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政协提案结果公开

关于“聚集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4-07-10 09:10:17    浏览次数:
索引号 014046317/2024-08216 生成日期 2024-07-10 公开日期 2024-07-10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其他 主题(二) 其他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经济,管理,提案 分类词 经济管理,文秘工作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关于“聚集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案别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民进宜兴市委员会
标题 关于“聚集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建议内容 一、提案理由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推进科创园区、科创新城等科创基地的规划建设,积极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双招双引”为抓手,在高铁、储能、新能源、芯片、软件、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等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打造人才集聚洼地、创新创业高地,进一步聚集、整合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更高层次的产业强市。 一、主要问题 1、生态要素未转化为科创优势,缺乏科创源头活水 宜兴,集竹海茶洲之静谧、溶洞紫砂之隐逸,生态宜居优势不言而喻。然而在全国GDP超2千亿的县(市)中,我市常住人口规模最小,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9.4%,老龄化程度最深。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9年,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0.37%,均低于无锡平均。传统含蓄的城市形象常给人归老田园之感,同时,缺少科研活动密集的高校源头活水,老龄化、青年大学生流失则加速强化了“到宜兴去养老,而不是去创新创业”的印象;二是以科创为点缀,老观念造城建城,对构建创新生态重视不够。如何保证满足科创载体、科创园区等科研用地的需求,以防止科创新城变成简单的房地产开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三是科创主题要进一步彰显。城市的温度没有变成流量密码, 2、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意识不强,科创载体虚多实少 一是科创企业偏少偏小,载体吃不饱,优质高企、高能载体平台数量偏少,真正能形成科技产品展示馆、实验室、研发团队,能够实体化运作、有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的很少。人才公寓、人才社区、科创文化以及商业等配套不足。二是重视科创载体平台的引进和建设,而对后期运营、管理、发展,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支持和推动。 3、政策服务国际化观念偏弱,“双招双引”力度不够 一方面科技招商队伍还不强,国有的招商公司市场化程度较低,未形成如芯聚这样的民营科技产业园区综合服务商。另一方面科技专项资金政策效应有限,如人才等竞争性政策,信息知晓面不广、申报兑现环节多流程长,使政策效力减弱。 4、金融资源投放相对保守,科技金融服务欠缺专业 科技创新链条的金融需求具有阶段化特征,一般来说,基金、投行、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法律、会计等专业中介服务不愿意支持“投早投小投科技”。 二、具体建议: 1、补齐科创生态短板,打造科创未来城 一是随着陶都科技新城、培源科学城规划建设的推进,引进高校、学校、医院等优质科教资源、各类创新中心等创新资源,围绕研发办公、共享实验室、试验孵化、配套服务,优先保障科教用地、科研用地、科创载体、科创企业用地指标,解决好有关产权、资产的权属问题,为推进科创载体建设提供必要条件。二是通过增加城市活力,吸引青年人才,特别是吸引出国留学回国、大城市工作的宜兴学子返乡创业就业的机遇,加大力度回流一批高端人才。他们在宜兴有亲人、有稳定的社会关系,更容易在宜兴落地生根。三是全力打造“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标杆区域。宜兴中心城区山水相融、场景丰富,而烟火气也让科创企业更能凝聚人才这一核心竞争力。让好山好水与科创亲密接触,坚持就近便利、时尚新颖、贴近年轻人、知识分子以及数字游民生活需求的原则,规划建设好人才公寓、人才社区等配套设施,在居住、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提高城市吸引力、服务高端人才的能级。以城市中心的存量空间为主要载体,如沿氿的文化景观街区等,收储更多小而美的空间,以零利润让渡给初创科技企业,复合集成、运营各类小微创意企业,再以绿道和陶都生活体验串联陶都科创新城、科创慧谷、宜城软件园等,打造漫步友好城市和骑行友好城市,在青年心中建立情感认同,从而让他们尝试并留驻宜兴。 2、参与世界产业分工,大力培育科创企业矩阵 一是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行动方案,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机会,主动对接科学家、企业家、金融资本、上级政府部门、市场需求,推进“产业研究院+龙头企业+链条企业”模式、“大院大所+地方政府+龙头企业”模式,引导企业参与到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分工体系,增进区域合作,打造更多进口替代、国产替代的链长企业、隐形单打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等科技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延伸,骨干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鼓励企业海外并购以获取国际高端产业要素,一边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走出去”,占定海外生态位,同时“带进来”回归反哺,引入核心技术落地生根。二是高水平建设综合性创新平台。构建城区、园区科创载体、国企+乡镇产业基地模式,加快推动园区整合和功能优化,促进产业、技术分工合作。按照科创载体“七个有”建设标准,推动科创慧谷二期等科创载体加速建成,支持宜兴食品与生物技术研究院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中科宜兴新材料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运营;要完善和推进异地孵化器管理办法,推进“研发中心+制造基地”模式,加快在京、沪、深、武汉、成都、西安等国内外一线城市新建一批“科创飞地”。利用宜兴在各主要城市的商会和乡贤资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战略科技力量合作,推进未来技术合作事项落地、校企合作项目共建等重点推进,提升科创源头供给。 3、推进科创政策落地,给予科创企业“阳光雨露” 一是大力招引。围绕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成立专业化的产业招商小组和产业专家委员会,每个小组专攻自己的产业方向,深入开展产业研究,开展精准招商。支持地方国有各类招商平台的市场化转型,资源、政策、人员等要素不断向一线汇集,综合运用基金招商、乡贤招商等多种手段,招引更多优质科创项目落地宜兴,大力招引能“独木成林”的终端产品企业。引入、培育科技型学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鼓励其参与政策标准制订、产权保护、产业规划、项目招引,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攻关、科技咨询、成果交流等活动,将增强联合研发意愿,萌生更多创新模式。二是全面健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评价激励制度,加快育成一批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核心竞争力过硬的科创企业;深入实施“陶都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完善“揭榜挂帅”等项目组织形式,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三是优化人才政策申报流程,探索“预评估”“即落即给”“免申即享”等办法,加强人才引育补贴力度、持续完善绿色通道认定、项目动态评估及阶段性绩效评估办法,不断充实政策工具箱。线上梳理各类科创载体建立宜兴科创地图,搭建展示平台,定向精准宣传,形成宜兴科创品牌矩阵,并结合科创地图成为一站式查询、申报与兑现平台;线下通过政策与机制的合纵连横,打破行政壁垒,构建以科创为中心的部门联动机制。 4、打好金融“组合拳”,进一步激发科创活力 一是持续加大投入,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构建投资、保险、信贷、担保、基金等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综合运用投贷联动、科创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组合拳”,支持金融机构投早投小投科创;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国企、国资的引导作用,尝试“改拨为投”,化招商引资为招商投资,寻找战略产业链条里的薄弱环节,锁定目标企业,在它还未充分强大时候释放最大诚意。三是利用好闲置国有资产以及企业破产重组后闲置的老厂房,参与培育公益性科创孵化平台、科创园区,引导政府背景的基金、大型国企参与对科创公司的投资创业。四是支持法律、会计等专业中介机构对科创企业、科创载体的专业服务,推进优质科创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知识产权的未来价值显化,促进科技成果的质押、转让,同时,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构要支持对各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立案与审判,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来更大力度保护各类科技创新。 投科创,就是投产业、投人才、投科技、投创新、投未来。在良好的创新生态下,创新是可以复制的,新的创新可以颠覆、替代以前的创新,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实现生产力的跃迁,形成规模效应的新质生产力。因此,宜兴科创要挂图作战,点线面体形成梯队,全面发展,有序发力;要借力借势,主动融入区域合作,借鉴、复制、推广高能科创载体的运营模式和经验,不断积累,持之以恒,推动宜兴经济高质量发展。
承办单位 科技局
答复内容

关于市政协第十六届三次会议第2号提案的复函

 

民进宜兴市委员会:

市十六届三次会议期间你委提的关于“聚集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一、已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突出科产城人融合,科创新城建设全力推进。

一是优化完善科创载体布局瞄准“枢纽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的战略发展方向,加快推进陶都科技新城、培源科学城等科技新城进一步优化布局形态、完善功能配套,加速“科产城人”深度融合。编制完成陶都科技新城数字孪生城市顶层设计方案,构建从基础设施到上层应用的多层级数字孪生体。推进陶都科创中心建设,打造成集研发办公、孵化基地、综合配套为一体的新型研发基地和科创服务园区,一期1.9万平方米建成投运。启动未来科技产业园项目,更好满足先进产业、高端制造、科创项目落地需求。坚持“七个有”标准,不断强化创新承载功能,去年全市新增科创载体3个、面积68万平方米,累计达33个、总面积达253万平方米,新增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5家、无锡市级16家、均列无锡第一。

二是着力构筑人才发展生态。突出“人才第一资源”,多措并举,加快形成优秀人才集聚和城市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良好局面。连续四年举办宜兴太湖湾国际青年精英科创挑战赛,组织“百企千才高校行”“陶都名企高校行”“百校进宜兴”等品牌活动,发挥科技镇长团和人才特派员智库外脑作用。2023年我市入选国家级人才7人、海外博士后专项20人,省“双创人才”9人,无锡“太湖人才”32人,宜兴“陶都英才”52人、团队1个,并在省国际合作等3类奖项上均有斩获。成功创建省级创业示范基地2家、累计达9家,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6个平台基地和10家高校人才工作站揭牌。拓展青年人才驿站覆盖面,累计申请入住超2400人次。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新建及改造790套正式投入使用。试点建设国际人才社区,高效运行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采用“线上主体、一窗受理”模式,在线办理、申报流程更加便利。

(二)突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现代产业集群提速打造。

一是全面深化创新型企业培育。制定出台《创新型企业“育强攀高”行动计划》,强化统筹协调,精准攻坚突破。深挖后备苗子、力推高企扩容,2023年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545家、蝉联全省县级市第二,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854家、同比增长12.2%。优化梯队结构、实施精准培育,新增无锡市雏鹰企业210家、瞪羚企业134家、总量居无锡第二,获评省瞪羚企业14家,新增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入库企业2家、累计达51家。突出标杆引领,举办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积极打造“小巨人”企业成长梯队。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5家、省级120家,累计分别达到37家、251家。中环领先获评江苏独角兽企业、为我市首家,获评省准独角兽企业8家。雅克科技、帝科电子获评无锡市腾飞奖,获评数列无锡第一。

二是有效构筑产业科技支撑。深入实施各级科技攻关计划,引导企业形成重视研发、加大投入的良好氛围,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支出74.11亿元,R&D占GDP之比达3.31%,增速位列无锡前列,连续三年实现快速增长。嘉耐高温、南宜研究院、中宜生态土等企业成功立项省科技计划项目,培育了半导体大尺寸硅片抛光液、特高压电网与高速列车触网输电工程用浪涌保护器及释能线性电阻、高效节能变压器用高饱和磁密低损耗非晶合金带材等一批战略性高新产品。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电线电缆、节能环保、陶瓷耐材产业合计产值2089.1亿元,占全市比重达39.1%,新能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合计产值724亿元、同比增长22.1%,新能源成为500亿级产业集群,官林镇电线电缆产业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智改数转网联”步伐,中环应材、中环领先等企业成功创建省级智能工厂,新增省级以上标杆企业253家。形成成熟、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模式。

(三)突出制度要素供给,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一是高点定位加强规划引领。制定出台《国家创新型县(市)和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建设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市主要领导部署并主持召开建设动员会,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对照创建标准要求,加快找准创新型县(市)发展新路径,推动实现全域创新能力新提升。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健康、低空经济等创新要素密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产业链布局、技术演进、资源分布等情况研究,制定出台《宜兴市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宜兴市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宜兴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行动方案,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明晰目标任务、提供方式路径,统筹推进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强练补链延链。

二是精准扶持强化政策激励。相继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支持重大产业项目落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高端紧缺人才引进。《关于支持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将扩大对外开放、重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产教融合、知识产权保护等作为重点支持内容,年兑现产业发展高质量奖补资金2.6亿元。聚焦先进制造业项目、战略性新兴项目扶持,出台《关于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针对电线线缆、节能环保、陶瓷耐材、低空经济均已出台或正编制拟出台专项政策。聚焦人才高地打造,制定《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人才五大专项工程和十一项支持计划。优化《宜兴市“陶都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工业类)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精简项目资金科目,切实减轻科研人员及承担单位负担。

三是造浓氛围优化全域创新环境。高质量举办2024宜兴国际科创英才节启动仪式暨第二届大院大所开放合作大会,组织开展“陶都名企高校行”同济大学站暨沪苏科技成果转化直通车等专场活动,近年来年均组织各级各类科招活动60余场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0余项,市政府累计与42家高校院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举办第三届陶都知识产权论坛,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去年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优势企业4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75件。国家级宜兴(陶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加快建设,国知局南京代办处宜兴工作站正式落户我市运营。

(四)突出科技金融赋能,源头活水持续涵养。

一是深化政银企战略合作。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对接平台,通过政银企恳谈会、点对点分析会等形式,力促加大重点领域投放。今年以来开展全市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新增授信6.5亿元,丁蜀镇政银企对接会、意向新增授信61.78亿元,召开江苏省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座谈会,召集22家银行条分缕析学习政策、紧锣密鼓开展工作,助力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持续扩大科创担保服务的覆盖面,目前共提供担保业务服务企业108户、在保余额10.17亿元。

二是扩大金融要素保障。尤其注重满足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用好“苏科贷”、“锡科贷”、“人才贷”等省、市各级对中小微企业的风补类信贷产品,鼓励银行机构开发、推广特色产品,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低门槛、高效率的信贷支持。2023年全市“苏科贷”“锡科贷”放贷超22亿元、列无锡第一,今年1-4月累计达6.5亿元。针对苏质贷、制造业贷款设备更新、科创企业首笔等国家、省级贴息政策,畅通惠企金融直达机制,目前已有29家企业申请苏质贷相关产品、累计贷款近2亿元。锚定重大项目,推动光大银行、交通银行等组建银团,“一户一策”给予项目单位个性化服务,全力保障湖畔光芯硅基OLED微型显示器一期、中辰电缆清洁能源用超高压及特种电缆制造等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助推项目“加速跑”。

三是增强基金赋能。围绕“3+3+N”现代产业集群,构建天使基金、VC、PE等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助推资本与产业深度耦合、基金与项目精准合作。截至去年底,国控集团在管基金5支、管理规模达96亿元,参与投资市场化基金12支、专项基金2支,认缴出资合计约47亿元、合作基金总规模近400亿元。今年,由IDG资本推荐的智吉投资、顺虹投资两支基金获批无锡QFLP试点资格,落地度假区,外资到账6.181亿元。通过“基金投资+金融服务+孵化载体”模式全方位、实效性地招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项目,已落地如悦唯医疗、科宏健康等项目30余项。

二、下阶段主要措施

(一)加强载体建设,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全力打造核心承载区。坚持成片建设与产业布局协同并进,提速推进陶都科技新城、培源科学城等科技新城建设。紧盯总部经济、产业类项目、学校医院、人才团队、股权投资及产业基金等实质性落地,加强创新要素聚集,全力打造“太湖湾科创带”上的强力节点。优化升级科创孵化体系全力支持和引导各板块、创新主体围绕优势产业领域建设孵化载体,加快推进经开区南智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环科园药谷上海孵化器等科创飞地建成投运,鼓励宜城软件园、经开区生命健康产业园等科创载体提档升级。加快建设一批科创孵化载体、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强化项目招引功能,加大项目导入强度。聚力发展高能级科研机构。聚焦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统筹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建设,支持集萃光敏电子材料、集萃未来食品技术两个省产研院研究所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建设“水质风险控制工程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宜兴基础科学中心,推进度假区江南大学长三角绿色经济研究院、官林电线电缆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落地。

(二)强化双招双引,汇聚新质生产力第一资源。汇聚高水平科创人才。实施战略科学家“领航”、海外人才“回归”、科技领军人才“拔尖”等系列人才工程,集聚一批能够“强链、补链、延链”和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全力在人才“高原”上打造人才“高峰”。全力支持重点企业争创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提升省、市级重大项目攻关成效,增加人才入选数。加快培养引进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和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立外国高端人才信息库,推动外国高端人才实现较快增长。构筑全方位保障体系出台“陶都英才计划”人才分类认定实施办法,构建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人才分类支持体系,建立全市人才数据库。加速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做好人才公寓建设管理顶层设计,探索出台《人才公寓建设管理办法》,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妥善解决人才安居问题。创新服务内容,在交通出行贵宾服务、知名医院体检就诊、海外人才出入境等方面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

(三)促进双链融合,锻造新质生产力强劲动能。培育科技企业“竹海”。健全科技招商机制,拓宽科技招商路径,持续深耕“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重点区域,打好乡贤招商、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组合拳,联动招引一批优质产业项目、科技型企业落地。完善创新型企业分层分类培育体系,全面挖掘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源。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攻坚方案,加大招引考核和政策奖励力度,更大力度集聚和发挥好专业机构、科创载体作用,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矩阵。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深入实施“陶都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组织方式。重点部署实施产业前瞻及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瓶颈,培育一批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壮大现代产业集群。完善重点产业链专班工作职责,大力推进地标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统筹推进招大做强、企业优强、数字赋能、创新制造等工作,推动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稳步提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价值链高端迈进、技术工艺高峰攀登。加快数字化制造,促进企业“自动化设备—智能化车间—灯塔工厂”梯次提升。

(四)推动科技金融,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质效。精准搭建产融对接平台。全方位引领金融活水赋能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优化银企对接模式,强化金融创新服务,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构建产业金融协同发展生态圈。积极引导创新金融产品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创新产品和服务,运用好首贷贴息等政策工具和“苏科贷”“锡科贷”“人才贷”等金融产品,创新开发适合科技型企业的信用类融资产品,争取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创新产品及服务在我市率先试点和推广。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对接联动,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我市重点行业、重大产业的信贷投放。持续扩大基金朋友圈。锚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市场化基金管理人的紧密联动,深度挖掘项目资源,招引一批科技属性强的中早期科创项目、重大产业项目。聚力投早投小投科技,深化“基金+项目+产业”联动机制,以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助力科创企业发展壮大,推动高新产业融合发展。

(五)深化生态营造,增强新质生产力内生动力。优化完善政策体系。完善“科技创新22条”、“人才新政30条”,强化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人才不同类别全覆盖的政策支持,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各类科创项目,切实增强企业的获得感。结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链工作实际,精细化出台更为科学性、引领性的产业专项政策和细则,保障政策实施绩效。组建科技和人才惠企政策宣讲团,采用“线上+线下”模式,确保政策宣传全动员、全知晓、全覆盖。造浓科技创新氛围。高水平举办2024宜兴国际科创英才节,精心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技术转移大会等重大活动,积极参加进博会、海交会、留交会等重大展会,大力开展第二届“陶都创新奖”评选表彰工作,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强市战略,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服务我市产业加快发展。加强对重大创新成果、典型双创人才、优秀科创企业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宣传报道,提升我市创新文化软实力。

 

答复时间 2024年07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