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03期
市政府关于印发宜兴市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2024的通知
来源:市司法局       时间:2024-12-11 15:44:27   [        ]     
文号 宜政发〔2024〕95号
制发机关 宜兴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4-12-11
文件类别 通知
文件状态 正在执行

各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办),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宜兴市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2024》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宜兴市人民政府

                         2024722

 

宜兴市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2024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围绕世界银行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估体系,积极落实省和无锡市行动方案,重点聚焦经营主体突出关切和需求,进一步优化升级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切实解决企业痛点难点问题,不断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现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对标一流营商环境标准,围绕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经营服务、权益保障、社会信用等经营主体关心关注的重点领域,不断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方式,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精细化推进营商环境各领域创造性、引领性改革,以高水平一流营商环境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放宽行业准入,打造公平便捷市场环境

(一)放宽准入要求

1.放宽市场准入。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完善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排查归集制度,对违反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情况进行监测、归集、通报。不得以备案、注册、年检、认定、认证、指定、要求设立分公司等形式设定或变相设定准入障碍。全面落实、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选择民营企业参与,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建(含改扩建)项目。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各类重大项目建设,促进要素资源畅通流动。(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便利企业开办。持续深化企业开办一件事改革,实施外商投资企业登记一窗通办,探索企业开办云服务,运用远程呼叫、远程响应、远程指导、远程审批,提升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服务体验,实现企业开办由速办好办转变落实《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名称申报承诺制,完善核名争议解决机制,提升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便利企业分支机构、连锁门店信息变更,巩固和扩大一照多址”“个转企等改革成果,探索开展个人独资企业转型为公司。整合经营主体迁移调档环节,解决迁移登记往返跑问题。提升登记注册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水平,推进市场主体注销登记便利化。打造肩并肩企业服务专区,节省市场主体业务办理时间。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应用,以集成化服务更好满足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健全公共数据共享开放运行机制,加强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政务数据归集和共享,减少经营主体重复提交审批证明材料。市数据局、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简化手续办理

3.简化项目审批。深化三提三即改革,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出台《宜兴市工程建设项目三提三即审批改革实施方案》。推行分阶段施工许可、分期验收等审批服务模式。深化小型低风险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按规定逐步扩大低风险项目简易审批和小型低风险项目告知承诺制审批的范围。深入推行重大项目双专班工作机制,优化完善项目审批专班服务六步工作法,提供项目管家+跑团特色服务,提升帮代办服务效率,为重大项目提供全流程跟踪服务。(市数据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行联动联办。深化多测合一改革,发挥多测合一平台功能作用,规范测绘事项在线运行和成果流转。编制以测绘效率、成果质量、信用管理、综合实力等为重点的中介机构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满足建设单位多元化需求。深化拓展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改革。优化联合验收方式,简化实行联合验收的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市数据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宜兴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完善不动产线上线下一体化受理平台功能,全面推行不动产交易、缴税、登记、水电气等关联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提升业务联办效率。升级网页端、移动端线上登记服务模块,让线上帮办延伸至更多的开发企业、中介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广一站办理登记、一键查询信息便捷服务。针对存量房转移等涉及人员较多、风险性较高的分类登记业务,试行线上预审、线下核实新模式,保障交易安全。扩展带押过户应用场景和业务量,增加可提供带押过户服务的金融机构数量。(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税务局、市供电公司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强化企业用地保障。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应服务模式,落实工业项目综合评审、差别化弹性供应模式、混合产业用地供应、带规划设计方案挂牌等措施,精准保障不同类型企业用地需求。规范实施区域评估工作,有效支撑项目前期策划生成和拿地即开工,积极推广竣备即发证、高标准厂房分幢分层、工业用地首次登记零材料办理交地即抵押等创新登记政策和应用场景。综合运用合理约束开发时限、鼓励合作开发等方式处置批而未供土地。因地制宜、因业制宜推进工业上楼园区上楼,加快建设集研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多功能新型工业楼宇。开展全市产业用地提质增效行动,提高各板块低效用地利用水平,提供用地审批专班服务,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推动实现地等项目。持续推进新型产业用地等政策落地,支持新型产业用地地块内工业、研发、办公、商服等用途互利的功能混合设置。(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配套服务

7.便利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接入。完善水电气讯联合报装机制,实现申报、审批、查询、缴费、评价等业务并联审批、一站办结。规范水电气热等市政工程接入费用,严格执行建筑区划红线外用户水电气接入零负担政策,防止变相增加企业负担。推行公共事业联合服务,实现工商变更与供电更名联办”“企业开办与用电报装等业务全流程线上流转,企业开办、工商变更信息全量推送共享。(市数据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供电公司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8.优化用水用气服务。简化用水用气报装环节,无需增设管线的小微企业用水用气报装项目最快3个工作日内完成接入。优化用水用气报装业务全程电子化功能,提高数字货币缴纳水费便捷度和使用度。工程接入后持续提供抄表收费、缴费告知、异常提醒等管家式服务。(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9.加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监管。探索建立统一的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各类公用设施管线信息和工程施工信息依法一口查询。加强转供电价格监管,严格落实非电网直供电价格政策,依法查处房屋出租人在代收水电燃气宽带费用过程中的违法加价行为。加强供水领域环境监管,定期在线集中公布水价、供水可靠性、水质等相关信息。(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供电公司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聚焦企业感受,打造暖心高效服务环境

(一)提升政务服务

10.加强政务事项规范管理。持续推进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管理制度,组织认领行政备案”、“涉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市设公共服务等事项,编发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同时探索建立事项清单口语化,开展事项名称与条件的口语化解释。(市委编办、市数据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推动一网通办迭代更新。加强政务服务平台网上统一受理端建设,推动办件信息实时共享,实现各级办件业务通接通办。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强化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简化办理证明事项,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服务。完善证照授权体系,持续拓展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等应用场景深化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标准统一、服务同质。探索设立虚拟政务服务窗口,建立规范、安全的视频交互远程受理模式解决事项的跨区域办理难题,实现与实体大厅同质办理体验。(市数据局、市公安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2.推动惠企政策精准落实。持续升级政企通服务平台,完善政策上线、指南编制、事项拆分等功能,丰富政策和企业标签,打造立体式惠企直播体系,组织开展政策进园区、进企业等活动,助力政策精准高效直达。扩大免申即享范围,贯通电子营业执照系统、现代产业发展资金申报平台等系统平台,加快系统集成、数据共享、流程精简,实现更多惠企政策免申请、零跑腿、快兑现。聚焦专精特新培育、智改数转网联、人才、法治、知识产权、金融等企业关注的重点领域,加快对接各类惠企应用和助企平台,推动融合共享。涉企政策出台或调整前广泛听取利益相关方意见并设置合理过渡期,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一致性和可预期性。推动从人找政策政策找人转变,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推动各项惠企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有效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强化政策发布、量化、解读、兑付、迭代全闭环管理,切实推动各项惠企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项重点工作,更好扩投资、促消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资源循环利用质量和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市数据局、市财政局、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3.推动中介服务透明高效。组织认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公布新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落实《无锡市网上中介超市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加快形成中介事项统一、机构入驻统一、选取规则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评价反馈统一、电子档案统一等中介服务六统一运行新模式,促进中介市场良性竞争(市数据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推动企业反映问题闭环管理。完善12345热线智慧服务云平台,推行非紧急类诉求统一接收、受理、分办、回访督促四步高效联动,巩固提升30秒人工接通率。建立线上线下问题收集渠道,形成分类分层分级高效处置机制,实现问题受理、分类处置、精准化解全流程工作闭环。(市数据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大金融供给

15.提高企业获得融资便利性。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引导贷款利率继续稳中有降,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完善投贷保补机制,拓宽企业抵质押范围。支持企业以应收账款申请担保融资,机关、事业单位作为应付款方收到确权请求的,及时确认债权债务关系。提升征信数字化水平,推动地方征信平台结合不同类型银行的风险偏好,创新个性化征信产品和综合金融服务,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推广运用无锡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通过线上金融服务降低企业信贷门槛、缩短审批时间,着力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市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市财政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宜兴监管支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6.扩大信贷投放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小微企业续贷专门产品或完善现有产品续贷功能,完善创新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等特色信贷产品。建立完善四贷机制专项评价体系,推广信易贷模式,加大对民营制造业项目的信用贷款支持。深入推进以信用为基础的普惠金融试点工作,打造集约式金融产品超市,引导银企入驻对接,丰富金融产品种类,着力降低信贷违约风险。推进普惠金融顾问、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产业基金对接、上市培育等事项一揽子服务,提高金融服务获得便利性。综合集成信贷、债券、保险、基金、外汇等金融顾问服务,为企业合理运用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工具、优化融资结构提供解决方案。在额度规模、审批通道、抵押方式、贷款定价等方面,结合宜兴产业发展实际优化信贷政策,加大纯信用、产业链融资、知识产权融资贷款投放,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特色化、差异化金融服务。(市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宜兴监管支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7.持续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支持企业境外上市或通过GDR等方式实现二次上市,吸引国际资本、拓展国际市场,支持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持续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工作,支持国际资本在宜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和管理机构,鼓励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规范开展境外融资。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基金项目合作,促进天使、创投、私募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发展。深入推进省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绿色企业库和绿色项目库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发碳金融、转型金融产品,用好政策工具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持续提升绿色金融覆盖面。(市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宜兴监管支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加强金融服务和指导。搭建银企供需对接匹配机制,为银企双方提供线上发布融资需求、金融产品等信息的渠道,提升双向选择效率。积极参与金融会客厅、普惠金融园区行等各类普惠金融服务专项行动,推动政策、产品、服务直接惠及经营主体。完善上市公司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建立日常预警、及时通报、综合研判、协同化解等工作机制,有效防范化解上市公司网络舆情风险。积极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省级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市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市财政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宜兴监管支局、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人才保障

19.集聚高端产业人才。拓宽引才渠道,加强对新产业、新业态人才短缺情况的统计分析,强化与用人主体、猎头公司等市场资源交流合作,用好乡贤、校友等资源,精准开展各类高层次人才招聘活动。持续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定期举办海外高端人才招聘、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争取更多优秀人才来宜发展、优质项目落地成长。加大从双一流高校及高水平师范大学招录优秀人才力度。优化外出引才招聘流程,打通一流高校青年人才就业服务的绿色通道,吸引人才来宜从教。(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完善职业技能认定和培训体系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机制创新,推动职称制度、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畅通个人自主申报职称评审的渠道,完善线上认定系统。推动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提高外国人来宜工作便利化水平,落实上级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异地办理、区域通认相关举措。开展培训+就业全链服务行动,调整发布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目录和紧缺型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引导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推动政务服务办事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实现政务服务办事员持证上岗,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规范、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数据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1.加强劳动就业保障和人才服务。紧贴企业需求开展人才招引,帮助企业解决引才难题。深度对接北上广深等地的人才机构和平台,建设新的招才引智工作站。推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化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调裁审衔接的人事争议多元化解格局。建设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升流动人员档案服务效能,优化各类就业补贴申领和发放流程,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降低各类从业者居住成本。出台陶都英才计划人才分类认定实施办法,统筹现有人才政策和人才项目,构建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人才分类支持体系,建立全市人才数据库,精准开展人才服务。创新服务内容,在交通出行贵宾服务、知名医院体检就诊、海外人才出入境等方面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法院、市委组织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便捷纳税服务

22.提高纳税便利化水平。为经营主体提供预填办”“确认办”“智能办,实现更多税种一键办理,精简纳税人申报操作流程。升级一体化税费服务新体系,打造线上线下办问协同的高效税费服务。健全税费需求诉求采集、响应、分析应用的闭环管理,完善诉求分级响应,落实提级处理机制,推进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延伸。打造一企来办苏税援地区综合服务旗舰店,便利经营主体自主选择涉税专业服务,助力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更好地开展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市税务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3.精细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严格规范涉及经营主体的财政奖励、补贴的发放程序,及时公开财政奖励、补贴的政策依据、适用范围、发放程序和时限等。在落实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对小微企业的精准税费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畅通企业税收政策获取渠道,聚焦纳税人缴费人需求,结合征纳互动、预先服等服务举措,多渠道推送税费优惠政策,推动征纳常态化良性互动。推行税企共建模式,引导和帮助大企业建立健全税务内控体系。(市税务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持续扩大开放

24.全力推动口岸平台开放。高质量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行动方案,加强国际产业合作与标准互认。推动宜兴港积极整合口岸资源,新开通公共班轮航线、增加航班密度,深化宜兴港水路二类口岸与上海港、江阴港等港口合作,推动ICT项目稳步运行,实现宜兴口岸与周边其他口岸的联动协调发展。引导企业通过中欧班列、海铁联运等多种方式,拓展跨境贸易运输渠道,提升货运渠道抗风险能力。积极对上争取,加快推动保税物流中心申建工作。(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宜兴海关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5.优化跨境贸易通关流程。做好江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数字)贸易综合平台使用推广工作。积极引导企业有效应用通关+物流”、“外贸+金融等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优化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保障进出口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引导企业积极利用本地公共保税仓、出口监管仓,开展进出口业务,帮助有需要企业申请药品进口白名单,支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市商务局、宜兴海关、市税务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6.支持外商引进来和企业走出去。保障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推动外资企业总部化基地化发展,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能、研发创新和利润再投资。制定出台《外籍人士来宜便利化十项措施》,营造外籍人士宾至如归的生活体验环境,打造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品牌。加大中国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企业培育和服务力度,深化千企万人海外商洽拓订单行动,服务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境内外专业展博会,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开拓,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引导外贸企业加快向跨境电商9710等外贸新业态转型发展,积极培育公共海外仓等跨境贸易服务平台。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模式,推动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融合发展。(市商务局、宜兴海关、市公安局、市科技局、市司法局、市法院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7.实施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拓展跨境贸易数据应用场景,提升数据跨境流动便利性,重点围绕金融、交通、健康、医疗等领域做好国际规则衔接,建立跨境数据安全管理机制,为数字贸易企业提供跨境数据流动、贸易规则等方面咨询服务。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加快建设设施智能化、服务便利化、监管高效化的数字化口岸。加强智慧海关建设,探索物联网、5G+AR等技术场景应用,提升无接触监管、无感通关质效水平。(市商务局、市数据局、宜兴海关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权益保障,打造规范有序法治环境

(一)强化公平竞争

28.健全公平竞争审查考核机制。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探索数字监管第三方评估机制,提高公平竞争审查质量和效果,将公平竞争审查向纵深延伸。开展整治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突出问题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专项行动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质效提升行动,坚决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着力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9.推动政府采购和招投标领域改革规范政府采购工作,全面用好苏采云平台,深化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一行业一系统建设,持续做好跨省、市远程异地评标,优化远程异地评标流程和保障。深化项目招标计划提前发布制度、投标保证金缴纳改革、招标信用承诺制度等,加强电子招投标系统平台对串通投标等违规行为的有效预警,降低招投标交易成本,探索建立标后履约监管规则。规范投标人资格审查条件的设置,打击设置各类不合理限制门槛的行为。探索应用数字见证系统,推动招投标领域数字证书跨地区、跨平台互认(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数据局、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0.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聚焦重点领域开展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宣传、培训和合规指导,深入推进竞争文化广泛传播。规范涉企中介、行业协会商会服务和收费行为,引导中介、行业商协会明确收费项目、收费依据、收费标准等,中介、行业商协会收费由双方合同约定。禁止行政审批部门指定中介机构、干涉收费。建立拖欠账款定期披露、劝告指导、主动执法制度,持续完善政府定价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公开曝光违规收费典型案例。(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宜兴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规范执法监管

31.实施综合查一次制度。加快建立跨部门综合监管目录清单,优化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组织抽取方式,降低企业被重复抽取次数。统筹部门内部各业务领域要求,统一制定部门内的联合监管执法计划,加强与各监管部门间协同高效联动,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加快制定条线层级间执法联动工作指引,建立市本级与园区、镇、街道监管执法联动机制,实现同一事项多层级只查一次。推进检查实施清单标准化,完善监管数据归集共享机制,减少基层执法数据多头填报。创新运用移动监管、非现场监管、风险预警预测等方式,提高监管工作质效。(市市场监管局、市司法局、宜兴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税务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2.完善信用监管体系。实行信用评级和分级分类监管,结合监管对象的属性、风险特点和信用状况等,在抽查方式、抽查比例、检查频次等方面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在重点领域推动由具体事项细则式监管转变为预先设置阈值和红线的触发式监管。加强政府承诺管理,制定信用承诺事项清单,将承诺信息纳入信用记录并依法公开。建立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政务诚信监测治理机制和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优化信用修复服务,推行信用修复3+1工作机制。(市发展改革委、宜兴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税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3.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方式。推行上级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各行政执法主体应当依照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和《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法定职权,加强适用上级行政执法主体已制定的减免责清单,优先采取教育提醒、劝导示范、警示告诫、行政指导、行政约谈等柔性执法方式,谨慎使用行政处罚、停工停产等严厉执法措施。减免责清单包括涉企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涉企一般违法行为从轻、减轻行政处罚清单,免予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市司法局、宜兴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4.推行执法+服务新模式。规范监管执法行为,严格执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现场执法管理,严禁随意性检查和粗暴执法、过激执法等。严格执行上级制订的监管执法依据、要求和标准,避免不同人员、不同层级监管执法意见不一、尺度不一等情形。积极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内控和风险防范工作机制。推动建立企业监管咨询服务平台,设置匿名咨询渠道,构建监管典型案例库。完善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建立企业监管执法问题反馈和申诉渠道。(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宜兴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税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合法权益

35.完善商事多元解纷机制。完善一站式多元化解纠纷体系,鼓励经营主体选择商事调解和仲裁机构解决商事争议纠纷,推动提升商事案件诉前调解分流率、诉前调解成功率。深化行业协会商会会员调解+调解员调解模式,完善诉调与诉仲分流机制建设,提高涉企金融、知识产权、公司权益、涉外商事等复杂商事纠纷化解的专业性和成功率。鼓励指导规模较大、职工较多、纠纷多发的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推动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市法院、市司法局、市工商联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6.提高司法审判执行质效。加快数字法院建设,完善网上立案、线上交费、电子送达等诉讼服务功能,推进诉讼费电子化专用票据,提升诉讼服务便利化水平。依法监督纠正违法立案、违法取证等问题,灵活采用活查封”、“活冻结等措施,支持合理置换保全财产。完善涉企案件申诉、再审等机制,健全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正机制。建立立案前督促履行与和解履行机制,深入开展财产申报穿透式审查,加快胜诉经营主体债权实现。成立打击拒执犯罪工作专班建立防范和制止规避执行行为制度,依法严惩拒执犯罪。(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7.深化涉企合规工作。依法依规推行行政执法事前预防、事中包容、事后提升相衔接相统一的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机制,编制出台合规指导清单,梳理企业高频违法事项和常见违法行为,帮助企业快速准确判断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违法违规风险。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完善巡回检查监督制度,拓展合规办案团队规模,加强对涉案企业合规案件的指导和监督。推进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强化合规制度供给、合规系统治理,让企业提前知晓合规经营底线、红线。(市司法局、市检察院、宜兴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8.提升法律服务供给水平。聚焦企业发展法律需求,将法律咨询、人民调解、远程公证等公共法律服务延伸至基层,定期开展法治宣讲、法治体检等活动,加大法律指引、法治课件等法律服务产品供给。深化产业链+法律服务围绕电线电缆、节能环保、陶瓷耐材、集成电路、新能源和生命健康等产业,精准对接企业法律需求,提供法律遵循和法律服务。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企业联系点制度,强化数字赋能行政执法监督,深化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联勤联动机制,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营商环境。(市司法局、市法院、市委政法委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护知识产权

39.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提高惩罚性赔偿在知识产权审判中的运用,探索开展专利纠纷行政裁决规范性试点工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协同保护功能,引入公证机构、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社会资源,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前哨经盾服务站建设等工作。指导公证行业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公证保护服务,解决企业秘密文件管理、涉密人员权限设置、客户信息外泄等问题,提供举证维权时所需的相关证据等在线式数字化公证。(市法院、市市场监管局、市司法局、市公安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0.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快宜兴市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水平。鼓励建设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优化平台技术转移要素配置,提升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加快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专利产品化产业化。大力发展知识产权金融,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应用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吸纳和带动多元资本参与知识产权运营。(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聚焦全周期服务,打造活力创新发展环境

(一)鼓励创新转型

41.构建产业创新承载体系。围绕科创载体整体布局,结合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升级改造,打造一批社区化、低成本、与城市充分融合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新型创业空间。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产业、文化和社区功能有机融合的科创综合体。完善《宜兴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依托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科创资源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2.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联合研发攻关。优化创新型企业分层分类培育机制,健全雏鹰、瞪羚以及准独角兽企业滚动培育体系,推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进一步加强科创载体建设,构建覆盖项目招引、技术孵化、基金导入、成果转化、企业上市等全周期政策服务、要素保障体系,打造科技招商项目落地和产业化最优服务保障链。依托新动能基金及陶都英才创业投资基金,建立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引导型基金链条,为科技型企业成长提供强劲引擎。(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3.支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通过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减污降碳技术。引导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示范等,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制造、原材料循环利用等技术加快转化。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市场化交易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资产配置、强化环境风险管理,降低企业节能减排投入成本。推进绿色评价标准互认、绿色供应资源共享,引领产业链供应链关联方企业建立可追溯的绿色供应链。落实《宜兴市排放总量指标减量替代及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研究用能权指标替代及交易管理办法,保障重大项目用能、排污总量指标保障。(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宜兴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健全退出机制

44.强化企业破产府院联动。完善府院联动协调工作平台,加强企业破产风险隐患预警、信息共享与反馈,推动解决破产审判涉及的资产处置、社保欠缴、税务处理、职工安置、产权瑕疵等瓶颈问题。优化破产审判机制,保障管理人依法履行接管、调查、管理、处分破产企业财产等职责。探索符合小微企业特点的破产清算、重整、和解全类型破产保护模式,推动小微企业重整与个人债务清理等程序的衔接。推行破产预警+挽救前置,加强重点企业风险识别,在破产受理前完成重点企业的挽救价值识别和破产方案筹划。探索建立公检法打击破产逃废债工作协调联动机制,防范和打击利用破产程序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市法院、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税务局、市公安局、市检察院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5.推行企业破产预重整制度。加强庭前预重整、庭内重整制度的有效衔接,明确网络拍卖适用范围、优先原则、及时变价原则、网络拍卖方式、平台确认等,规范财产拍卖程序。探索实践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明确关联企业合并破产的适用范围、程序和效力、审查标准、管辖权确定等,提高复杂主体办理破产效率,保护债权人依法公平受偿。(市法院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6.完善企业注销退出机制。优化企业注销审批流程,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行多部门登记注销一网通办、企业简易注销联审,便利经营主体快速退出。深化个体工商户依职权注销改革试点,对破产企业适用简易注销制度,解决好公章、营业执照遗失等注销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完善歇业登记制度,经营主体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原因造成经营困难的,可按规定向登记机关申请歇业,探索建立歇业备案部门协同机制。(市市场监管局、市数据局、市法院、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税务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优化公共服务

47.加强公共服务保障。推广建设人社服务站,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三代社保卡升级,进一步拓展一卡通应用场景和功能。推动高水平医院建设,加强特需医疗服务供给,完善与门诊共济保障相适应的门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制定配套结算办法。建立异地就医医药机构名单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异地就医免备案直接结算范围。优化看宜兴服务平台功能,推进入学一件事网上办理,全面提高教育服务效率和群众办事满意度。推动太湖e更多事项实现线上全流程网上办、线下零材料”“免证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公安局、市数据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8.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畅通企业意见诉求反应渠道。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的常态化、制度化沟通联络,及时掌握带有行业共性的企业诉求。充分发挥各级涉企部门、开发园区等设立的项目服务专员、行风监督专员、政务体验专员和招商护商专员等的沟通联络作用,健全各级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市纪委监委、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数据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组织领导,全力保障重点举措落地见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板块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产业提质年、项目提速年、服务提优年部署要求,充分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好本区域、本部门内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研究部署,亲自组织推动,亲自解决问题,制定工作推进时间表”、“路线图,并将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一并推进、合力落实,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完善推进机制。聚焦省评重点和市场主体关注难点,压实工作责任,加强跟踪督查,落实通报制度,强化评价考核结果科学应用畅通企业反映问题和诉求渠道,建立工作闭环管理机制,开展溯源分析和整改提升,推动改革举措迭代升级。各板块各部门要强化对上争取和工作协同,主动对标一流营商环境,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探索推出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创新案例和举措。

(三)加强宣传解读。各板块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类涉企惠企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按照不同企业规模和行业类别精准推送,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系统化的宣传格局,不断提升各类政策的知晓度和覆盖面。要及时总结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经验和典型案例,并积极向国家、省和无锡市级重要新闻媒体对接推送,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和创新成果,持续擦亮我市宜兴业营商环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