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宜兴市人民政府 >资讯中心 >要闻动态
结合独特村庄肌理统筹“静态保护”与“活化利用”

29个省级传统村落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宜兴日报    日期:2024-11-20 09:24:57    浏览次数:

  深秋时节,走进丁蜀镇三洞桥村,展示馆、陶舍、民宿等一批新建场所引人驻足观赏。随着今年我市首笔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贷款的投放,该村围绕传统建筑保护修缮、人居环境整治、区域乡村资源活化等三方面,打造集游览、体验、制作于一体的陶文化休闲产业,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陶产业活化利用相结合。近年来,我市结合江南水乡的独特村庄肌理,统筹“静态保护”与“活化利用”,三洞桥村等29个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重获生机与活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古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保护古村落,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科科长裴淑芬说。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推动下,我市探索建立“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持续唤醒古村落的生机与活力,育优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为统筹“静态保护”与“活化利用”,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迈上新台阶,我市专题成立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高标准编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和示范区规划,确定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提升、传统建筑修复、历史遗存保护等重点项目65个。同时,响应“万师下乡,万村和美”行动,与多家省级专家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引导设计师为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建设提供陪伴式专业技术服务,强化传统村落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其中,作为我市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乡镇,太华镇目前省级以上传统村落行政村覆盖率高达75%,率先编制镇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方案。

  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我市在统筹“静态保护”与“活化利用”古村落过程中,围绕政策支撑、机制创新、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协同发力,不断积累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经验。今年上半年,我市与农发行江苏省分行合作,巧用“古村贷”破局金融支持传统村落活化保护,激发传统村落造血式可持续发展。通过与该行签订“服务‘千万工程’,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合作协议,我市成为全省首个获得政策性金融支持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首批5个项目对6个中国传统村落、18个省级传统村落进行政策性金融支持,其中丁蜀镇3.4亿元融资额度已获批,首批资金8800万元已提款。同时,结合山区、圩区、渎区等不同类型风貌,深入挖掘传统村落内的古桥、老街、老建筑等传统元素,将“山、水、陶、竹、茶”等特色资源融入传统村落的整体规划,在更新打造蜀山古南街、周铁老街、茭渎老街、前墅龙窑等一批传统古建筑的基础上,根据传统村落的独特旅游优势和产业特点,持续发展绿色产业,重塑乡村产业体系,持续推动农民增收,形成了传统村落各具特色、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在全域旅游热度日益高涨的浪潮下,我市以太湖渎区、宜南山区、平原圩区三大地域特色,活化利用的6个中国传统村落、29个省级传统村落,逐渐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前墅龙窑历史文创街区开发过程中,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在民宿、展示馆等室内布置上突出紫砂文化元素,打造多个具有不同风格特点又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场所。徐舍镇芳庄村古街、古桥、古驿站等历史遗存众多,通过三年的修复和环境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旁的千亩江南荷田在通过央视直播后,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农、文、旅三业融合发展态势强劲。太华镇乾元村以培育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为立足点,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坚定打响旅游品牌,传统优势茶产业领跑市场,民宿产业方兴未艾。芳桥街道后村村在实施周培源故居和江南美专旧址等修缮保护过程中,同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通过田园特色经济的发展,让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从而焕发传统村落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一批老街及传统村落“改头换面”的同时,我市还以打造宜居乡村为切入点,通过长效化、精细化管理,为居民打造宜居环境。张渚镇祝陵村国山自然村紧挨善卷洞风景区,离墨山上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国山碑,祝陵河穿村而过,河上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玉带桥,河畔有十多幢明清民居。该村重点围绕祝陵河河道清洁以及河道两侧环境整治,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如今,河水变清了,河畔新修驳岸和步道,旧时依水而居的江南水乡特色显现了出来。新庄街道茭渎村对村里六七亩闲置土地进行改造,用配套的道路、沟渠把它们划分成了20多个“共享菜园”,同时实施“微改造提升行动”,再现了古韵茭渎、田园茭渎、水乡茭渎的风韵,老街及河浜岸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丁蜀镇三洞桥村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色优势,挖掘东村渔文化、水文化特色,利用现有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对东村进行景观提升,设置“渔村风情路”和“渔情广场”等,增设公共停车位以及公共晾晒区等配套设施,守住渔俗文脉,留住渔韵乡愁,缓解东村村民“停车难”“晾晒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