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宜政办发〔2023〕38号 |
制发机关 | 宜兴市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3-12-28 |
文件类别 | 通知 |
文件状态 | 正在执行 |
各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办),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宜兴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0月9日
宜兴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023-2025年)
为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江苏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苏政办发〔2022〕2号)、《无锡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锡政办发〔2022〕39号)和《无锡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锡政办发〔2022〕93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生态保护治理水平,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污染防治和碳减排,高质量建设美丽宜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目标
到2025年,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管理体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持续提升,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均稳定在95%以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险废物环境与安全风险有效防控,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建设任务
(一)强化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助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1、聚力转型,推动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全面促进清洁生产。水泥行业通过置换整合进一步压减产能,将6家熟料生产企业全部整合至杨巷镇绿色建材产业园,总产能压减至1.95万吨。培育高质量绿色增长点,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支持宜兴环保科技园等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打造绿色制造工艺、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加大能源结构调整,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推进“煤改电”“煤改气”,推进集中式光伏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宜兴市“清洁能源(氢能)产业园”规划建设。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有序推广青龙山公园建设模式,推动白云山、烟山、卡顶山等修复后矿山开发,实现碳源向碳汇转换。
2、精细管理,健全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建立“双清单”制度,形成宜兴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基础信息清单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利用、处置单位监管源清单,建立一般工业固废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推动一般工业固废信息化监管。实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类分级管理,全面落实重点管控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单位规范化管理档案登记备案制度。健全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统筹考虑现有物资回收企业和集中收集分拣中心等资源,因地制宜布局集中收集分拣中心,到2025年,建成3个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贮运一体化中心。
3、创新协同,提升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能力。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由“低效、低值”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有序引导利用粉煤灰生产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推动副产石膏生产高强石膏粉、纸面石膏板等。创新固体废物协同利用机制,加强产业间合作,推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与上游煤电、冶炼、化工等产业协同耦合发展,与下游建筑、建材、市政、交通、环境治理等产品应用领域深度融合,减少资源能源投入,发挥固废综合利用对天然矿产资源的替代和对降碳的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水泥窑协同处置能力,推动宜兴市宜城南方水泥、天山水泥等水泥生产企业建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协同处置能力,利用水泥窑设施协同处置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4、防微杜渐,加强风险管控和责任意识。加强一般工业固废贮存及处置管理,强化主体责任,推动建设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贮存设施,实现安全分类存放,杜绝混排混堆。开展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分类整治,加快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持续推进“清废”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犯罪行为。
(二)优化提升末端处置能力,健全危险废物风险防范体系
1、源头防控,降低危险废物产生量及风险。严格落实《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探索开展危险废物产生量与处置能力匹配情况、处置设施运行情况评估,着力解决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结构性短板,提前制定危废管理计划。基于化工、环保、水泥生产等行业聚集优势,引导推动就近或统一转移至下端处理利用。加强危废从业人员培训及安全意识,提高危废收集效率及准确度。针对危废来料掺杂化学药剂、工业次生产品等问题,属地生态环境部门定期组织专项培训,增强前端产废单位的安全意识。
2、引领示范,健全危险废物小微收运体系全过程监管。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到2025年,以废旧动力电池、废矿物油、铅酸蓄电池等为重点对象,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纳入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的重点涉废企业视频监控。健全小微危险废物收运体系,将汽修行业、科研院所、检测试验机构等纳入收集体系,实现全区域覆盖、全种类收集、全流程监控。加强医疗废物源头分类管理,分区规范贮存,拓展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覆盖面,加快推动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收运体系建设,落实48小时收集频次要求,收集运输全过程实现“以桶换桶”不落地,并严格执行转移联单制度。
3、提质增效,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水平。鼓励产废企业技术创新,将有利用价值的危险废物梯度使用,支持有关单位开展危险废物减量化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机械换人、自动减人、智慧无人”的危险废物生产管理模式。鼓励化工集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提升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管理水平,分类别、分阶段逐步提升洗桶、污泥、废酸等危废经营单位的规范化管理水平。针对电缆制造、电子信息行业产废量较大的废酸、废硫酸铵、含铜废物等,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自行配套建设资源化利用设施,开展高值化利用。推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农村地区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实现建成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全覆盖。
4、风险防控,筑牢危险废物安全处置防线。将危险废物日常环境监管纳入生态环境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内容,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环境监管体系,设立应急预案编制单位“红黑榜”。提升危险废物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将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龙头企业纳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增强应急实战能力。
(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化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1、节能减排,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创建绿色餐厅、绿色餐饮企业、绿色商场等,倡导绿色出行。试点“零废”办公模式,出台“零废”办公指南,从源头减量、重复利用、循环利用等环节减少办公废弃物产生。推进快递绿色转型升级,到2025年,实现同城快递全面应用环境友好包装材料,快递绿色包装使用率达60%。全链条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项整治,重点加强对销售、批发、流通和农贸市场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监管,到2025年,全部商超均使用可降解塑料袋。
2、分门别类,推动生活垃圾高质量分类。推进生活垃圾高质量源头分类,开展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强化市民环卫意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实施分类设施全覆盖。加强餐厨垃圾监督管理,属地负责各集中供餐单位和餐饮服务单位(上述责任单位负责以外)与光大环保餐厨处理(宜兴)有限公司签订《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协议》工作,开展属地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日常工作,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3、合理布局,建立完善分类体系和回收网络。完善城区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到2025年,完成城区“四分类”居民小区建设、市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投放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提升垃圾分类转运站能力,优化升级餐厨垃圾和厨余垃圾分类转运体系,将人工分拣改造升级为机械分拣,提高分拣效率。推进园林绿化废弃物收集处置站点建设及“两网融合”体系建设,加大物资回收行业规范化整治力度。
4、变废为宝,推进生活源固废资源化利用。提升易腐垃圾处理利用水平,全面实施处理设施建设、收运体系建设、产品应用管理、示范试点推进、产业培育发展等五大行动。促进园林废弃物高值化利用,鼓励有效压缩园林废弃物体量,减少运输频次,推动园林废弃物高效回收。
(四)深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1、能减则减,抓好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比例持续保持100%,到2025年,建设一批品质优良、性能突出、特色鲜明的高品质绿色建筑项目。深入推进绿色建造发展,推广绿色设计施工技术应用,减少施工过程设计变更和拆改问题。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推进装配式建筑项目落地,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
2、应分尽分,落实建筑垃圾精细化分类收运体系。推进施工单位制定建筑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管理制度,开展装修垃圾源头分类,逐步摸清全市工程泥浆、工程垃圾、装修垃圾等产生数量和处置去向。合理规划设置区域建筑垃圾中转站和堆放点,落实“中转为主、直运为辅”的运输管理模式。
3、可用尽用,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补齐与区域相匹配的利用处置能力,加快宜兴市公用建环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二期资源化利用建设,处理规模扩大至60万吨/年。拓展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市场渠道,推广再生产品应用。在满足相关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建设工程率先使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产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工程在技术指标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
4、应管尽管,健全建筑垃圾信息化管理体系。落实《宜兴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借助“无锡智慧环卫云”系统,实现清运处置过程联单式管理,将建筑装修垃圾产生者、源头管理、运输企业、资源化利用终端纳入管理链条,建立全过程监管系统。
(五)健全农业固废收运体系,探索高值化循环利用路径
1、生态循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到2025年,农业园区化占比超过65%,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75%。推动乡村振兴低碳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小镇优势,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强化地膜源头管控,加快推进地膜减量化替代,持续推进宜兴市“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项目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农药化肥“双减”行动及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推进有机肥适度适量替代化肥。
2、由点及面,健全各类农业废弃物收储运体系。推进秸秆离田和收储中心建设,在杨巷镇试点建立自然村收集、行政村预处理、镇储运的三级收储运体系。进一步优化全市畜禽粪污收集工艺,支持在田间地头配套建设管网和储粪(液)池等基础设施,解决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问题。坚实推进农膜“基地捡拾/环卫协同+定点回收+专业处置”的网络回收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全网点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统一回收。
3、种养循环,拓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路径。引导秸秆离田后高附加值资源化综合利用,加大基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利用的工程与设备建设投入,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同时不断增强秸秆离田后资源化利用质量。坚持以用促治、利用优先,推动粪肥低成本还田利用,支持各镇(街道)建设一批粪肥还田利用种养结合示范基地,到2025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推进现有蓝藻藻泥脱水技术向低能耗处理方向发展,“以无害化处置为底线,资源化利用为目标”,大力研究和开发蓝藻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科学推进农牧种养循环示范,指导各规模养殖场因地制宜形成“农田-畜禽-粪污-沼气池-农田”的循环利用模式,形成一批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新典型。
4、严进严出,拓宽资源化产品销路。加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监测管理,鼓励企业开展秸秆肥料化利用,实现农牧结合、绿色循环的目标。依据各类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产品的属性、质量标准和市场竞争水平,明确产品市场化应用方向。
(六)制度引领市场技术支撑,钩织“无废城市”保障体系
1、制度创新,加强固废管理体系顶层设计。成立“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全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重大事项,将“无废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宜兴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推进《宜兴市农业废弃物管理办法》等多项规范性文件修订,建立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支撑体系,将“无废城市”建设深度融入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力推广绿色经济及绿色采购,到2025年,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90%以上。落实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和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建立以绿色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绩效为导向的财政奖惩制度和“政府补贴+第三方治理+税收优惠”联动的企业污染治理装备更新换代激励政策。
2、市场培育,助力固废处理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环保产业做大做强,着力实施企业引育工程,制定环保产业链图谱和招商指导目录。着力引进一批掌握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的重点央企、行业龙头、上市企业,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行动。实施开放合作工程及实施平台支撑工程,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生态。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推动绿色市场发展。紧密结合“无废城市”理念,优先重点打造“无废学校”“无废机关”“无废社区”等城市“无废细胞”,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营造良好的废物减量氛围,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的产生。
3、产研互促,加快技术体系建设。建立多部门合作会商机制,统筹推进固废相关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聚焦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关键领域,深入实施宜兴“陶都之光”科技攻关计划,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增强核心技术供给能力。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激励等机制,引进“无废城市”建设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的快速集聚和高效产出。
4、强化监管体系建设,提升标准化执法监管能力。强化监测监控现代化建设,加快太湖蓝藻、湖泛监测预警技术引入推进,探索建立园林绿化废弃物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运用移动执法、自动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非现场执法装备设备,实现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加强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坚决打击和遏制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深化数字科技赋能,全力推进固体废物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充分运用“5G+大数据+AI”等新技术,建设“无废城市”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一张网”,实现信息、资源、技术、数据无障碍闭环流转。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将“无废城市”建设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建立以宜兴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无废城市”建设专项工作组。小组由宜兴生态环境局固体处负责人任副组长,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等各相关部门牵头处室负责人为组员,专项工作小组融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运作,发挥总牵头作用,负责会商、督导、调度、考评、宣传等工作。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无废城市”建设中的重点问题、重大事项。
(二)加强技术指导,鼓励技术创新。组建包括政府部门、技术单位和产业专家在内的技术团队,作为宜兴市建设“无废城市”的智囊团,强化技术交流,持续指导“无废城市”建设,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支持高校、研究机构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产学研政”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平台,针对蓝藻等典型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组织技术对接,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转化落地,积极鼓励关键工艺开展示范应用,探索编制相关技术标准。以企业为主体,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定向引进固体废物专业人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保障“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三)加强资金保障,推进重点项目。政府及各个部门做好“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经费保障,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建设工程项目筹资体系。充分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镇、街道在固体废物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完善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等多种政策,积极引进和引导各类社会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加强用地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前瞻性预留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用地,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性质和开发强度,减少“邻避”效应。
(四)强化宣传引导,形成“无废”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政务官方网站、政务微博、“宜兴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平台,全方位展示“无废城市”建设取得的突出成绩和重要经验,树立先进典型,曝光违法行为,增强市民对“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动员全民参与,将“无废城市”理念融入家庭教育、学前和中小学相关教育和社会实践内容,提升学生“无废意识”。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社会团体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宣传教育。积极创建“无废细胞”,深化“碳普惠制”建设,在全社会普及“无废理念”,形成“无废文化”的浓厚氛围。强化信息公开,各有关单位要定期做好信息发布、宣传报道、舆情引导等工作,积极搭建公众参与交流平台。把“无废城市”建设内容纳入本级人民政府向人大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题报告中,依法接受监督。
附件:1、宜兴市“无废城市”建设(2023-2025年)目标清单
2、宜兴市“无废城市”建设(2023-2025年)任务清单
3、宜兴市“无废城市”建设(2023-2025年)项目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