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重点文化品牌栏目《远方的家》栏目组将镜头聚焦宜兴,用长达5.5个小时的直播,立体化全方位推介宜兴在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城市资源,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品质之城,我市重点瞄准生态环境、城市功能、内畅外联等方面不断发力,以更快节奏、更强担当、更大力度推动陶都面貌改善、品质提升、功能完善,让城市变得更具活力、更有实力、更富魅力,加快展现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的现实图景。
宜居宜业宜游,首先要围绕“生态美”细致描摹好“山水画”。青龙山宕口由“残山剩水”蜕变为城市“新客厅”,“水下森林”再现东西两氿……眼下,绿色已成为陶都大地的主色调。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工作,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实现“以治为主、点上攻坚”向“标本兼治、整体向好、优势转化”的全面转变,一流的生态宜居环境已成为宜兴最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同时,持续做好生态污染“减法”和生态工程建设“加法”,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散乱污”企业等的同时,积极实施深化美丽幸福河湖等行动,协同推进“两湖共治”和“一圈一带一区”水生态建设,强攻臭氧、VOCs等治气难点,今年上半年相关国省考断面、环境综合整治河道优Ⅲ率均超年度考核目标,PM2.5平均浓度改善率全省第一;一手强生态优势,一手创宜居环境,我市突出彰显江南水城特色,结合太湖治理建设了太湖西岸10个湿地群落,形成了一道有效的太湖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着力做好“显山、露水、造园、植绿”等文章,构建“郊野公园—城市综合公园—街区生活公园—邻里口袋公园”四级完整体系,建成各类公园近100个,改造林下空间约5万平方米,让绿色资源“零距离”融入市民生活。今年,万石镇后洪村后洪自然村、芳桥街道屺山村蒋埝桥自然村、湖㳇镇张阳村山南自然村等村庄,凭借显著的生态文明建设等成效被评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农村宜居度向城市看齐,推动“美丽农居”、特色田园乡村创建、传统村落保护一体推进,累计创成20个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数量位列全省第一。如今,一座座公园变身“绿肺”、一条条生态绿道环绕城乡,宜兴秀美灵动的城市形态跃然绿色画卷之上。
建设品质之城,需要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宜居水平。今年8月,市医疗中心(宜兴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正式建成投用,规模与投资额领跑全国县级市,设置床位1700张,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健康体检、康复和急救等多功能为一体,门诊诊室从原来的80多个扩容至150多个,平均每个专科设有6到7个诊室,成为覆盖宜兴、辐射周边的区域标杆性医院。这也是我市提升城市品质功能的缩影。翻看近年来尤其今年的城建成绩单,处处树牢“人民城市”导向,全力彰显城市承载能力、发展活力、民生温度的提升:陶都科技新城“一横三纵”主干路建设接近尾声,陶都科创中心一期竣工交付,坐拥高铁交通优势的创新之城,逐渐从一纸蓝图变为生动现实;龙池路立交等工程加快建设,全面拉开“城市西进”骨架。
同时,学校、医院、公园等民生项目不断惠泽百姓,民生配套愈发完善的成效开始显现——市医疗中心(宜兴市人民医院新院区)、金城小学等建成投用,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周铁分校、东氿中学等学校建设加快推进;“双氿三河”滨水空间品质提升工程一期、任昉公园等重要节点公园绿地提升改造工程完工,进一步拓展绿地、滨水、广场等居民休闲新空间,桥下运动场地、口袋公园、家长等候区等城市家具、设施广受好评;结合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停车难、设施旧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速缓解,宜兴越来越成为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美好家园。同时,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省城市更新试点建设,围绕消除安全隐患、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公共空间等方面,推动城市连片更新和微更新,3年改造城区老旧小区60多个、惠及群众近3万户,今年还将完成老小区改造10个以上;全力建设和美乡村,深入实施“三清三治”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推动供气、污水处理等“七个城乡一体化”不断升级,让美丽农居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我市也获评中国最美生态宜居典范城市。
良好的交通环境和发达的路网结构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我市持续发力交通建设、提升交通能级,眼下,市域内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通用航空、内河航运等组成的“公铁水空”立体综合的现代大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有力助推城市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格局,支撑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今年以来,我市更是牢牢锁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全方位加强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及相关工程建设,进一步拉近都市圈、朋友圈、经济圈的时空距离。在对外联通方面,随着宜马快速通道隧道段主体结构完工,范蠡大道北延一期和周杨公路东段建设进度过半,锡宜高速扩建、范蠡大道北延二期等工程开工、推进等,我市向东对接无锡主城区,向西向北响应常州“两湖”创新区建设,促进资源要素涌流互动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今年6月宜湖铁路顺利完成可行性研究审查,沪苏湖铁路、丁蜀机场二期扩建等工程不断刷新工作进度条,进一步助力我市向南深化与“一地六县”合作,更大力度融入上海都市圈,推动产业生态文旅协同联动发展。在对内畅通方面,近年来,我市在加快健全城市快速路网环线、旅游干线建设的同时,将农路建设提质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打响“宜路陶醉”农路服务品牌,在全省率先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和“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800多公里新建改造农路仿佛广袤田野上的一条条支脉和毛细血管,激活了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的神经末梢。此外,我市公共交通亦阔步前进,近年来累计新辟和优化城市、城乡公交线路百余条,公交绿色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