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聚集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索引号 | 014046317/2024-08216 | 生成日期 | 2024-07-10 | 公开日期 | 2024-07-10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其他 | 主题(二) | 其他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经济,管理,提案 | 分类词 | 经济管理,文秘工作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关于“聚集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
案别 | 市政协提案 |
主提人 | 民进宜兴市委员会 |
标题 | 关于“聚集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
建议内容 | |
承办单位 | 科技局 |
答复内容 |
关于市政协第十六届三次会议第2号提案的复函
民进宜兴市委员会: 市十六届三次会议期间你委提的关于“聚集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一、已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突出科产城人融合,科创新城建设全力推进。 一是优化完善科创载体布局。瞄准“枢纽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的战略发展方向,加快推进陶都科技新城、培源科学城等科技新城进一步优化布局形态、完善功能配套,加速“科产城人”深度融合。编制完成陶都科技新城数字孪生城市顶层设计方案,构建从基础设施到上层应用的多层级数字孪生体。推进陶都科创中心建设,打造成集研发办公、孵化基地、综合配套为一体的新型研发基地和科创服务园区,一期1.9万平方米建成投运。启动未来科技产业园项目,更好满足先进产业、高端制造、科创项目落地需求。坚持“七个有”标准,不断强化创新承载功能,去年全市新增科创载体3个、面积68万平方米,累计达33个、总面积达253万平方米,新增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5家、无锡市级16家、均列无锡第一。 二是着力构筑人才发展生态。突出“人才第一资源”,多措并举,加快形成优秀人才集聚和城市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良好局面。连续四年举办宜兴太湖湾国际青年精英科创挑战赛,组织“百企千才高校行”“陶都名企高校行”“百校进宜兴”等品牌活动,发挥科技镇长团和人才特派员智库外脑作用。2023年我市入选国家级人才7人、海外博士后专项20人,省“双创人才”9人,无锡“太湖人才”32人,宜兴“陶都英才”52人、团队1个,并在省国际合作等3类奖项上均有斩获。成功创建省级创业示范基地2家、累计达9家,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6个平台基地和10家高校人才工作站揭牌。拓展青年人才驿站覆盖面,累计申请入住超2400人次。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新建及改造790套正式投入使用。试点建设国际人才社区,高效运行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采用“线上主体、一窗受理”模式,在线办理、申报流程更加便利。 (二)突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现代产业集群提速打造。 一是全面深化创新型企业培育。制定出台《创新型企业“育强攀高”行动计划》,强化统筹协调,精准攻坚突破。深挖后备苗子、力推高企扩容,2023年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545家、蝉联全省县级市第二,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854家、同比增长12.2%。优化梯队结构、实施精准培育,新增无锡市雏鹰企业210家、瞪羚企业134家、总量居无锡第二,获评省瞪羚企业14家,新增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入库企业2家、累计达51家。突出标杆引领,举办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积极打造“小巨人”企业成长梯队。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5家、省级120家,累计分别达到37家、251家。中环领先获评江苏独角兽企业、为我市首家,获评省准独角兽企业8家。雅克科技、帝科电子获评无锡市腾飞奖,获评数列无锡第一。 二是有效构筑产业科技支撑。深入实施各级科技攻关计划,引导企业形成重视研发、加大投入的良好氛围,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支出74.11亿元,R&D占GDP之比达3.31%,增速位列无锡前列,连续三年实现快速增长。嘉耐高温、南宜研究院、中宜生态土等企业成功立项省科技计划项目,培育了半导体大尺寸硅片抛光液、特高压电网与高速列车触网输电工程用浪涌保护器及释能线性电阻、高效节能变压器用高饱和磁密低损耗非晶合金带材等一批战略性高新产品。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电线电缆、节能环保、陶瓷耐材产业合计产值2089.1亿元,占全市比重达39.1%,新能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合计产值724亿元、同比增长22.1%,新能源成为500亿级产业集群,官林镇电线电缆产业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智改数转网联”步伐,中环应材、中环领先等企业成功创建省级智能工厂,新增省级以上标杆企业253家。形成成熟、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模式。 (三)突出制度要素供给,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一是高点定位加强规划引领。制定出台《国家创新型县(市)和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建设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市主要领导部署并主持召开建设动员会,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对照创建标准要求,加快找准创新型县(市)发展新路径,推动实现全域创新能力新提升。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健康、低空经济等创新要素密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产业链布局、技术演进、资源分布等情况研究,制定出台《宜兴市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宜兴市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宜兴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行动方案,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明晰目标任务、提供方式路径,统筹推进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强练补链延链。 二是精准扶持强化政策激励。相继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支持重大产业项目落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高端紧缺人才引进。《关于支持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将扩大对外开放、重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产教融合、知识产权保护等作为重点支持内容,年兑现产业发展高质量奖补资金2.6亿元。聚焦先进制造业项目、战略性新兴项目扶持,出台《关于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针对电线线缆、节能环保、陶瓷耐材、低空经济均已出台或正编制拟出台专项政策。聚焦人才高地打造,制定《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人才五大专项工程和十一项支持计划。优化《宜兴市“陶都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工业类)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精简项目资金科目,切实减轻科研人员及承担单位负担。 三是造浓氛围优化全域创新环境。高质量举办2024宜兴国际科创英才节启动仪式暨第二届大院大所开放合作大会,组织开展“陶都名企高校行”同济大学站暨沪苏科技成果转化直通车等专场活动,近年来年均组织各级各类科招活动60余场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0余项,市政府累计与42家高校院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举办第三届陶都知识产权论坛,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去年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优势企业4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75件。国家级宜兴(陶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加快建设,国知局南京代办处宜兴工作站正式落户我市运营。 (四)突出科技金融赋能,源头活水持续涵养。 一是深化政银企战略合作。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对接平台,通过政银企恳谈会、点对点分析会等形式,力促加大重点领域投放。今年以来开展全市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新增授信6.5亿元,丁蜀镇政银企对接会、意向新增授信61.78亿元,召开江苏省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座谈会,召集22家银行条分缕析学习政策、紧锣密鼓开展工作,助力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持续扩大科创担保服务的覆盖面,目前共提供担保业务服务企业108户、在保余额10.17亿元。 二是扩大金融要素保障。尤其注重满足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用好“苏科贷”、“锡科贷”、“人才贷”等省、市各级对中小微企业的风补类信贷产品,鼓励银行机构开发、推广特色产品,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低门槛、高效率的信贷支持。2023年全市“苏科贷”“锡科贷”放贷超22亿元、列无锡第一,今年1-4月累计达6.5亿元。针对苏质贷、制造业贷款设备更新、科创企业首笔等国家、省级贴息政策,畅通惠企金融直达机制,目前已有29家企业申请苏质贷相关产品、累计贷款近2亿元。锚定重大项目,推动光大银行、交通银行等组建银团,“一户一策”给予项目单位个性化服务,全力保障湖畔光芯硅基OLED微型显示器一期、中辰电缆清洁能源用超高压及特种电缆制造等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助推项目“加速跑”。 三是增强基金赋能。围绕“3+3+N”现代产业集群,构建天使基金、VC、PE等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助推资本与产业深度耦合、基金与项目精准合作。截至去年底,国控集团在管基金5支、管理规模达96亿元,参与投资市场化基金12支、专项基金2支,认缴出资合计约47亿元、合作基金总规模近400亿元。今年,由IDG资本推荐的智吉投资、顺虹投资两支基金获批无锡QFLP试点资格,落地度假区,外资到账6.181亿元。通过“基金投资+金融服务+孵化载体”模式全方位、实效性地招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项目,已落地如悦唯医疗、科宏健康等项目30余项。 二、下阶段主要措施 (一)加强载体建设,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全力打造核心承载区。坚持成片建设与产业布局协同并进,提速推进陶都科技新城、培源科学城等科技新城建设。紧盯总部经济、产业类项目、学校医院、人才团队、股权投资及产业基金等实质性落地,加强创新要素聚集,全力打造“太湖湾科创带”上的强力节点。优化升级科创孵化体系。全力支持和引导各板块、创新主体围绕优势产业领域建设孵化载体,加快推进经开区南智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环科园药谷上海孵化器等科创飞地建成投运,鼓励宜城软件园、经开区生命健康产业园等科创载体提档升级。加快建设一批科创孵化载体、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强化项目招引功能,加大项目导入强度。聚力发展高能级科研机构。聚焦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统筹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建设,支持集萃光敏电子材料、集萃未来食品技术两个省产研院研究所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建设“水质风险控制工程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宜兴基础科学中心,推进度假区江南大学长三角绿色经济研究院、官林电线电缆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落地。 (二)强化双招双引,汇聚新质生产力第一资源。汇聚高水平科创人才。实施战略科学家“领航”、海外人才“回归”、科技领军人才“拔尖”等系列人才工程,集聚一批能够“强链、补链、延链”和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全力在人才“高原”上打造人才“高峰”。全力支持重点企业争创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提升省、市级重大项目攻关成效,增加人才入选数。加快培养引进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和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立外国高端人才信息库,推动外国高端人才实现较快增长。构筑全方位保障体系。出台“陶都英才计划”人才分类认定实施办法,构建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人才分类支持体系,建立全市人才数据库。加速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做好人才公寓建设管理顶层设计,探索出台《人才公寓建设管理办法》,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妥善解决人才安居问题。创新服务内容,在交通出行贵宾服务、知名医院体检就诊、海外人才出入境等方面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 (三)促进双链融合,锻造新质生产力强劲动能。培育科技企业“竹海”。健全科技招商机制,拓宽科技招商路径,持续深耕“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重点区域,打好乡贤招商、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组合拳,联动招引一批优质产业项目、科技型企业落地。完善创新型企业分层分类培育体系,全面挖掘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源。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攻坚方案,加大招引考核和政策奖励力度,更大力度集聚和发挥好专业机构、科创载体作用,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矩阵。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深入实施“陶都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组织方式。重点部署实施产业前瞻及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瓶颈,培育一批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壮大现代产业集群。完善重点产业链专班工作职责,大力推进地标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统筹推进招大做强、企业优强、数字赋能、创新制造等工作,推动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稳步提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价值链高端迈进、技术工艺高峰攀登。加快数字化制造,促进企业“自动化设备—智能化车间—灯塔工厂”梯次提升。 (四)推动科技金融,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质效。精准搭建产融对接平台。全方位引领金融活水赋能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优化银企对接模式,强化金融创新服务,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构建产业金融协同发展生态圈。积极引导创新金融产品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创新产品和服务,运用好首贷贴息等政策工具和“苏科贷”“锡科贷”“人才贷”等金融产品,创新开发适合科技型企业的信用类融资产品,争取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创新产品及服务在我市率先试点和推广。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对接联动,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我市重点行业、重大产业的信贷投放。持续扩大基金朋友圈。锚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市场化基金管理人的紧密联动,深度挖掘项目资源,招引一批科技属性强的中早期科创项目、重大产业项目。聚力投早投小投科技,深化“基金+项目+产业”联动机制,以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助力科创企业发展壮大,推动高新产业融合发展。 (五)深化生态营造,增强新质生产力内生动力。优化完善政策体系。完善“科技创新22条”、“人才新政30条”,强化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人才不同类别全覆盖的政策支持,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各类科创项目,切实增强企业的获得感。结合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链工作实际,精细化出台更为科学性、引领性的产业专项政策和细则,保障政策实施绩效。组建科技和人才惠企政策宣讲团,采用“线上+线下”模式,确保政策宣传全动员、全知晓、全覆盖。造浓科技创新氛围。高水平举办2024宜兴国际科创英才节,精心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技术转移大会等重大活动,积极参加进博会、海交会、留交会等重大展会,大力开展第二届“陶都创新奖”评选表彰工作,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强市战略,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服务我市产业加快发展。加强对重大创新成果、典型双创人才、优秀科创企业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宣传报道,提升我市创新文化软实力。
|
答复时间 | 2024年07月0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