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宜政办发〔2024〕20号 |
制发机关 | 宜兴市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4-08-20 |
文件类别 | 通知 |
文件状态 | 正在执行 |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宜兴市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办),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宜兴市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5月13日
宜兴市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
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和无锡市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部署要求,加快提升我市特色产业园区创新突破、示范引领作用,以高质量产业空间保障我市“3+3+N”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构筑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优势,根据《无锡市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锡政办发〔2023〕24号)文件,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度融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发挥宁杭生态经济带和太湖湾科创带交汇点优势,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走在前、做示范。围绕“3+3+N”现代产业集群,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承载力强的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园区从功能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功能复合的产业发展平台转型,园区服务能力从简单的招商服务向完善产业生态升级,为全市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提供高质量发展的承载主体。
(二)主要目标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能级和竞争力,构建功能清晰、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至2025年,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综合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培育认定一批具有鲜明产业辨识度的特色产业园区,打造千亿级特色产业园区1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园区7个以上,培育未来产业特色园区7个以上。
2.集聚发展态势得到进一步彰显。特色产业园区内的主导产业集聚度超过50%,基本形成大中小企业上下游协作、融通发展的态势。亩均产出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5%以上。
3.产业创新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全市新增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新认定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创载体10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科技创业载体不少于4家。
二、重点任务
以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及其园中园等为主体,聚焦“3+3+N”现代产业以及未来产业领域,着重抓好园区开发建设、主导产业发展、项目落地保障和运营管理等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谋篇布局
1.高质量编制园区发展规划。立足现有产业创新集群的特色优势,高起点编制全市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绘制《宜兴市产业地图》,引导市、镇(园区、街道)两级联动提升特色产业园区投资规模、建设水平和产业能级。2024年10月前,各板块要分别完成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编制,按照同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原则,因地制宜谋划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各园区、镇、街道〕
2.高标准打造示范园区样板。支持特色园区在发展规划编制、招商运营管理、工业用地盘活、产业创新服务、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先行先试”。全力推进经开区新能源产业园、中环产业园、中车功率半导体产业园、康美合成生物产业园、环科园新能源材料产业园、宜兴药谷、宜兴卓易创业软件园、官林镇凌霞智能电谷、宜兴市新材料产业园、丁蜀通用航空(低空经济)产业园、宜兴先进陶瓷科技园等优质园区争创无锡市级特色产业园区,着力打造“4322”重点园区矩阵。着力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特色产业园区,为特色园区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支持国内外优质园区与本地特色产业园区在开发建设、机制创新、产业培育等方面合作。〔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建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国资办、市金融服务中心、市投促中心,各园区、镇、街道〕
3.积极培育“3+X”未来产业。重点发展合成生物、氢能和储能、低空经济、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高端膜材料、通用人工智能等一批未来产业,以未来产业项目为抓手,加快项目落地、资源导入和配套延伸,谋划建设未来健康、空天经济等特色产业园。遵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规律,辩证看待未来产业大方向上的相对确定性与细分领域的不确定性,常态化开展全球科技前沿和现代产业发展跟踪预研,密切关注未来产业领域发展趋势,持续优化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至2025年,超前布局一批高潜力未来产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陶都科技新城,各园区、镇、街道〕
(二)加强管理创新,释放园区活力
1.组建专业化运营团队。积极探索“管委会(属地政府)+公司”的模式,实现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鼓励引入特色园区运营团队,打造运营管理智能、公共服务完善和产业发展协同的示范园区。支持园区培育由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协会联盟、金融机构等组成的服务组织集群,建立涵盖企业全生命周期流程的产业服务体系,强化对技术研发、投融资、产业链资源、创新创业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的资源链接与服务供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服务中心、市投促中心,各园区、镇、街道〕
2.建立招商统筹机制。以“全市一盘棋”原则探索建立“1+1+1+N”招商模式,瞄准国内、国际“两类500强”企业,突出增量带动、开展高频招商,构建“全球覆盖、精准对接、高端服务”的招商网络。凝聚招商合力,构建产业协同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以“宜兴招商”统一名片推广全市投资环境,深化项目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挖掘利用,提升特色产业园区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增强全球影响力。利用大数据实施智慧精准招商,拓展以商招商、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乡贤招商等精准招商新模式。至2025年,新增招引落地超10亿元项目20个以上,超3000万美元重大外资项目1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投促中心、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园区、镇、街道〕
3.构筑园区数字化底座。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构建“线下实体园区+线上数字园区”模式,指导园区资产管理、招商管理、财务管理、物业管理、物联管理、产品管理,提高“上云用数赋智”水平。加快推进园区新基建建设,全面提升园区信息化水平,探索开发宜兴市产业园区数字化管理平台,推动园区基础设施信息化、运营管理智能化、服务功能集成化建设,打通企业、园区、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加强数据互通、共享和分析应用。〔责任单位:市数据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园区、镇、街道〕
(三)聚焦企业培育,激发“头雁效应”
1.推动企业融通发展。强化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聚焦各特色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加快引进具有核心技术、带动效应强的园区主导行业领军企业,确定2-3家“链主”企业,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不断提升园区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成立产业联合体,吸引链上中小企业协同合作。加快培育区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和加强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创新。至2025年,全市累计培育无锡市级重点产业链龙头(链主)企业20家以上,争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投促中心,各园区、镇、街道〕
2.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推动数字技术与“3+3+N”现代产业集群深度融合,用好产业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助力本市企业在生产全要素、业务全流程、产业全生态等方面提升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聚焦中小企业数智转型痛点难点,鼓励优质服务商提供“小快轻准”的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建设具有行业示范作用的省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5G工厂)、智改数转标杆企业。鼓励重点集群和产业链龙头企业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创建“灯塔工厂”“数字领航”企业,力争实现国家“数字领航”企业突破。至2025年,累计培育星级上云企业600家、无锡市级以上智能车间(工厂)80家,智能制造标杆600个,完成数字化诊断服务14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各园区、镇、街道〕
3.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面向市场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小试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创建为专业园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服务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中试生产平台、检测服务平台,实现园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加强创新孵化平台建设,推动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集聚区”完整体系,保障创新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满足不同成长阶段企业需求。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打通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速推动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至2025年,累计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0家、新型研发机构12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园区、镇、街道〕
(四)强化要素保障,澎湃发展动能
1.建设产业投资中心。统筹运营宜兴新动能产业基金、“陶都英才”创业投资基金等各产业发展投资母基金、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联合头部基金组建市场化产业投资基金,全面加强对特色园区资本注入与支持。引导金融市场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园区升级更新、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发展。加大培育企业上市力度,促进企业通过登陆资本市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助力“宜兴军团”成为资本市场“绩优股”。〔责任单位:市金融服务中心、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园区、镇、街道〕
2.完善人才引育机制。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瞄准宜兴人才需求,实现“订单式”人才培育。分产业建立宜兴高端智库,依托智库力量为“3+3+N”现代产业集群把脉问诊,支撑产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持续推进招才引智,鼓励领军人才和团队来宜创新创业,支持园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打造产学研用融合基地,培育特色产业“宜兴工匠”,赋能园区发展。〔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园区、镇、街道〕
3.推进土地效能提升。通过土地回购、合作开发、自主提升等方式,盘活提升宜兴工业用地,以提高土地使用绩效水平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产业导向和发展需求,推进“3+3+N”现代产业集群项目标准厂房建设,提升优质项目承载能力。建立特色产业园区用地储备库,支持市级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特色产业园区倾斜。推进“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鼓励混合用地、产业综合用地等复合用地方式,提高集约用地水平。〔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国资办,各园区、镇、街道〕
三、保障措施
1.建立推进机制。由各产业集群专班负责统筹推进“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市级各相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协同推进,各板块按照“一区一方案、一园一特色、一年一评估”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化完善本地区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在“3+3+N”各产业领域选取部分重点园区,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建设一批示范样板园区,并争创无锡市级特色产业园区。
2.加大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上级相关资金支持,统筹高质量发展政策,加大对特色产业园区内重大项目、龙头企业、重大平台等的支持力度。对特色产业园区内产业链关键节点项目,在用地、能耗、环境、人才等要素加强服务和保障力度。
3.强化宣传推介。打响特色产业园区品牌,加强招商引资推介,以专业园区为宣传切入点,利用政务新媒体对园区的资源、功能、价值、环境、政策、服务等多个方面整合宣传。每个板块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园区,每年开展专业招商活动不少于3场。
4.强化评估考核。将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目标任务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加强日常督查和工作通报,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建立起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运行监测机制,常态化数据收集、挖掘和共享机制,确保目标责任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建设。
附件1、“4322”重点园区名单
2、重点培育未来产业园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