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宜兴市人民政府 >资讯中心 >要闻动态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系列报道③

融合发展加速城与乡“双向奔赴”

来源:宜兴日报    日期:2024-11-08 09:18:39    浏览次数: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自2019年年底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科技成果入乡转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等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打通城乡融合发展“任督二脉”,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速推动城与乡“双向奔赴”。

  走进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培源科学城核心启动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一方面,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国际学校、游泳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完善路网布局,加快钱墅荡路南延、翔飞路、创新路等道路工程建设,提升交通便捷度。“培源科学城的规划建设,是深化区街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经开区科技赋能、转型升级、形态焕新的‘点睛之笔’。”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至2022年,经开区经过两轮改革,实现与屺亭街道、芳桥街道、新庄街道一体化运行后,园区总面积超过15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开放能级、集聚能力攀上“新高度”。目前,经开区新能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加速聚链成势,园区正朝着“十四五”期间培育2至3个500亿元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发力冲刺。

  城乡要素如何流动、资源如何配置、产业如何协同,是推进城乡融合无法绕过的难题。宜兴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功能区思维推进行政区整合,通过职能再厘清、资源再重组、优势再整合,突破了原有行政区划功能交叉、重复或割裂等弊端,真正释放“1+1>2”效应,为园区、镇街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作为全国唯一以环保为主题的高新区,环科园结合农村生产生活需求,推出田园牧歌零碳生态综合体等一批具有引领性的绿色生态产品,并将新街街道潼渚村作为环保产业科研成果转化的“试验田”,成功打造了全国首个“低碳村”。度假区统筹宜南山区四镇独有的生态禀赋和人文优势,在产业植入上巧做文章,成功引育窑湖小镇、国坤产业园等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让原本“沉睡”的资源变成农民致富和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科技入乡”是决定城乡融合成色的关键环节。宜兴科创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多元,近年来通过加强政策引领、集聚创新要素、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等,进一步打通了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有力推动了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夏种时有无人拖拉机翻地、无人插秧机插秧,日常田间管理有无人机自动喷撒农肥,秋收时无人收割机和秸秆打捆机就可以上场了!”丁蜀镇莲花荡无人农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物联网、北斗传感等现代科技的加持下,传统农机拥有了“智慧大脑”,科技感、数字化的场景也迅速从城市延伸到广袤农村。近年来,我市相继编制出台《“科创宜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等;科学实施“陶都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农业战略科学家引进计划,创新用好“揭榜挂帅”“定向委托”“赛马”等机制……从规划引领,到要素保障,再到人才激励,如今我市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的政策体系效应初显。同时,我市还积极探索推动“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推进农业科技载体建设。其中,“星创陶都”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作为具有宜兴特色、运作高效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特派员工作平台,已经成为“科技入乡”本土典型品牌。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作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建设的重要抓手,一直被置于改革的关键位置。不久前,苏南地区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项目在宜“破冰”。高塍镇胥井村以闲置“农地”作价1250万元,入股无锡帝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纳滤膜净化处理装备制造项目建设,预计年股份分红收益超18万元。“作价入股作为集体建设用地供应的一种新模式,更好打通要素流动壁垒,推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为实现城乡‘双向奔赴’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用途管制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科科长陈承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所有权属于集体,过去一直不得入市交易。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破除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法律障碍。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宜兴,紧扣“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这一改革试点目标任务,探索通过多种入市用途方式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路径,成功激活农村“沉睡”的土地资产。截至目前,我市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式累计成交42宗、面积2073亩,镇村落户21个重大项目、增收5.6亿元。通过农地入市,有效解决了用地指标紧缺导致一些项目难以落地、而农村却有大量低效闲置用地的矛盾。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宜兴全力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在江苏率先发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绿色金融“宜兴标准”,建立江苏首个基于GEP核算的考核体系,探索构建排放总量、林业碳汇交易科学体系,生态产品有价有市、有偿使用的框架初步形成。经核算,宜兴67.7万亩林地(森林)生态产品总价值量达8.69亿元。位于张渚镇的隐龙谷温泉度假酒店,就是宜兴成功转化生态价值的典型代表。

  2017年前连人都走不进的废弃矿山宕口和满目疮痍的山体,在经过系统深度生态修复后,实现了“荒山变青山、宕口建酒店”,并化身“网红”景点,节假日期间甚至会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

  富民增收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宜兴立足“农村面积占3/4,农村人口占一半”的特殊市情,紧扣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超60%、群众就业创业主要依靠产业带动这个实际,全面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全力做大城乡产业“蛋糕”。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万元,同比增长6.5%;实现耕地流转率近80%,绝大多数农户每年可获平均800元/亩的流转收入,534个家庭农场投身农业新业态。通过大力发展旅游、紫砂等富民产业,全市紫砂从业者超10万人,仅在抖音平台就实现年销售近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