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互动交流
水利局《政风行风热线》直播实录
访谈主题:水利局《政风行风热线》直播实录
访谈时间:2019-07-24 08:30:02
访谈嘉宾:宜兴市水利局杨正强副书记、副局长,钱卓军副局长,卢刚副局长
访谈主持:梧阳

访谈实录

  主持人:

  您好!听众朋友,欢迎收听《政风行风热线》,我是主持人梧阳。听众朋友,当前,水利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年来,我市水利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系统治理提质效”的总体思路,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转变作风,积极开启管水、治水新征程,水利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那么,在接下来的节目中,该局领导会就水利行业监管、水利工程建设、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长制管理、太湖安全度夏等工作与听众朋友、网友们进行沟通交流。首先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应邀来到直播室的嘉宾,宜兴市水利局杨正强副书记、副局长,钱卓军副局长,卢刚副局长,欢迎三位领导做客直播室。

  听众朋友,如果大家有什么看法和意见,欢迎都参加到我们的访谈中来,发表你的观点,也可以提出你所关心的问题。热线号码是88568909,网上互动的方式只要登录新浪微博搜索FM909梧阳,期待您的参与。

  主持人:

  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在今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下一步水利工作的重心将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那请问我们将在提升水利行业监管水平上重点做好哪些方面工作?

  杨正强:

  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网民朋友,大家好!很高兴通过《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这样一个平台,来和听众朋友交流和沟通,并就我市水利工作有关方面进行探讨。

  我市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市域总面积1996.6平方公里,境内水网纵横交错,库塘星罗棋布,共有市、镇、村三级河道2424条3174.75公里,湖、氿、荡等天然较大型水面20多个,水域面积达375平方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分布,决定了我市水利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围绕全力提升我市水利行业监管水平,我们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树立监管意识,积极引导社会参与。长期以来,由于对自然与生态重视度不够,发展中未能充分考虑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得无序开发水资源、浪费水资源、侵占水域岸线、超采地下水等损害水生态、污染水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愈发迫切。我市清醒认识到强化水利行业监管的责任和使命,一方面,我们将重点调整和纠正涉水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管好“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另一方面,全力引导群众的水资源管理意识,在宣传深度、广度、力度上下功夫,深入传播水利行业监管理念,融入到组织学习、群众生活、课堂教学,鼓励公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行业监管良好态势。

  二、严格履职尽责,强化监管执法水平。一是严格监管要求。按照水利行业监管的要求,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范围、监管程序,严格执行政策法规的相关规定,促进行为规范、推动责任落实。把好审批关,在方案论证、规划设计、项目立项等环节中提前介入,帮助相关单位避免出现涉水违法违规行为;把准处罚尺度,严肃规矩、严格尺度,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立即处罚。二是加强监管力度。上足工作力度、凝聚工作合力,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常态开展专项执法和联合执法行动,坚决做到铁腕执法、铁面问责,为实现良好水事秩序提供坚实有力的执法保障。以车辆和巡逻艇巡查为基础,充分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补充空中无人机,多方位全覆盖开展河湖巡查,推进高效河湖网格化管理。三是开展专项行动。围绕“查清查实,问题清单见底;解决问题,整治方案见底;实事求是,时间节点见底”的目标,扎实开展河湖“两违”专项整治行动,对我市范围内河道、湖泊、水库所涉及的违法圈圩和违法建设情况进行排查摸底,专项编制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攻坚整治,进行动态监管和持续跟踪,确保整改到位。

  三、强化组织保障,不断夯实监管基础。一是完善管理体系。建立考核追责机制、制定监管责任问题清单,针对监管缺失、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严肃追究责任、督促主动作为,从源头上破解水利行业监管的薄弱点,积极构建高效的水利行业监管体系。二是理顺管理队伍。借助我市水利部门机构改革的契机,在部门职能调整过程中,科学划定职责和人员编制,切实解决部分职责交叉、责任不清等深层次、瓶颈性问题,充分整合监管资源、延长监管链条、创新监管手段,避免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和真空。三是强化监管能力。依据“负责、专业、精干”的选人方向,突出“严、实、细、硬”的工作原则,选配勤勉敬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的同志参与监管工作。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加快提升基层监管队伍能力。

  主持人:

  新孟河工程是我市重点水利工程,据了解,该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那么能否为听众朋友们介绍一下这一重大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和作用呢?

  杨正强:

  新孟河工程北起长江,沿老新孟河拓浚至京杭运河,立交过京杭运河后开河道南延至北干河,拓浚北干河连接洮湖、滆湖,拓浚漕桥河和太滆运河入太湖,涉及宜兴、丹阳、金坛、武进、钟楼、新北6个县(市、区),总长116.47公里,初步设计于2016年4月11日经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批复,批复总投资134.6219亿元,施工总工期54个月。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河道工程、堤防工程、干河控制枢纽、跨河桥梁、水系调整等。

  新孟河工程宜兴段总投资约13.3亿元,是目前为止我市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在我市境内涉及漕桥河、太滆运河、北干河三条河道疏拓,总长19.67公里,需新改建跨河桥梁17座,涉及和桥、万石、周铁、新建四镇11村,涉及企事业单位32家。前阶段,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相关镇及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整体工程建设推进有力,目前房屋拆迁已全部签约,5个集中安置区建设完成,主体工程河道一标、跨河桥梁一标已进入扫尾阶段,河道二标、河道四标正在全力推进中。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5亿元。

  新孟河是太湖流域湖西区四条骨干通江河道之一,该工程的实施对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的功能定位在三个方面:1、改善太湖和湖西区域水环境。引长江水入太湖,平水年引江入湖水量25.2亿立方米,提高太湖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改善太湖水环境,提高入太湖水质。2、提高流域和区域的防洪排涝标准。增加流域洪水北排长江、东泄太湖的能力,完善了区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3、提高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工程枯水年引长江水量达到39.8亿立方米,在湖西区腹地增加一条清水供应通道,在增加太湖水资源量的同时,也加快了区域河网水体的有序流动,增强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

  主持人:

  横山、油车两大水库是我市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地,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治理,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饮水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请问我们是如何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呢?

  钱卓军:

  水源地保护直接关系到水质的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局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的要求,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三条红线”管控,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多措并举,全力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一是完善制度保障。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近年来,我局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相继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横山水库水资源保护的若干规定》等规章制度,编制了《宜兴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横山水库水源地保护试点工程规划》等规划文件,确保水源地保护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同时,制定《宜兴市横山水库、油车水库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利系统应急预案》,健全水利系统应对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处置机制,明确应急措施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水源地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是严格巡查监管。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设置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对重点部位和地段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加大巡查监管力度,采取联合执法和突击检查等执法方式,以车船齐动,水陆并进的形式,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水污染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破坏水源水质的行为,对上游重点企业进行重点巡查、重点防范,采取不定时的抽查方式,确保无水污染事件发生,做好“生命之源”的守护者,确保广大市民的饮水安全。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宣传纪念活动积极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宣传。举办形式多样的水法宣传系列活动,携手城南实验小学、宜兴中学、太华小学等开展“水法宣传进校园”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大同社区,通过摆放宣传展板、向市民发放宣传手册、现场讲解、问题解答等形式,提高广大群众的水法律法规意识和对水源地的保护意识,使市民们参与水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形成全社会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主持人:

  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取得了很多成效,我们具体是怎么做的?

  卢  刚:

  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全市河湖管控治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特别是去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河长制工作扎实有序开展,7条城区黑臭河道整治全面完成;24个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达95.8%,同比增长16.6个百分点,超过省级下达74%的年度目标;31条环境综合整治河道优Ⅲ比例达51.6%,同比增长19.3个百分点,达到无锡市定年度目标,全市河长制工作在“助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长江”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2018年度竞赛考核评选中荣获“长江经济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单位”,成为全省入选的三家县级河长办之一。2019年1-5月,19个国省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有14个,优Ⅲ比例为73.7%,无劣Ⅴ类断面;31条环境综合整治河道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有22条,比例为71%,在无锡各板块中率先达到无劣Ⅴ类河道的水质目标。我们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履职考核。市河长办切实加强监督考核,除阶段性集中考核之外,始终坚持日常督查不放松,对全市河湖治理管护、上级通报、群众举报、河长交办等问题开展经常性巡查与回头看,有效督促各级河长履职和促进各类问题整改落实。全市2424条河道、19个湖泊、19座水库共落实河长湖长567名,实现全覆盖。2018年全年市级河长履职309次,镇级河长履职3406次,村级河长履职36681次;2019年市级河长履职99次,镇级河长履职4752次,村级河长履职23004次,各级河长实现从“有名”到“有实、有效”的转变。

  二是狠抓关键环节。科学编制“一河一策”。在各级编制“一河一策”的基础上,市河长办牵头进一步优化细化方案,科学制定年度项目清单,使河湖整治工作真正落实项目、资金、责任。全力推进控源截污。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5万吨每日的扩建,完成约40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与890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以及滆湖围网拆除与沿太湖3公里水产整治,全力促进河道水质达标改善。持续抓好河道综合整治。加快推进31条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共完成项目818个,占计划总数的91%,为2020年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紧盯“两违”、“三乱”重点问题。扎实开展河湖“两违”“三乱”专项整治行动,218个“两违”问题目前已完成整改138个,确保年前全面完成。

  三是注重创新示范。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新手段,2018年我市基本建成集日常巡查、问题督办、责任落实等功能于一体的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各镇(街道)积极引进现代化手段,丁蜀镇探索创新“河道管家”,提供综合性管理服务;新庄街道利用大数据,打造河长制联动系统;新街街道采用多种治理技术融合,将黑臭水体林家南河打造成水生态修复示范点,为河道综合治理提供了现实参考。

  主持人:

  多年来,我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太湖蓝藻打捞处置工作,连续十一年保障了太湖安全度夏。今年,围绕更高标准实现太湖“两个确保”的目标,我们在蓝藻打捞处置方面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卢  刚: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太湖安全度夏目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应急处置和能力提升两手抓,积极推进太湖蓝藻打捞处置各项工作。

  一是全面强化应急处置。建立蓝藻打捞应急机制,修订完善蓝藻集中突发应急预案,增加应急打捞处置人员及设施,配足配齐打捞力量,为蓝藻水草打捞创造有利条件。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蓝藻专业打捞队伍19支,专业打捞人员326人;蓝藻应急打捞队伍3支,应急打捞人员204人。沿湖各地认真开展打捞人员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确保队伍随时拉得出、打得响。同时,及早组织沿湖各地及各有关单位开展对全市54只蓝藻打捞作业平台、200余台机泵、11艘增氧曝气船以及电力、输藻管道、打捞管理房、蓝藻临时堆放池、藻水后续处理、水草打捞设备设施的全面检查和维护,及时排除蓝藻(水草)打捞处置设备和设施故障,并清理蓝藻堆放池沉积物约4万方。

  二是积极推进能力提升。围绕杜绝蓝藻打捞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风险,破解当前太湖蓝藻藻泥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瓶颈,投资约1.5亿元全力推进太湖蓝藻打捞处置能力提升工程及藻泥干化处理工程,目前两项工程已完工投运。另外,结合我市实施的太湖蓝藻打捞处置能力提升工程方案、全市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要求以及沿湖打捞设施设备现状实际,沿湖各镇蓝藻打捞处置能力工程建设也同步实施,共计改造蓝藻打捞机械化作业平台5只、维护蓝藻打捞机械化作业平台9只、新建水草垃圾临时收集堆放平台1只、蓝藻打捞应急冲刷平台(桩木结构)3只、蓝藻聚集网160米、加固改造杉木桩拦藻栅100米、维修更换挡藻闸门1座、维护改造蓝藻打捞看护房5座等。为今年做好我市太湖蓝藻打捞处置,确保太湖安全度夏提供了新的更大保障。

  主持人:

  时间关系,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几位嘉宾,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再见。

  相关领导:

    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