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利局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市水利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动态
宜兴市定跨港:以“绣花功”精织水乡生态新图景
来源:市水利局 时间:2025-04-16 08:31:23 浏览次数: 145 字号:[ ]

  定跨港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西至莲花荡、东至太湖,全长2.75公里,平均河宽26米,是入太湖的一条重要河道,也是定溪村生产生活的命脉。治理前,该河岸坡杂草丛生、违建侵占较严重,一到雨季,河道内淤泥堆积导致行洪不畅,沿河道路更是狭窄难行,虽年年清淤却收效甚微。2024年以来,定溪村大力实施以“治”控源、以“保”促净、以水“绿”村三大举措,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岸系统性治理,曾经的“烦心河”成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廊道。

  河道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定溪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多次上门沟通,听取村民对改造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召开“板凳议事会”,针对村民集中提出的诉求,邀请镇水利站和部分治污机构等,共商“治水大计”。凝聚共识经过几轮商议和测算,想根治黑臭“顽疾”,投入资金预计高达250万元,部分村干部想不通,其他自然村村民也议论纷纷。针对各界的疑问,村两委班子集体讨论、统一思想,又跟村里的老党员、部分村民代表谈心,算好民生账、生态账、经济账、长远账“四笔账”。经过班子会、党员会、群众会多次讨论,最终定跨港治理工程成功纳入定溪村2024年度“微幸福”民生项目,不仅破解了“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局,更培育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为后续工程实施奠定了民意基础。

  在镇水利站指导下,定溪村实施河道清淤、种植沉水植物等,开展定跨港“复活”工程;在投放菌种、种植水生植物以改善水质的同时,河道中还安装曝气装置,增加溶解氧;通过“以鱼净水、以鱼养水”的方式,在河道内投放1万多尾鲢鱼苗,遏制藻类的过度生长,维持水生态平衡。针对定跨港一侧的农田,引导种植户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岸边村民们杂乱无章的自留地规划成整齐有序的小菜园,并建设亲水平台,设置地标石,将水与文化相融,让群众留得住碧水、记得住乡愁,打造一张独一无二专属于定跨港的“身份证”。如今的定跨港迎来很多新“居民”,河里能经常看到甲鱼、鲤鱼甚至螃蟹了。

  景观河建成后,如何保持良好的环境面貌,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守护美丽河湖。按照“镇级河长抓治理、村级河长抓管护”的责任体系,定溪村计划年投入20万余元,聘请市场化管理单位对村内河道进行管护,确保“日日自查保洁、交办问题3个工作日内整改到位”,通过河长交办、强化考核等形式,对保洁单位进行管护经费的奖惩,确保管护主体职责履行到位。创新推行“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模式,将积分制与河道管护工作相链接,比如,参与一次河坡除草可以积10分,维护好自家门前河段卫生可以积10分,积分可以兑换洗衣液、食用油等生活用品,群众的积极性都很高。

  如今,在定溪村周边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生态河道,它们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赏水憩园”“生态乐园”“宜居家园”。

  定溪村探索的“双轮驱动”河道管护机制,为乡村环境治理提供可持续运营样板。一方面,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责任体系,通过河长制压实监管责任,引入专业保洁公司实施标准化运维,建立“日查——交办——考核”闭环管理,用绩效奖惩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创新“积分制+共治共享”激励机制,将河道管护细化为可量化的文明积分,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双轨并行,使环保行为转化为看得见的“生态红利”。这种机制创新,破解“重建轻管”顽疾,形成“专业管护+全民守护”的治理格局。其经验表明,美丽乡村建设要实现“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必须构建权责明晰、激励有效的长效管护制度,既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更要激活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制度创新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

来源:水韵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