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会有时 继往开来谋新篇
索引号 | 014046317/2025-01670 | 生成日期 | 2025-04-14 | 公开日期 | 2025-04-14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市统计局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主题(二) | 统计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规划,统计,指标,经济,管理 | 分类词 | 计划,经济管理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长风破浪会有时继往开来谋新篇 |
长风破浪会有时 继往开来谋新篇
——2024年度宜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认真落实稳经济各项政策,以扎实举措扩内需、稳增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经济运行总体稳健,“基本盘”平稳向好。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宜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55.0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高于全省、无锡平均0.3个百分点,列二市六区第3位。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9.11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44.33亿元,增长5.5%,其中工业增加值1025.95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51.58亿元,增长6.9%。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2.4:50.7:46.9,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
二、实体经济基础夯实,“压舱石”作用凸显。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市农业生产克服台风和退渔等阶段性影响,总体实现较好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93.07亿元,可比价增长3.2%。“米袋子”“菜篮子”稳产保供,全年粮食总产量36.00万吨,与上年持平;蔬菜产量62.18万吨,同比增长1.8%;猪肉产量5590吨,同比增长12.7%;油料总产量5560吨,同比增长6.9%。
(二)工业生产平稳有序。全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719.68亿元,同比增长5.5%;规上工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长6.0%。从增长面看,33个行业大类中,2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行业增长面超六成;1663家规上工业企业中,822家产值实现正增长,企业增长面近五成。从重点行业看,金属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0.7%、42.7%,合计拉动全市增加值增长4.3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发展提速。随着消费市场、交通运输等各行业逐步恢复回暖,服务业经济运行良好,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全市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151.58亿元,可比价增长6.9%,拉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9%,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从税收看,服务业税收收入77.67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较上年提升14.9个百分点。从规上服务业看,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9.73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规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75.20亿元,同比增长22.1%。
三、市场需求平稳复苏,“拉动力”稳定发挥。
(一)社会投资平稳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2.93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完成工业投资355.67亿元,同比增长9.8%,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8个百分点;完成服务业投资343.10亿元,同比增长1.5%。随着“两重”“两新”等政策的持续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锡宜轨道交通S2号线、锡宜高速扩建工程等项目的开工建设,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实现超预期快增。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6.73亿元,同比增长59.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53.6个百分点,占比较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
(二)消费市场持续回暖。随着国家和省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补贴活动的持续推进,全市消费市场加快恢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7.24亿元,同比增长4.5%,自下半年以来呈现企稳回升趋势。实现贸易总额4384.98亿元,同比增长13.3%,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从行业看,批零住餐四行业均实现较好增长,其中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3.9%,拉动贸易总额增长11.9个百分点。网络零售增势良好,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37.8%,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4.3个百分点;网络零售占比达15.8%,较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三)对外贸易逐步承压。受光伏、化工等支柱行业出口持续回落影响,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速自下半年起逐月下滑,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566.58亿元,增长0.5%,较半年度回落15.8个百分点。其中,进口总额278.66亿元,同比增长12.5%;出口总额287.92亿元,同比下降8.8%。实际使用外资到账2.72亿美元。
四、社会事业统筹推进,兜牢民生“幸福线”。
(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366元,同比增长4.9%,高于无锡平均0.2个百分点,列二市六区第1位。城乡协同发展扎实推进,民生“获得感”继续提高。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665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90元,同比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6,较上年缩小0.02。
(二)金融信贷保障有力。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7%,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12月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4213.29亿元,同比增长2.9%;本外币贷款余额3452.67亿元,同比增长9.1%。从贷款看,新增贷款288.95亿元,短期经营贷款同比增长3.5%,中长期经营贷款同比增长9.5%,有力支撑市场主体经营活动。金融生态持续改善,不良贷款余额同比下降0.7%,不良贷款率0.59%,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
(三)民生实事逐步推进。消费物价总体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较上年上涨1.6%。分品类看,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七升一降”,其中医疗保健上涨7.2%,衣着上涨6.6%;交通通信下降1.9%。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714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714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49.60万人,比上年增长1.1%,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9.77万人,比上年增长0.1%。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人每月487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至每月2490元。
五、政策“组合拳”持续显效,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一)“两新”政策加快落实,需求潜力不断释放。“两新”投资加快增长。全市战新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6.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1.3%,高于全部投资增速35.2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20.1%,较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消费品以旧换新成效明显。受“苏新消费”绿色节能家电以旧换新、3C数码产品补贴等专项活动带动,限上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长8.2%、限上智能手机零售额同比增长24.7%;国家以旧换新和购车补贴叠加显效,新能源汽车消费持续火热,限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20.2%,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1.5个百分点,占限上汽车类零售额比重 27.2%。
(二)新质生产力破局起势,新兴动能持续增强。装备制造业持续扩大。全年实现装备制造业产值3589.89亿元,占规上产值比重的62.8%,同比增长4.6%,对规上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到52.6%。高新产业加速发展。全市完成高技术制造业产值410.25亿元,同比增长26.9%,持续保持较好增长,对规上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到29.2%;完成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26.52亿元,同比增长16.5%。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经济发展结构向优、动能向新。
(三)民营经济支撑有力,新增企业贡献加大。民营经济有序发展。全年实现民间投资456.67亿元,同比增长5.3%;民间投资占比达65.0%,高于无锡大市14.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实现产值4892.60亿元,同比增长5.4%,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84.7%;规上服务业中,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72亿元,同比增长8.8%,拉动规上服务业增长6.9个百分点。新增单位贡献突出。全年新增单位数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共新增“四上”单位523 家,其中规上工业 168家,限上批零住餐业280家,资质内建筑业25家,规上服务业 44家。从贡献率看,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对产值的贡献率达29.4%,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对贸易额的贡献率达 103.4%,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对营业收入的贡献率达66.1%。
六、市场预期依然偏弱,“补短板”仍需加力提效
(一)工业生产依然承压。一是重点行业发展仍存挑战。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叠加欧美国家加征关税影响,光伏行业产值连续11个月呈现负增长,全年同比下降24.0%,拉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1.6个百分点。二是企业产销不同步。规上工业销售产值仅同比增长2.7%,低于规上产值2.8个百分点,企业产销率(销售产值占产值的比率)为91.5%,较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长期的产销不同步必然造成产成品库存增加,进而影响后续生产积极性。三是企业经营困难依然较多。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3%,持续处于负增长区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850家企业利润总额较上年减少,下降面达51.1%。规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营业外支出分别同比增长1.9%、33.4%,企业资金周转压力、经营成本均有所上升。
(二)有效需求仍需提振。一是部分传统商品消费乏力。部分传统商品不享受消费补贴或“以旧换新”政策,其消费增长略显乏力,如限上粮油食品类、化妆品、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下降3.0%、3.9%、16.4%;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的快速提升对燃油车与石油终端消费造成一定抑制,限上燃油车零售额同比下降9.1%,限上石油类零售额同比下降7.4%。二是投资项目接续不畅。全市新入库投资项目258个,较上年减少94个,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3.8%,其中工业投资项目数量较上年减少53个,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38.3%。新入库投资项目个数和规模出现“双降”,将影响明年投资增长后劲。三是出口形势仍较严峻。自8月以来,全市出口总额出现负增长并呈现逐步加深态势,全年出口总额同比下降8.8%,落额无锡大市16.9个百分点。从重点行业看,光伏行业出口仍然下跌较深,规上光伏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43.4%,拉低全市规上出口交货值9.2个百分点。
(三)微观主体面临多重压力。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自2023年以来,全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慢于经济增长,2024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4.9%,低于GDP增速1.2个百分点。受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企业更注重控制人工成本的上涨,工资性收入作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比增长4.9%,未能有力支撑整体收入的提高。二是企业用工有所减少。规上工业企业用工人数同比下降3.9%。虽然产线智能化改造是传统行业用工减少的因素之一,但受订单减少、经营压力较大等影响,部分主导行业用工明显减少,电气机械、非金属矿物制品两大行业企业用工均同比下降8.1%。其他行业看,规上服务业企业用工人数同比下降5.0%;限上批零业企业用工同比下降6.7%。三是市场预期偏弱。受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外部环境复杂等多重因素影响,各行业对后市的预期更加谨慎。从行业景气调查情况看,被调查企业中仅有28.0%的工业企业、21.5%的房地产企业和22.6%的建筑业企业对下季度的本行业运行状况保持乐观预期。
七、锚定全年预期目标,积极抢抓政策机遇
综合来看,2024年全市经济克服了复杂环境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经济运行态势稳定,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内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等挑战仍然存在,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展望2025年,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加力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落细,深度释放增量政策效应,全力稳定重点行业运行,以多措并举的“实”和“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和“进”。
(一)强化政策落地显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落实落细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举措,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基础设施 REITs 等政策,加强宏观政策宣传解读和舆论引导,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深化园区改革、优化招商体制机制、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持续招引实施高端产业项目,打造优质企业矩阵,加速“亩均论英雄”提质改革、老旧设备更新改造、“专精特新”转型升级,持续推进“3+3+N”产业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共融共舞”。加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上争力度,从更大力度、更多层次、更宽渠道等方面支撑科技型企业资金需求,充分释放各类资本活力、提振市场信心。
(二)多措并举激发消费潜力。优化消费市场结构。积极推动新兴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发展,加快培育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网络零售等新型消费业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营销模式,抢抓春节促消费时点,组织开展购物节等消费促进活动。培育消费热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夜间消费集聚区,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消费领域的发展,举办更多文化旅游活动和体育赛事,吸引更多游客和市民参与,带动相关消费的增长。抢抓政策机遇,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为抓手扩大消费,优化补贴流程,加大优惠力度,引导商超、电商等企业更大力度让利促销,激活消费潜能。
(三)抓项目稳投资强后劲。对标“两重”和设备更新相关政策,深入摸排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全力以赴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力争年底形成更多有效投资。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创新招商机制,注重“链式”招商,加速引进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能力强、发展质效优的重大项目。同时科学精准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充分利用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下好全年争项争资“先手棋”。用足用好当前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利好政策。抓好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和重点项目推介,用好契税补贴等房地产优惠政策,多措并举稳定提升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