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马快速通道昨正式通车
浩渺竺山湖,万顷琉璃漾水云;澄澈湖波下,长龙蜿蜒卧深幽。12月26日上午,在太湖之下静谧已久的宜马快速通道竺山湖隧道宜兴段,迎来了第一批客人(如下图)。随着这一关键“水下通途”的通车,作为锡宜一体化发展的大动脉,宜马快速通道也迎来了正式通车。
宜马快速通道全长约15.7公里,其重要组成部分、全长7.81公里的竺山湖隧道下穿竺山湖,为双向六车道,是目前国内最长的普通国省道湖底隧道。其中,长4.07公里的竺山湖隧道宜兴段,是宜兴交通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隧道工程。
竺山湖隧道宜兴段于2021年9月29日开工建设。在3年多的时间里,近3000名建设者凝心聚力、科学施工、攻坚克难。从隧道围堰的精准合龙,到首块底板的顺利浇筑,从隧道主体结构施工的稳步推进,到首块顶板的圆满完成,从首次回水作业的顺利实施,到最后内部机电工程的完工,每一个关键节点的达成,都凝聚着建设者们日日夜夜的心血与付出,他们在太湖湖底书写了壮丽的建设篇章。技术创新是竺山湖隧道宜兴段建设过程中的闪耀亮点。建设单位中铁十六局创新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升级,将原来的“四仓流水循环—移动岛堰法”施工方案调整为“多仓流水循环—移动岛堰法”,使项目提前12个月完成既定施工任务,更填补了国内水中围堰超长基坑开挖施工领域的空白,使竺山湖隧道一跃成为行业内的标杆典范。
竺山湖隧道最深处位于太湖水面以下16米,防水问题无疑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隧道一旦渗漏水,会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为此,中铁十六局选用优质抗裂剂,以及水化热低、氯离子含量低的盘固水泥,减少温缩裂缝,并采用地下水进行混凝土砂石料降温后拌合、拌合场料仓长期开启喷淋装置等方式降低水泥温度。同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变化,控制混凝土养护周期以及结构物的拆模时间,待浇筑初凝后立即对结构表面进行不少于14天的覆盖养护,确保隧道滴水不漏。
竺山湖隧道穿越太湖流域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区,市交通运输局和相关施工单位始终将安全环保理念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建设始终,守护这片“太湖蓝”。面对竺山湖隧道湖域段淤泥深度大、围堰断面宽、基坑宽度大等难题,中铁十六局与河海大学紧密合作,共同研发出强力搅拌就地固化成套装备和新型低碳固化剂,创新性地形成了就地固化成套工艺,有效解决了传统淤泥外弃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严格要求现场雨水必须经过三级沉淀池沉淀后才可排放,污水则由专业排污机构定期抽排外运进行妥善处理,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宜马快速通道的建成通车,将有效拓展城市圈、激活经济圈、扩大朋友圈。”市交通运输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宜马快速通道与范蠡大道快速路、周杨公路东段等工程的顺利通车,打通了锡宜协同发展大动脉。今后,宜兴与无锡间的产业协同将更加紧密,人员交流将更加密切,要素共享将更加便捷。值得一提的是,在隧道向东跨越竺山湖后,可实现与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的快速转换,从宜兴城区到无锡市区的驾车时间将缩短至45分钟左右,至苏州、上海等地的行车时间也将明显缩短,助力我市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