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万平方米湿地筑起太湖西岸绿色屏障
12月28日,我市历时两年打造的“太湖西部生态缓冲区”,完成建设和验收环节,进入移交沿湖乡镇管理阶段。在该缓冲区内,总计33.8万平方米的10个湿地串珠成链,筑起太湖西岸绿色屏障,周围水域的水在进入太湖前经湿地净化,将为太湖今年达成“良好”湖泊的蝶变奠定坚实基础。
江苏15条主要入湖河道中有9条在宜兴,70%上游水量经宜兴进入太湖,这决定了宜兴处于治太工作主战场的地位。3年前,宜兴出台“一圈一带一区”水生态建设规划,探索太湖水生态修复新路径。而“太湖西部生态缓冲区”的建设,是规划关键一环。“太湖西岸曾有一些堆放藻泥的废弃陈藻池,建设缓冲区就是为了修复生态‘包袱’,打造生态型净化湿地。”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2022年,我市投资1.1亿元,建设太湖西部区沿太湖水生态湿地群工程项目,在太湖大堤内侧建设生态过渡地带,消纳、降解和净化环境污染,打造入湖水进入太湖前最后一道屏障。
如今,沿着太湖西岸环湖而行,双桥港、林庄港、朱渎港等地的湿地如生态珠链环绕湖岸,池塘清澈见底,“水下森林”茂密生长。在打造湿地过程中,每个湿地都经过内源清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三个阶段,通过水系构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修复等措施改造,以新貌示人。建设以来,该工程总计清除藻泥约42万立方米,处理污水约50万立方米,种植水生植物约32.5万平方米,构建起健康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包袱”变身生态“滤芯”,解决了太湖边陈藻池发臭的环境问题,还在控磷降氮方面发挥强大功能。“监测显示,经湿地净化后的入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局部甚至达Ⅱ类。”该工程负责人徐志浩说,湿地周边入湖河道及其支浜的水在进入太湖前,会先进入泥处理系统,把“泥水交融”变成“泥水分离”,随后经过水处理系统,最后汇入湿地进行深度净化,逐级净化达标后再进入太湖。
“宜兴为入湖河道加上10个生态‘滤芯’,在流域前端减污增容,对于治理太湖具有显著效果。”宜兴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孙列锋说,宜兴今年治水成绩斐然,9条主要入湖河流优Ⅱ断面达到4个,同比增加3个,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今年1—11月,太湖水质持续保持Ⅲ类,连续三个季度被评为“良好”湖泊,即将转入全年“良好”湖泊新阶段。丁蜀镇、周铁镇等沿湖乡镇也在这些生态湿地润泽下,享受到水质改善、文旅发展等方面红利,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