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宜兴生态农业”大品牌的提案
索引号 | 014046317/2023-03222 | 生成日期 | 2023-08-18 | 公开日期 | 2023-08-18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农业、林业、水利 | 主题(二) |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农村,乡村振兴,提案 | 分类词 | 农业,文秘工作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民建宜兴市基层委员会 标题 关于建立“宜兴生态宜兴生态农业”大品牌的提案 建议内容 一、提案理由 宜兴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际休闲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生态市.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目的地. |
案别 | 市政协提案 |
主提人 | 民建宜兴市基层委员会 |
标题 | 关于建立“宜兴生态农业”大品牌的提案 |
建议内容 | 一、提案理由 宜兴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际休闲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生态市.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目的地.长三角最佳亲子旅游目的地。其中“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为建立宜兴生态农业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加上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中宜兴又位列其中,宜兴将建成沪宁杭大都市圈的高品质米袋子,优质菜篮子和美丽后花园,我们极需要建立宜兴全域的“宜兴生态农业”大品牌及相关机制。 根据江苏农产品品牌目录,宜兴有14个位列其中,有一定的基础和可借鉴经验。从近期公示的宜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看,宜兴农业布局分四大块:东部太湖绿色蔬菜示范区,南部特色农业观光示范区,中部高效农业示范区,北部滆湖湾生态养殖区,我们占了地利。通过和乡村干群的交流,他们对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很高(如周铁棠下村有一个大水面,经过生态治理,水质极佳,他们在动脑筋如何利用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我们也有人和。请教了几位农业专家,他们认为:有一定难度,但大有可为。我们认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和宜兴整体战略呼应的。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二、具体建议 1、政府应明确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今后的重要战略。 2、常规农业急须生态转型,今后宜兴农业的发展必须以生态转型为主攻方向,强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宜兴农业布局四大块的具体情况,构建传统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3、实施扶持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经营者的行为。通过相应的法规体系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经营者行为。鼓励社会各方参与,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吸引社会资本。 4、现代生态农业的核心支撑是现代科技,既要充分挖掘传统生态农业技术精髓,又要与现代农业技术进行对接集成。加强重大成果和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生态农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学习先进经验,不断完善。 5、不拘泥一村一域,注重大区域协同,建立多村联动生态循环大体系。宜南山区生态环境更好,有条件的可上有机生态农业。 6、重点培养有较好基础的单位,先立一部分标杆,以点带面,最终目标是实现“宜兴生态农业” 这个大品牌。 |
承办单位 | 农业农村局 |
答复内容 |
关于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 第20号提案的复函 民建宜兴市基层委员会: 你们在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建立‘宜兴生态农业’大品牌”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一、目前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扎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全市累计拥有绿色食品企业84家,绿色产品185个,绿色食品种植基地面积8.41万亩;有机农产品企业23家,产品76个,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面积0.79万亩;创建成功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水稻基地29.007万亩、竹笋基地7万亩,拥有7万亩全国绿色茶叶标准化原料基地。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将达70.05%,在无锡地区领先。累计建成1个国家级生态农场。“宜兴红”茶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江苏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宜兴阳羡贡茶文化系统入选第一批江苏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天猫宜兴红官方旗舰店、阿里数字乡村宜兴产地仓正式开通,“宜”字号生态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二、目前开展的生态农业工作 1.生态优先,稳步推进高标准农业建设。科学布局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农田生态化改造工作。根据省、市考核任务,我市制定出台了《宜兴市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意见(2022-2025年)》(宜政发〔2022〕155号),明确了到2025年,我市要新建、改造和提升高标准农田15.7万亩,通过“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整体推进”,区域化、全方位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和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建成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与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相适应、充分彰显新江南田园风貌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022年底,3.3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2万亩农田连片整治顺利完工并通过验收。 2.转变结构,切实开展渔业综合治理。我市始终高度重视渔业发展,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污染治理。2022年,我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综合治理的意见》(宜政办发〔2022〕1 号),要求各属地镇(街道)严格按照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坚持“分类施策、退治并举”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水产养殖综合治理。由市属国企城建文旅集团统一流转养殖池塘实施标准化改造,致力构建集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服务于一体的渔业产业链。2021年至今,逾5.5万亩养殖池塘退养基本完成,2.31万亩池塘已完成标准化改造。同时积极引导养殖户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河蟹、青虾等密度低、污染轻的水产品种,着力降低饲料投喂量。通过集中授课与现场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去年全年开展4期水产养殖技术专题培训,着力推广虾蟹生态养殖技术及水产健康养殖降污减排技术,培训人数达200人次。 3.监管约束,强化绿色农业品牌建设。我市通过实行农产品快检工作、加强农资经营环节管控、建立健全监管工作体系、推进农产品安全追溯和加大农产品整治力度等措施,充分发挥农产品“三品一标”在产品端的带动作用,通过产管并举、产销联动,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品质,全产业链拓展增值增效空间,将我市农产品“三品一标”打造成高品质、有特色、好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2022年共开展各类食用农产品风险抽检1950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9.7%。全市共有6242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入网,完成率100%。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70.05%,超额省定66%的目标任务。同时,对重点农产品开展检测200批次,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力度,全年落实临上市水产品快检累计1975批次,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筑牢我市绿色农业品牌根基。 4.项目引领,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一是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我市探索建立“合作服务”、“村企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收贮体系,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等形式,积极培育秸秆利用主体,加快形成秸秆产业链闭环。2022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6.69%,宜兴经验“秸粪藻协同处理利用”入选全国首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案例。二是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近年来,我市先后完成多轮畜禽整治行动,全市22家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率100%,治污设施配备率100%。同时,利用省级专项资金,助力畜禽养殖企业对粪污资源化利用设备升级改造,取得良好成效,2022年我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9%。三是推进农用薄膜污染治理。我市建立起了农户主动捡拾、村级全面补缺、镇级分拣处理的农业废弃物回收体系,深入开展废旧农膜宣传,推广传统地膜减量替代技术,同时配合各镇(街道)农业生产主体和回收网点做好废旧农膜的回收工作。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废旧农膜回收率已达93.47%。 5.加速推进,打造生态循环发展新试点。我市以茶亭村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建设为抓手,从实际出发,以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丽乡村为目标,围绕茶亭村宜溧低山丘陵特色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打造科教融合“1+N”多层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统筹本地资源,构建“禽粪-肥-菜”、稻渔共作、蔬菜秸秆原位还田、农田尾水养分循环利用等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2022年,我市还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2家,加快农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相融合。通过示范村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宜兴全域形成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形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生态宜居、生态惠民”的理念,坚持“源头治理与全程控制相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转型升级相融合”的思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培育高素质三农人才,逐步建立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生态、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态环境质量。 1.科技集成,融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一是成果集成,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发布2022-2023 年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的通知》(苏农科[2022]10号)文件精神,发布经广泛征集和专家论证过的“优质水稻机插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等 16 项技术和“水稻武运粳 31号、武育粳 39 号、银香38”等 31 个品种,作为我市2022-2023 年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和主推品种内容。充分发挥科技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农业强市建设中的引领支撑作用。二是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在不同农业生产场景,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助力农产品增产丰收。着力打造应用智慧大田模式,应用智能系统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和自动插秧机、无人植保机、农机监测仪、害虫探测器等设施设备,实现稻田作业自动化,农情监测智能化、农机运维实时化,极大提高作业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三是开展科技示范推广。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和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示范基地等,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的技术培训,举办线下农事作业、农机操作观摩会,推广先进的种养殖理念和技术,引导农户合理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农业产值,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2.多措并举,推广绿色生态种养技术。一是全面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借助我市发布江苏省内首个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地方标准的契机,试验研究示范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宜兴模式”,在全市建立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示范基地。通过使用商品有机肥、农作物秸秆以及沼渣、沼液等有机肥料替代化肥,推进化肥施用量削减力度。二是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进程。主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宜兴市统防统治占比;推进稻麦果蔬茶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不断减少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化学农药使用量。三是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深入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宣传工作,推广并应用新型利用技术,不断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实现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利用,确保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能源化利用。 3.模式创新,打造强劲三农人才队伍。一是不断完善科教培训体系。构建以农广校、田间学校、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及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等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体,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的科教培训体系,服务农民多元化、多层次教培需求。二是推进培育资源信息库建设。建立由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基层土专家、田秀才构成的培训师资库,不断充实师资力量,做到“有求必应”;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育资源信息库,准确筛选培训对象,按需开展针对性培训。三是激发辐射带动效应。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项目,选出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的“头雁”培育,提高带头人的综合素质,帮助“头雁”做大做强自身现有产业,同时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当地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区域农民增收致富。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毛颖,电话:87951033。 宜兴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6月16日 |
答复时间 | 2023年07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