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助力“六稳”“六保”工作
工作部署

改革托起致富梦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4-07-12 09:50:07  浏览次数:

  入夏以来,在湖㳇镇洑西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民宿,让一批批游客流连忘返。这是该镇以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为抓手,科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不变,引导部分村民采取“裸租、合伙、代管”等多种形式,逐步盘活闲置农舍300余间,改造成民宿项目取得的硕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尤其是2019年我市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宁锡常接合片区)以来,坚持“乡村振兴就是宜兴振兴”,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不断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

  三权分置  释放土地活力

  走进位于太华镇茂花村的富硒文化中心,墙壁上展示着太华镇富硒产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年来,以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等为核心的新一轮农村改革,不仅从制度上维护了各方权益,更有效放活了太华镇的土地经营权。这片富硒土壤,成功吸引了城乡工商资本和省农科院的入驻,开启了太华依托富硒产业致富的新“硒”望征程。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计保障,涉及面大,利益关系复杂。近年来,为进一步理顺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关系,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我市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政策框架下,全市各地都根据属地实际情况,引导群众利用民主议定程序,科学商定相关事项,有关部门也严抓风险防控,认真细致做好群众工作。通过持续努力,全市共有16万余户农户土地承包关系得到完善,实测农户承包面积47万余亩,合同签字率和颁证率超98%。

  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顺利推进,不仅化解了大量历史积累矛盾,为农村稳定夯实了根基,而且有力促进了“三农”发展。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全市共有100余个行政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部分土地股份合作社先行先试,对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进行有益探索,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壮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风生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顺势崛起,有效推动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合作化和专业化经营。目前,全市已拥有种植、种养结合、休闲农业等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1000多家,经营总面积达10万亩,各项数据均列无锡地区首位。

  将碎片化的农地集中起来,实现有组织连片种植,还催生了一批涉农专业化服务团体,发展农业生产联耕联种、联管联营,为农户提供农资配送、机耕机耙、育秧插秧、粮食收割等“一条龙”服务。目前,全市已拥有农机合作社70多家,托管面积超10万亩。新型农机的不断推广,有效推动了我市农业走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我市成功入围全省首批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县。

  协同发展  激活乘数效应

  昨天,在经开区的红牛维他命饮料(江苏)有限公司,小王驾驶着叉车,快速穿梭于各股道间。两年前,这位来自屺亭街道边庄村的95后小伙由于没有学历和技术,一直找不到正式工作。在经开区人力资源市场工作人员的建议下,他参加技能培训,取得叉车工证书,并被推荐到红牛公司上班。为解决经开区(屺亭街道)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和园区企业招工用工双重难题,近年来,经开区积极为失地农民提供分期分工种培训,加大失地农民向园区企业转移力度。同时,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引企入校、“一课双师”教学模式、冠名班订单式培养等合作途径,为园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近年来,我市以培育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突破口,着力加强国家级园区、农业园区等载体建设,探索创新富有宜兴特色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经开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释放出旺盛的用工需求,为村民就近务工提供了广阔新天地;而广袤的农村也为宜兴环保等特色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袤的“试验田”。新街街道潼渚村是环科园示范性打造的全国首个低碳村,也是环保科研成果转化的“试验田”。作为全国唯一以环保为主题的高新区,环科园结合宜兴农村生产生活需求,打造了田园牧歌零碳生态综合体等一批引领性的绿色生态产品,每到周末,不少人会到潼渚村露营休闲。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工作,布局引育窑湖小镇、国坤产业园等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宜南山区独有的生态禀赋和人文优势,在产业植入上发挥到极致,沉睡的资源变成农民致富和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产业要发展,园区是关键。自我市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来,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科学探索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一批特色园区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多财善贾”,在项目招引、农业科创、助农致富过程中释放着示范带动效应。其中,现代农业示范园(杨巷)近年来吸引社会资本超6亿元,“江南米道”功能大米等项目总投资均超亿元;万石现代农业园成功引进广东南方国信投资有限公司等规模企业。

  园区良好的发展土壤,催生现代农业“接二连三”,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作出有益的实践。徐舍镇联星村变种植水稻的“深水区”为种植莲藕的“蓄水池”,从昔日的经济薄弱村蜕变为莲藕种植、加工、特色旅游三产融合的“莲藕小镇”。市篱笆园农庄积极开发创意农副产业,将茶叶的制作和鉴赏等特色农业活动过程制成宣传栏,年销售茶叶等农产品700余万元。广袤田野奏出丰收之歌,也让广大农民成功介入农产品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效益。

  农地入市   显化潜在价值

  昨天,走进位于环科园的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企业总投资18亿元实施的太阳能装备用光伏电池封装材料项目一期项目已经达产。2022年,为扩大生产规模,公司通过竞拍取得高塍镇一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昔日的水产养殖场上,即将崛起行业内首个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5G双碳示范工厂。

  早在2014年,我市就被列为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科学规范和完善集体土地租赁工作,形成了“长租短约”“先租后让”等特色亮点,为全面开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破除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法律障碍。作为苏南地区农村面积最广、农业规模最大、农民人数最多的县级板块,近年来,我市紧扣“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这一改革试点目标任务,探索通过多种入市用途方式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路径。

  率先突破的是一宗地块面积13.1亩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宗地块在和桥镇永兴村,2020年12月在省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平台挂牌后,被无锡帝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竞得。这也是无锡地区首宗入市成交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

  一次次突破代表着一次次创新。为保障村民权益,积累入市工作经验,我市首宗试点地块出让前就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易规则与监管制度——由和桥镇提出入市申请、市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具体审核,并报市政府批准。近年来,我市边试点边总结,制定出台《宜兴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具体制度,完善集体土地市场价值参考标准,显化市场价值,全面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自然资源资产所享有的合法权益。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不但打开了资本下乡的大门,还成为助推乡村再造的动力源,更为农村居民带来了家门口就业创业的机会。位于西渚镇白塔村横塘干的行香竹苑,过去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得益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这片昔日无人问津的空地,蜕变成秀美的自然山村度假民宿。和桥镇中巷村村民蒋某以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2021年无锡伊诺特过滤系统有限公司通过竞拍取得该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后,投资兴建海洋工程关键配套设备建设项目。经过岗位培训,蒋某成为机械操作工,月收入5000余元。该项目的成功入驻,已帮助该村20多位村民实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有效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半闲置劳动力就近充分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