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04期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兴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来源:市司法局       时间:2023-12-27 14:35:09   [        ]     
文号 宜政办发〔2023〕22号
制发机关 宜兴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3-12-27
文件类别 通知
文件状态 正在执行

各开发区管委会(管理办),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宜兴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7月3日

  宜兴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新兴战略性技术,是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为贯彻落实《关于构建“两大体系”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宜发〔2022〕51号)等文件精神,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大机遇,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产业现状

  (一)国内外发展态势

  人工智能是指研究、模拟人类智能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已成为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和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支柱。从全球范围来看,自2016年起,先后有40余个国家和地区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欧盟发布《2030 数字化指南:欧洲数字十年》、《欧洲新工业战略》等,拟全面重塑数字时代全球影响力,其中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列为重要的工作。美国陆续成立了国家人工智能倡议办公室、国家AI研究资源工作组等机构,各部门密集出台了系列政策,将人工智能提到“未来产业”和“未来技术”领域的高度,不断巩固和提升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竞争力,确保“领头羊”地位。英国于2021年9月发布国家级人工智能新十年战略,这是继2016年后推出的又一重要战略,旨在重塑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力。日本于2021年9月成立日本数字厅,2022年4月发布《AI战略2022》, 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创造计划,全面建设数字化政府。从全国范围来看,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指出,要瞄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2022年9月,工信部支持创建南京、杭州、青岛等第三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不断强化应用牵引作用。科技部支持建设多个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陆续批复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等18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从全省范围来看,2018年,江苏出台《江苏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向。

  (二)宜兴市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推进产业发展、技术创新、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依托我市物联网、集成电路等领域发展优势,我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22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28亿元,集聚人工智能相关配套和应用企业超60家,基本涵盖人工智能基础支撑层、技术产品层、应用示范层等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人工智能有着一定的产业基础。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持续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累计部署10G无源光网络(10G-PON)端口2.3万个,5G基站累计建成超3100座,实现对工业园区等产业密集区及大型商超、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区5G网络全覆盖。IPv6规模部署和升级改造加速推进,窄带物联网(NB-IoT)接入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设,累计建成卓易云计算中心、宜兴国际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环保物联网大数据中心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进一步支撑人工智能产业的算力需求。

  典型企业崭露头角。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实现传统行业与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累计2家企业入选江苏省信息消费重点领域创新产品(平台)推广目录,1家企业获评智能家居领域重点企业和优秀产品。业内重点企业借助区块链、扩展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搭建全球首个紫砂元宇宙,目前已有超过1000家商家入驻;其开发的卓瓴数字孪生云平台被评为2022年智慧江苏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工程。

  融合应用持续深化。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市域治理、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融合应用。累计创建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1家,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个,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1个,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134家,建成省级智能工厂5家、省智能车间3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项目)10个。在交通、环保、农业、制造业等领域的智慧化建设中涌现出一批优秀人工智能场景典型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综合实力亟待提升。一是核心算法、芯片等技术研发薄弱。我市的集成电路企业集中在材料配套领域,人工智能高端芯片、高精度传感器等制造能力薄弱,算法理论、开发平台等核心技术领域几乎空白。二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我市的人工智能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装备、智慧环保、智慧政务等领域,技术应用多处于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浅层次、泛应用水平,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语音交互等领域尚无涉猎。三是高层次人才短缺。受上海、南京等地虹吸效应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等限制,我市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相当缺乏,尤其是核心技术研发等高端人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江苏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准确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加强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围绕打造我市人工智能未来产业集群,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关键技术突破为驱动,数实融合发展为路径,以构建产业生态、强化人才队伍为保障,培育形成场景更开放、应用更深入、产业更高端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高地,为“强富美高”新宜兴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劲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前沿发展趋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智能产业层级,力争在AI芯片及配套材料、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等领域取得创造性突破。

  强化应用牵引。紧抓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浪潮,推动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政务服务、先进制造、文化旅游等领域融合应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典型应用场景。

  坚持人才首位。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构建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产业能级快速提升。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40亿元,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2家,新增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

  ——产业链条更趋完备。人工智能产业链核心能力布局更加均衡,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协作配套能力显著提升,引育5家以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围绕城市安全、工业应用、环境监测、农林畜牧等领域,开展融合创新应用,培育15个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

  ——产业生态持续完善。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和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集聚,培育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或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2家。

  三、发展方向

  ——基础支撑层。以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为主攻方向,加快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不断提升关键材料、配套设备、封装测试等技术水平及供给能力,全面提升产业层级和规模。

  ——技术产品层。以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为主攻方向,加强头部企业招引,带动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

  ——应用示范层。以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为主攻方向,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强“智慧引擎”。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关键技术创新突破

  1.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前瞻布局,开展深度学习、AIGC等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专业学科理论、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组织实施重大科研专项。支持相关企业围绕数据语言训练模型开发AI助手平台。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内涵和技术演进方向,鼓励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设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探索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交叉融合。(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各园区、镇、街道)

  2.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鼓励重点企业开展AI芯片配套材料、智能传感器等人工智能底层硬件制造技术以及机器学习、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等关键应用技术研发。鼓励在宜研发机构和重点企业牵头国内外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攻关项目。支持相关企业在智慧污水处理数字孪生体方向取得突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园区、镇、街道)

  3. 加快智能产品和应用软件研发。充分发挥我市在集成电路、物联网等领域的特色优势,提升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研发供给水平。加强机器人、智能装备等融合型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促进多样化智能终端设备发展;鼓励相关企业基于宜兴制造业、文化旅游等资源,进一步开展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研发,推动智能化应用场景从单一向多元发展。支持企业构建或加入人工智能开源平台,推动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及技术的迭代创新和落地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园区、镇、街道)

  (二)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4.引育市场创新主体。通过梯度培育,新增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领域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推动一批人工智能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人工智能企业。瞄准国内外行业地位突出、创新能力强的人工智能企业,创新招商模式,谋划一批重大产业招商项目。支持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总部落户宜兴或在宜设立子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机构设立创新平台、孵化基地。到2025年底,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40亿元,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2家,新增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引育5家以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投促中心、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各园区、镇、街道)

  5.打造核心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各板块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创新园区载体建设。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电子专用材料,布局AI芯片晶圆、关键材料制造及封装测试产业。进一步推动宜城软件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环保物联网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加快集聚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型企业,打造一站式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集聚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园区、镇、街道)

  (三)加快智能场景融合应用

  6.深化智能制造发展。深化“AI+制造业”场景应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效能,推动我市“产业智能化”发展。推动制造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支持制造业企业探索工业大脑、机器人协助制造、机器视觉工业检测、设备互联管理等智能场景,优化和提升生产现场管理、产品质量检测效率等能力。到2025年,争创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家,培育智能制造、质量检测、安全生产等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6个。(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园区、镇、街道)

  7.提升智慧城市水平。全面加强人工智能与政务、城市治理、交通、安防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水平,不断推进“智慧宜兴”建设。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分析、信息预测、战略决策及信息互联互通等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动形成覆盖全域、全时感知、高效处置的智能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施基于人工智能的交通指挥和管理,有效调配和优化各类公共资源,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到2025年,培育智慧交通、智慧治理等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6个。(责任单位:市城运中心、市数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园区、镇、街道)

  8.拓展智慧生活应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民生、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创新融合应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感知度与参与度。优化升级“看宜兴”APP,构建数字民生服务认证、管理和应用体系。全面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推动智慧物业、智慧康养、智能末端配送等数字化服务场景充分拓展。深化“智慧校园”建设,优化宜兴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完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创意研发、工艺设计等领域的应用。(责任单位:市城运中心、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园区、镇、街道)

  (四)构建优质创新发展生态

  9.强化产业人才支撑。深入实施“太湖人才”和“陶都英才”计划,打造“评价、引进、培育、平台、服务”五位一体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链。强化“双招双引”联动机制,瞄准京津、沪杭、广深等地及海外人才集聚地,加大招才引智工作站和离岸孵化器的布局力度,精准引入高端人才,提升产业地位。加强在宜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支持高校按“AI+X”模式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园区、镇、街道)

  10.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全覆盖、高效能的人工智能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为人工智能深度广泛应用提供支撑。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组网,扩大核心骨干网传输能力,前瞻性研究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加快网络设备、网络应用IPv6升级改造,加大工业领域IPv6部署力度;推进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部署窄带物联网、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等物联网感知设施和信息采集系统。(责任单位:市数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各园区、镇、街道)

  11.造浓产业发展氛围。通过成果展示、产业对接等交流活动,搭建沟通平台,拓宽合作渠道,激发创新活力。依托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太湖湾国际青年精英科创挑战赛等科创比赛,营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吸引各类数字产业技术和融合应用的创新项目落地。对接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或专家院士,开展各类针对性强、专业程度高的培训活动,提升我市人才技术水平,创优人才发展环境。(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园区、镇、街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组织协调领导,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建立人工智能专家和骨干企业定期联络机制,建立市区联动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政策推进等方面困难及问题。(责任单位: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专班成员)

  (二)加大资金支持

  发挥市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新一代人工智能企业引育、智能产品开发应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宣贯,积极开展政策解读工作,确保政策落实不打折。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市场化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天使创投基金,充分发挥创投资本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金融支撑作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园区、镇、街道)

  (三)强化评估监管

  建立宜兴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估机制,适当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软件产业发展动态评估,及时把握产业发展问题。完善人工智能统计分类标准、监测体系,加强监测分析和预警,为产业政策制定和优化提供参考。加大对人工智能产品开发、成果应用等领域的监管。(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统计局,各园区、镇、街道)

  附件:1.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培育企业

             2.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建设园区

             3.人工智能产业重点推进项目

  附件1:

  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培育企业

序号

  

企业名称

  

所属板块

  

备注

  

1

  

江苏卓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环科园

  

 

  

2

  

无锡市海容电子有限公司

  

环科园

  

 

  

3

  

江苏天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环科园

  

 

  

4

  

易光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经开区

  

 

  

5

  

易鸿智能装备(宜兴)有限公司

  

经开区

  

  

6

  

无锡羿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经开区

  

 

  

7

  

江苏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宜城街道

  

 

  

8

  

九众九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万石

  

 

  

9

  

无锡先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万石

  

 

  

 

  注:备注栏标“★”为“链主”企业。

  附件2:

  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建设园区

 

 

 

 

  附件3:

  人工智能产业重点推进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单位

  

项目起止年限

  

计划总投资(亿元)

  

2023年投资额(亿元)

  

所属板块

  

1

  

超级陶瓷电容器与智能传感器制造项目

  

无锡市海容电子有限公司

  

2022-2029

  

103

  

8

  

环科园

  

2

  

易光电源芯片智能驱动器制造项目

  

易光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2022-2025

  

8

  

2

  

经开区

  

3

  

锂电池智能装备制造

  

易鸿智能装备(宜兴)有限公司

  

2022-2024

  

5

  

2

  

经开区

  

4

  

先道机械智能制造总部基地

  

无锡先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3-2024

  

3.04

  

0.5

  

万石

  

5

  

智能机器人智造项目

  

九众九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2023-2024

  

1.2

  

0.5

  

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