目的实施是宜兴现代渔业、现代农业的一次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那请问一下许副局长,我市池塘生态化改造目前进展如何?
许副局长:
我市是典型的水网地区,“两湖三氿五荡”为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21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3.8万亩,水产品产量7.14万吨,为丰富市民“菜篮子”、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我市水产养殖也面临着分布散、规模小,缺乏养殖尾水处理设施的问题,2021年江苏省发布池塘养殖尾水排放强制标准,这个标准将于2023年6月1日起执行,中央环保督察也就池塘标准化改造提出要求,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达标治理工作已迫在眉睫。
为保障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局采取项目驱动、部门联动、区域推动的方法开展连片池塘生态化改造。在2020年2139亩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21年又实施了“集中连片内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的中央财补项目,面积4011亩,目前已基本完工。今年年初,我市出台了《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综合治理的意见》(宜政办发〔2022〕1号),重点推进3万亩连片池塘生态化改造,目前城建文旅集团等国企已与有关镇签订框架协议3.7万亩,池塘租赁面积2.5万亩,7月10日于和桥镇举行开工仪式。
下一步,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促进渔业绿色循环发展的通知》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强组织协调,会同属地板块、相关部门,全力推进池塘生态化改造,推动我市水产养殖规模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主持人:
我市池塘生态化改造充分考虑当地池塘类型、养殖品种、生产模式等,科学设计进排水、尾水治理模式及其配套工程,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池塘养殖尾水可实现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鱼粪等废弃物也能得到综合利用,形成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态循环渔业模式。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请王主任介绍一下这块工作的成效和经验做法。
王主任:
好的。近年来,我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面提升农村“颜值”与“气质”,努力绘就宜兴新时代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一是以“三项机制”为引擎,助推整治高效推进。建立完善“市主导、镇主责、村主体”的督导机制,成立了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各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宜兴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红黑榜”考核机制,创新实施“综合榜”+“专项榜”、平时考核+年底差异化考核、人居环境整治保证金等制度,营造浓厚的考评激励氛围。加快推进“一约三制”进村入户,大力推行新庄街道“联户共建”等“积分制”管理方式,将家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与示范奖励挂钩,形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良性局面。
二是以“三项行动”为抓手,聚力提升村容村貌。深入开展以“四清一治一改一管”为重点的常态化村庄清洁行动。2021年以来,各镇(街道)累计清理农村各类垃圾24.5万方,废弃物4.4万吨,残垣断壁约1800处,河塘沟渠约1.3万处,乱堆乱放约4.3万处、乱搭乱建约3.6万处,路面硬化约41万平方,发动志愿者达14.7万余人次。积极推进农村“三治”行动。全域推进农村垃圾收运体系,持续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准,推进农村河道整治提升,农村生活污水自然村治理覆盖率已达到82%以上,确保农村地区无黑臭水体。有力推动农村“五化”行动。2021年新(改)建农村公厕169座,“一厕一档”管理制度已全覆盖,新(改)建农村道路超100公里、桥梁超20座,建制村四级公路通达率达100%。
三是以“三美建设”为依托,增添宜兴美丽成色。狠抓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2021年,我市成功申报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试点(全国共15个),是我省唯一入选单位,获得中央财政专项奖补资金1亿元,重点打造山区风情、水乡风韵、渎区风光三条美丽乡村示范带。狠抓“美丽+”建设。打造一批“美丽+”子品牌,累计培育“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示范村14个、省级“绿美”村庄3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5个,无锡市“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无锡市“特色田园”乡村25个。狠抓“美丽经济”建设。形成徐舍美栖“花海飘香”、杨巷革新“田园牧歌”、张渚省庄“龙隐江南”等“美丽经济”新模式。2021年,全市休闲农业产值达14.9亿元,接待游客超1140万人次。
下阶段,我们将在巩固“一推三治五化”成果基础上,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快推动全域清洁治理向全域美村建设提档升级,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宜兴品牌”,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主持人:
通过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用力,补齐了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短板,美丽乡村各项建设得到了推进,乡村“颜值”也有了明显提升。
农作物秸秆资源具有多功能性,可用作燃料、饲料、肥料、生物基料、工业原料等,与广大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请问蒋主任,我市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情况如何?取得了什么成效?
蒋主任:
近年来,我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农业绿色发展、乡村生态宜居、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企业利用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农用为主、多元利用、产业增效”的秸秆收储运和还田离田利用新格局。2021年,全市年秸秆理论资源量37.43万吨,可收集资源量28.42万吨,秸秆利用量27.36万吨,综合利用率96.29%。为做好秸秆综合利用,我们开展了一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高标准谋发展。2021、2022年我市连续两年入选中央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2000万元左右。通过重点项目的支持,开展以基料化、能源化利用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能力提升建设。预计项目建成后,我市秸秆年收储能力可达0.72万吨,同比增加0.28万吨;秸秆年处理能力可达4.7万吨,同比增加4.1万吨;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达97%以上。二是强保障增实效。着力在秸秆利用途径和价值转化上下功夫、做文章,加强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大力培育一批秸秆收储运服务主体,打通秸秆离田利用堵点;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工业原料化等领域,发展一批市场化利用主体,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每年在省级专项资金中安排秸秆综合利用奖补经费,对秸秆利用主体采用以奖代补方式进行补助。三是勇探索畅机制。芳桥街道金兰村创建“1+N村集体经营”模式:由村集体建立秸秆收储加工点,配套相关设备,在全村范围内开展秸秆等农业农村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制成的有机肥回用到粮食种植上,实现了秸秆全量利用、农村环境改善、稻米品质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的“多题一解”。丁蜀镇推行“村级收运队伍”模式:依托秸秆利用企业,发动各村成立村级秸秆收运队伍,开展秸秆收集打包、转运作业,并对秸秆收集转运进行奖补,今年夏收共计奖补20余万元,打通了秸秆离田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各镇的主动实践,我市形成了一批可持续运行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和机制,稳步提升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
主持人:
时间关系,今天的农业农村局上线直播就到这里,感谢几位嘉宾,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本期节目的文字版您可以点击宜兴政府网互动问答板块《政风行风热线》专栏进行查看。再见。
潘局长:
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