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02期
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
来源:市司法局       时间:2024-08-20 15:33:19   [        ]     
文号 宜政发〔2024〕63号
制发机关 宜兴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4-08-20
文件类别 意见
文件状态 正在执行

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

 

各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办),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机遇,把握未来产业战略引领、前沿交叉、创新颠覆等特性,引领新需求、激发新动力,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质生产力,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信部联科〔202412号)、《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苏政发〔2023104号)、《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锡政发〔20242号)等精神,进一步聚焦3+3+N现代产业集群未来产业方向,抢占未来产业前沿赛道,结合宜兴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以未来产业研发创新和产业化落地为主路径,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驱动,以重点企业培育为抓手,以场景应用示范为牵引,加强科学规划、政策支撑,积极培育宜兴3+X未来产业,既根植于又服务于宜兴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

(二)发展路径

——坚持创新发展战略。强化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积极打造产业观测站,引育创新新物种,选树骨干升旗手,驱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锚定制造业主战场。深入研究国家、省和无锡未来产业发展布局,深度融入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大局,找准宜兴未来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强化产业发展跟踪研判,动态调整。制造业的未来化跃升、未来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主线,强化制造业作为未来产业核心应用场景的地位,加快前沿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强化双向赋能发展。充分发挥供给与需求双向赋能作用,引导前沿技术创造新产品、落地新场景、培育新市场,促进未来产业化、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加快未来产业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积极应用未来产业相关技术与产品,做深做强示范效应,打造跨界融合大场景,引导未来产业高速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27年,培育未来产业特色园区不少于7个,培育面向未来产业的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0个以上,引育未来产业重点企业20家,未来产业规模力争达到200亿元。

2030年,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完善,涌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和标志性产品。建成未来产业特色园区10个以上,打造融合应用场景10个以上,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未来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亿元。

2035年,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培育出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应用场景广泛赋能宜兴新型工业化,未来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未来产业规模力争超千亿。

二、重点方向

紧跟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把握重大创新成果,立足3+3+N现代产业集群,细分未来产业发展赛道,拓展发展方向,构建未来产业3+X特色发展体系,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未来产业高地。

(一)深化3大未来产业主赛道

1. 合成生物。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生物制造高端化、绿色化发展。重点发展新型疫苗、细胞与基因治疗、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原料药及中间体、智能活体药物、医学诊断试剂及酶、高端化妆品原料、功能食品添加剂、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生物基材料、生物燃料等细分领域。发挥宜兴市食品与生物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东氿校区等平台机构作用,推动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高水平规划建设康美合成生物产业园、宜兴药谷、国控集团未来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推动协同发展

2. 氢能和储能。积极参与无锡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协同平台建设,加强先进氢能技术、材料和装备研发,重点突破低成本高效绿氢制备、氢能储运设备、大功率长寿命氢燃料电池及其核心材料等产业链重点环节,探索推进交通运输、能源、新兴及交叉等领域氢能示范应用。推动构建先进储能技术、关键材料、核心设备、储能系统与集成、示范应用全产业链,突破超导储能、液态金属储能、固态电池储能、氢储能等一批前瞻性技术,实现新型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全场景推广应用。

3. 低空经济。依托宜兴丁蜀通用航空(低空经济)产业园、陶都科技新城空天产业园等低空经济产业载体,全力推进机场运营、生产制造和通航小镇等功能规划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产城综合体。积极推动航空航天产业电池系统、飞行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等方面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研究开发,打造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配套产业基地。发展航空航天制造,重点发展飞机整机制造与装配、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飞机改装与维修、飞机发动机及其他零部件、航空材料、航空电子等航空制造业。大力发展公(商)务飞行、通勤飞行、旅游飞行、航空培训、物流和应急救援等多种形式的通用航空业务,打造通用航空服务中心和通勤运营枢纽。推动无人机与各种产业形态加快融合,积极探索无人机在各领域的应用场景,提前进行市场布局。

(二)拓展X个未来产业新方向

1. 第三代半导体。鼓励龙头制造企业积极布局宽禁带半导体晶圆制造工艺技术,全面提升碳化硅和氮化镓衬底、外延单晶材料制备技术能级和量产规模。鼓励重点企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从大硅片延伸到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发展成为平台型企业,支持新建碳化硅、氮化镓第三代半导体晶圆制造生产线,支持中小封测企业围绕第三代半导体等封装测试细分领域加快布局,形成核心竞争力。前瞻开展锑化物等窄带半导体和氧化镓、氮化铝镓等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加快建设省级、国家级半导体材料研发实验室、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园等平台载体。

2. 元宇宙。加强新型显示、AR/VR/MR、全息影像、机器视觉、工业仿真、3D建模、数字孪生、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突破和重点产品研发。重点依托环科园、度假区、宜城街道等板块加快推进建设元宇宙产业园、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园、宜兴都市创新港等载体建设。引育元宇宙核心器件和终端产品研发制造企业、基础软件和AI大模型研发企业,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融合创新元宇宙技术和产品,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型或面向特定行业的元宇宙解决方案供应商。坚持数实融合,围绕元宇宙与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城市的融合应用,大力打造工业元宇宙、文旅元宇宙和孪生城市等典型场景。

3. 高端膜材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提升发展高性能树脂、高性能纤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功能性膜材料、新型功能薄膜材料等产品,发展为国内复合材料重要供应地;重点发展水处理膜、气体分离膜、VOCs回收膜、离子交换膜、渗透气化膜、海水淡用超滤膜、反渗透膜等膜材料和组件,深度融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扩大发展电池隔膜、光学膜、光伏用膜、特种分离膜等高端产品,丰富光学膜基膜、扩散膜、增亮膜等产品门类,形成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4. 通用人工智能。加快布局和发展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开展深度学习、AIGC等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鼓励重点企业开展AI芯片、智能传感器等人工智能底层硬件制造技术以及机器学习、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等关键应用技术研发。加快推动ASIC专用密码智能芯片研发和制造。加大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引培力度。稳步推进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设,支撑人工智能产业的算力需求。面向经济发展、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加快智能场景融合应用,打造一批标杆示范。

遵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规律,辩证看待未来产业大方向上的相对确定性与细分领域的不确定性,常态化开展全球科技前沿和现代产业发展跟踪预研。密切关注未来产业领域发展趋势,持续优化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适时部署一批未来产业新赛道。

三、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全市各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引导区域差异布局、协同发展,支持各区域聚焦产业主攻方向,打造特色园区、招引重大项目、培育重点企业,逐步实现同频共振,多极联动的未来产业集群化发展新空间布局。强化行业发展跟踪分析和本地发展态势监测,动态优化调整产业空间布局。

四、重点举措

(一)攻关突破关键技术

1.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深入实施陶都之光科技攻关计划,面向未来产业重点方向积极承接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提升光敏电子材料研究所、航空工业技术发展中心、英矽智能自动化AI药物研发实验室建设,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科技型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或制造业创新中心,集聚产学研用资源,体系化推进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实践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全力攻克更多技术难题,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园区、镇、街道)

2. 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形成贯穿未来产业研发创新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产业化制度体系,加强对创新研发项目关键核心技术和上下游配套技术、相关基础设施、基地平台建设、后续资金安排等一体化设计。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更大力度支持高校院所技术向宜兴转移转化。加快建设未来产业中试平台、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概念验证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强化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大力度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重点研发项目,引导金融资金与社会资本进入未来产业领域。(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金融服务中心,各园区、镇、街道)

3. 构建开放合作网络。围绕打造未来产业开放合作的生态,强化与世界500强企业、国际投资机构、产业促进机构的对接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方位接轨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积极参与长三角粤港澳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鼓励企业对接上海、深圳等地科创资源,联合开展攻关、共建创新平台、共享科技资源。加强与国内外重点高等院校交流合作,开展技术合作研发、成果转移转化。(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园区、镇、街道)

(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4. 招引一批头部企业。明确宜兴未来产业发展路径,抢抓国内外头部企业产业布局机遇,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大力招引未来产业领域头部企业在宜兴设立研发中心或制造中心。统筹用好精准招商、基金招商、乡贤招商、大师招商等方式,高效运作科技招商服务中心,深入对接央企国企、实力民企、金融机构等资源,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稳步推进超高清高亮硅基OLED微型显示器、固态储氢装置、加氢设备研发制造、mRNA平台和体外诊断试剂平台产业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投促中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各园区、镇、街道)

5. 培育一批潜力企业。落实创新型企业育强攀高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类政策工具作用,梯度培育未来产业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未来产业潜力企业库,围绕一批创新基础好、发展前景大的核心企业,加强跟踪服务和要素供给。依托大学城海创人才中心、创成汇(宜兴)国际人才科创中心等孵化器、众创空间,探索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支持本地有条件的企业、机构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新赛道,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形式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各园区、镇、街道)

6. 升级一批重点企业。鼓励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等现代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积极拥抱未来产业发展大格局,围绕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及成熟产品生产制造、应用、销售等环节布局未来产业上游和下游。支持中小封测企业围绕第三代半导体封装测试细分领域加快布局,支持有条件的信息技术企业融合元宇宙、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型或面向特定行业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发挥未来产业龙头企业作用,推动相关企业把握发展机遇,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信息联通、订单共享、产能对接、品牌共建、高效协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园区、镇、街道)

(三)打造应用示范场景

7. 设计布局未来场景。围绕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场景应用清单梳理挖掘与发布,面向未来工业、未来商业、未来农业、未来交通、未来医疗、未来教育、未来城市等场景,摸索打造标杆示范工程。探索未来场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的全周期场景设计机制,推动应用场景实测、市场验证和市场推广,打造若干未来技术应用和未来产业融合场景。(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数据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园区、镇、街道)

8. 打造跨界融合场景。加大未来技术跨学科跨领域拓展应用,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和消费需求。重点支持开拓新型工业化场景,围绕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重点领域,面向设计、生产、检测、运维等环节打造应用试验场,以产品规模化迭代应用促进未来产业技术成熟,加快推动产业链结构、流程与模式重构,开拓未来制造新应用。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打造绿色集约的产城融合场景。创新未来信息服务场景,加速形成普惠均等、便捷智慧的信息服务新范式。(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数据局,各园区、镇、街道)

9. 推动场景开放应用。依托国内市场空间广阔优势,以应用反推未来技术发展。每年遴选推荐一批未来产业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建立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库。支持成立应用场景促进机构,引导有条件的国企、事业单位开展场景挖掘发布、供需对接、建设运营,打造特色化的标杆示范应用。依托协会、联盟、学会等产业促进组织开展高水平供需对接活动,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智改数转网联工程、数字城市等重大场景和项目,主动释放场景资源、提供场景机会,让未来产业成果在真实的场景应用中加速原型验证、商业模式实测。(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数据局,各园区、镇、街道,各市属国有企业)

(四)建强专业人才队伍

10. 持续完善人才政策。结合未来产业发展的最新态势,持续优化陶都英才系列政策,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省级试点建设,加速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一网通平台,探索建立人才集团。对未来产业全球高端紧缺人才,按照有关政策在子女入学、养老、医疗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各类人才在宜安心发展。支持引导优秀人才团队申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团队)、无锡太湖人才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团市委,各园区、镇、街道)

11. 招引领军人才团队。充分发挥陶都英才工程、氿子兴宜工程、国际科创英才节等政策活动引才效能,面向海内外,加强与未来产业领域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合作,吸引高水平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来宜开展研发活动、创新创业。针对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领先优势的国家地区,新建一批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园区、镇、街道)

12. 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和未来学院、双一流高校、顶尖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合作,在宜兴搭建未来产业高层次人才平台、实训基地,基于未来产业前沿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专业的实验室设备以及丰富的企业实习机会,培养一批未来产业创新应用型人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园区、镇、街道)

(五)建优产业发展生态

13. 畅通产业融资渠道。瞄准未来产业3+X领域及细分方向,支持各重点板块及市属国有企业组建未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立足投新、投早、投小、投硬,以资本为纽带引培符合未来产业重点布局方向的前沿技术、顶尖团队和创新项目。强化与头部国际投资机构的深入合作,鼓励设立未来产业子基金,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良性循环。(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金融服务中心,各园区、镇、街道,各市属国有企业)

14. 完善提升公共服务。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前瞻布局6G、卫星互联网等设施,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省级以上平台机构的合作,适时建设一批面向未来产业的技术研发、产业孵化、检验检测、科技咨询、标准制定等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组建或对接市外产业协会、联盟等产业促进机构,提供专业的知识产权、供需对接、展览展示、人才培训、税务会计等中介服务。(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园区、镇、街道)

15. 打造合作交流平台。面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高水平策划举办展会、论坛、大赛等产业活动,持续开展集成电路专用材料论坛、元宇宙院士论坛、国家新材料与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新能源大会等重大活动,融入未来产业发展元素,为企业提供展示宣传、交流合作的平台,打造更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产业链。鼓励企业走出去交流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国内未来产业重大活动。(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园区、镇、街道)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强化组织协调领导,组建未来产业工作专班,统筹谋划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政策支持体系,做好重大科技任务布局规划。加强市、园区(镇、街道)两级联动,保障重点举措落地实施,协调解决未来产业招引和落地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未来产业发展专家咨询体系,重点研究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等重大问题,为未来产业发展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园区、镇、街道)

(二)强化政策支持

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能源等政策,研究制订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专项支持政策,加大对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色园区建设、应用场景开发、重点项目落地的支持力度。面向未来产业相关企业、研发机构,积极落实各类科技创新发展扶持政策,在人才引育、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各方面提供支持。(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金融服务中心、市税务局,各园区、镇、街道)

(三)强化机制创新

积极联合市场主体和权威机构,探索组建未来产业前哨观 机构,协同各类产业发展要素,支撑未来产业招引与培育。创新重大项目领导挂帅机制,强化统筹推进,引导多元创新、主 体创新。积极对上争取,推动产学研合作,支持民营企业聚焦未来产业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投促中心,各园区、镇、街道)

(四)强化监测评估

完善未来产业各领域监测机制,定期发布未来产业统计信息,对纳入统计体系的要素、资源、平台、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定期发布产业发展情况。加强工作督查,跟踪工作进度,对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创新针对未来产业的评估方式,积极引入行业权威机构参与。(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统计局,各园区、镇、街道)

(五)强化氛围营造

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与创新文化。持续优化科创企业营商环境,按照鼓励创新的原则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加大公共数据、行业数据向未来产业开放共享力度,提升数据要素对未来技术研发、应用场景创新的支撑作用。深化科普教育,为未来产业持续发展筑牢基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数据局,各园区、镇、街道)

 

附件:1.宜兴市未来产业链长制分工表

2.宜兴市未来产业园区建设及项目招引任务分解表

 

 

  宜兴市人民政府

                          20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