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河位于宜兴市新建镇,全长约5.6公里,是新建镇重要的生态廊道和农业灌溉水源。2021年-2022年实施“新丰河生态河道整治工程”,对新丰河进行清淤疏浚、修建生态护岸等系统治理,水质稳定达Ⅲ类。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系统治理,破解水环境难题。坚持“全域统筹、系统施治”理念,以“一河一策”为抓手,建立“问题、任务、责任”三张清单,统筹推进水域岸线综合整治。累计投入300万元开展截污控源、河道综合整治等项目,建成覆盖沿岸村庄的污水管网系统,实现生活污水100%收集处理;建设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削减源头污染;运用生态化手段,建设新丰河生态缓冲带3公里,种植苦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1万平方米,构建“水下森林”,实现水体循环自净,河道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标准。
生态赋能,打造滨水空间。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推动河湖生态功能与民生福祉双提升。拆除侵占河道违建4处,退让岸线生态空间1.2万平方米,划定河道管理红线,同时推进岸线复绿工程,种植乔木、灌木1000余株,芦苇、鸢尾等5000平方米,草皮护坡2万平方米,构建“水绿相依”生态廊道;结合乡村生活需要,打造“生态驳岸+休闲步道+文化驿站”滨水空间3处,增设亲水步道、观景平台和休闲廊亭等设施,惠及群众2000余人,实现“治水成果人人共享”。同时,结合新建镇铁军历史、当地产业,沿岸建设了烈士陵园、农耕文化体验园,带动了百姓增收。
智慧管护,保障长效运营。创新“智慧监管+全民参与”机制,破解“反复治、治反复”难题。建立“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体系,配备无人机、摄像头等智能设备,实时监控河道情况,将问题处置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发动青年干部、村民成立“护河志愿队”,镇级青年志愿队共有30余人,每月开展巡河、宣传等志愿活动;村级志愿队共有6支队伍,40余人次,每周开展志愿巡河、河道保洁、环保宣传等,清理河道垃圾100余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治理合力。
二、经验启示
系统思维,强化统筹治理。“治水兴水,不能就水论水。”新丰河治理打破“就水治水”局限,将河道整治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控源截污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河道治理提升百姓幸福感,产业发展带动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因水而兴”的发展新路。
以民为本,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打造亲水空间、开发农耕文化体验园等绿色产业,让群众直观感受治理成果,形成“保护环境—提升生活—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始终以民为本,坚定不移地推进“河长制”,全力打造河道治理的“新建案例”,使居民畅享宜居生活、共享生态红利。
机制创新,保障河湖长效。“治水之道,重在长效。”在河湖治理中突破传统管理模式桎梏,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长效保障体系。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智慧监测平台,实现水质动态感知、污染源头精准管控。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共治格局,健全河道管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