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助力“六稳”“六保”工作
工作部署

“搭桥铺路”扩展百姓就业渠道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4-08-06 08:58:25  浏览次数:

  “今年我们企业申请到了1000万元的贷款,切实解决了‘燃眉之急’。”8月5日,位于官林镇的江苏圣泰电缆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他们企业是今年宜兴首家获批“苏岗贷”的企业,这笔贷款为企业有序发展、稳岗扩岗注入了信心。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市聚焦企业稳岗扩岗、困难群体就业、高校毕业生创业等方面,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倾力为就业创业者“搭桥铺路”,让他们就业有路、创业有助。

  推出政策“礼包”,   助力企业稳岗扩岗

  “这项政策为我们企业融资提供了新渠道,相较于其他贷款,‘苏岗贷’准入门槛低、融资效率高,可以快速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7月26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来到位于环科园的宇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一对一”上门对接服务,向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苏岗贷”融资政策后,该负责人高兴地表示。

  今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宜兴部分企业出现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稳定吸纳就业。为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持续深化“苏岗贷”融资业务,通过与经办银行深入合作,引入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按照政策要求,由金融机构对上年用工未减少、当年用工在10人以上且未裁员,并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民营企业精准投放低息信用贷款,重点向中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倾斜,以保障企业稳定吸纳就业。据悉,今年以来,我市累计发放“苏岗贷”14.88亿元,惠及企业531家,并将经办银行增加至中国银行宜兴分行、宜兴农村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宜兴分行。

  与此同时,我市还准备了多个政策“大礼包”,助力企业稳岗扩岗。其中,今年年初,我市对退工人数占全部企业职工数5%(含)以下的规上工业企业,按照每人1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稳岗留工奖补(每家企业最高不超过20万元),共有40家企业符合要求,涉及补贴资金289.71万元。同时,对2月、3月企业吸纳首次来宜就业人员,且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3个月(含)以上的,按照每人200元的标准给予符合标准的1193家企业吸纳就业补贴,涉及补贴资金60.52万元。

  架起供需桥梁,   将岗位送到“家门口”

  8月2日,新街街道绿园社区居民王女士来到社区“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了解用工信息。“我今年40多岁,听说社区这边有一些公益性岗位在招聘,便过来看看。”王女士说,由于文化程度低,又没有专业技能,她失业已有段时日。一周前,她了解到绿园社区有了“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可以为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及灵活就业人员开展就业帮扶、就业培训等,便想来试试。没想到信息刚登记好,服务站内的志愿者就推荐了保洁员、服务员等几个工作岗位供她选择。同时,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可以为王女士提供育儿嫂、家政保洁员等就业技能培训,这让她重拾了就业信心。

  为进一步深化就业优先战略,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从2022年开始,我市持续推进“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建设,把求职半径缩小,推动就业服务均等可及。眼下,新街街道绿园社区、官林镇南庄村等地的多家“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正积极开展各类用工招聘宣讲活动,将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送到群众“家门口”,让就业困难人员及灵活就业人员等享受便捷的就业服务。

  帮助就业困难人员择业就业,是“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的“重头戏”。近年来,各基层就业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通过走访辖区内用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梳理出一批对年龄、学历、技能、工作经验等要求不太高的就业岗位,满足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需求;梳理出一批可兼顾家庭、劳动强度低的非全日制就业岗位,满足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需求。同时,积极开发村、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积累一批养老护理、托幼助残、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满足就业困难群体兜底就业需求。“目前全市共创建街道(镇)公共就业服务中心6家、标准化‘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30家,去年以来帮扶困难群体就业3004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管中心就业服务科负责人说。

  提供贴心服务, 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眼下,正值应届大学生求职创业高峰期。为抢抓毕业季这一关键期,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今年以来,我市深化“宜荟才兴未来”品牌,组织全市432家重点企业前往吉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48所院校参加校园招聘会,提供岗位7434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568人。“今年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组织下,我们公司前往武汉、桂林等地的高校参加校园招聘会,与50多名大学生签订了就业意向协议,效果很好!”宝银特种钢管有限公司人事经理刘小琴说。

  为帮助毕业生和失业青年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技能,尽快实现就业,同时鼓励企业吸纳青年参加见习,今年我市新增5家就业见习基地,全市组织青年参加就业见习706人。下一步,我市将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调查工作,通过电话或入户等方式,提供就业服务。对于尚未实现就业的,将落实“1311服务”,即提供1次政策宣讲、3次岗位推介、1次职业指导、1次培训或见习,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高校毕业生是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我市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孵化体系,依托全市63家各级创业孵化基地,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肥沃土壤,而且带动了更多群众稳定就业。同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明确,对于在我市自主创业者包括大学生创业人群,除了可享受创业租金、创业带动就业等补贴政策外,还可申请个人最高50万元、小微企业最高300万元额度的富民创业担保贷款。今年起,符合条件的创业者还可享受一次性6000元的创业补贴、不超过1万元的创业失败补贴。此外,今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邀请省级创业指导专家、创业培训讲师、创业榜样等,为创业者“传经送宝”。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358人,其中离校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新创业255人,成功自主创业带动稳定就业10399人,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109笔,涉及金额28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