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提案
索引号 | 014046317/2023-03221 | 生成日期 | 2023-08-18 | 公开日期 | 2023-08-18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农业、林业、水利 | 主题(二) |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农村,提案,发展 | 分类词 | 农业,文秘工作,综合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提案理由: 发展都市农业、现代农业是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但是新庄特殊的区位,城市发展空间拓展、生态管控区限制、永耕面积挤压等多种因素叠加,想发展高效农业、现代数字农业,目前出台的惠农政策还远远无法支撑,需要根据区域现状点对点“保姆式”扶持。 |
案别 | 市政协提案 |
主提人 | 黄泽铭 |
标题 | 关于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提案 |
建议内容 | 一、提案理由: 发展都市农业、现代农业是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但是新庄特殊的区位,城市发展空间拓展、生态管控区限制、永耕面积挤压等多种因素叠加,想发展高效农业、现代数字农业,目前出台的惠农政策还远远无法支撑,需要根据区域现状点对点“保姆式”扶持。 特别是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农村临散耕地集中流转,流转后的闲置土地出路问题,如果没有新的激励政策支持,经营主体还是种植传统农业,为减少用工成本,势必还是请当地老农耕作,违背了政府的初衷。 二、具体建议: 一是聚力产学研用结合,打造城乡协同创新引擎。一是加强“选才和培养”两个环节。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教育培训、技术服务、实践锻炼等提高能力素质,重点培养家庭农场主、农村种养大户、农民技术员、经营能人等,造就大批“土专家”、“田秀才”。二是加强“引才和用才”两个环节。推动农业企业与高校展开科研合作,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鼓励多种形式柔性引才,积极引进农业科技高端人才,充分了解人才技术特长、事业规划、发展方向,将人才需求与农业发展方向统筹匹配。 二是聚力三农发展任务,打造品牌强农创新引擎。大力培育创新型农业企业,积极打造品牌强农,发挥渎区特色资源优势,以“渎上百合”品牌打造为核心,做强绿色果蔬集群,推进品牌强农,提升果蔬产品的附加值。完善科企合作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用“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销售模式、大型展会展销等方式,强化品牌宣传营销,推进特色农产品进市场、强企业、兴产业。 三是聚力现代农业产能,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引擎。加快现代农业“机器换人”。大力推广新型高效农机装备、有序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全域推进智慧农业,对农产品培育、生长的气候、土壤等大数据信息实行实时监测,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承办单位 | 农业农村局 |
答复内容 |
关于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 第36号提案的复函 黄泽铭委员: 您在市政协第十六届二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商务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目前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在无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无锡最主要的“米袋子”“菜篮子”基地。2022年,粮食种植面积78.09万亩,粮食总产量35.73万吨,均占全无锡的63%左右。拥有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种水产、休闲观光、竹制品加工等5个年产超10亿级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以及阳羡茶、宜兴红、宜兴百合、宜兴大闸蟹、杨巷大米、湖?杨梅、宜兴萝卜、宜兴紫砂等8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阳羡雪芽”1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宜兴红”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农业农村部首批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宜兴(红茶)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二、近年来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1.加强人才培育,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等模式,加强跟踪服务,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2022年全市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余人次,其中新庄街道开展乡村治理带头人培训100人次。升级人才引进政策,制定出台了《宜兴市人才引育奖励补贴实施办法》、《宜兴市招才引智工作站管理办法》等多个实施细则,组织举办2022“宜荟才兴未来”高校直通车走进江苏科技大学活动。去年累计组织153家企业前往南京工业大学、无锡学院等高校开展校园招聘,达成就业意向1184人。聚焦乡土人才培育,开展2022年宜兴市优秀乡土人才和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评选,选出宜兴市优秀乡土人才16人,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8个;成功创建3家省级乡土人才工作室,1家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利用高校高层次人才,补缺宜兴本地农业企业、融合产业缺少领军型、高端科技人才短板,加快实验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全市重要园区、规模基地分别与江苏省农科院、浙江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苏州市农科院、无锡市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多家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注重品牌培育,构建品牌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品牌管理,培育“三高”品牌。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发展,夯实品牌质量基础,增强品牌主体实力。以打造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复购率的“三高”农业品牌为重点,着力培育“宜”字号特色农业品牌新集群。去年我市有5个品牌入选《2022年江苏农业品牌目录》,超无锡市(县)、区入选平均数的3倍;11个品牌入选《2022年无锡农业品牌目录》,入选数占无锡总数一半。目前,我市共有10个品牌获“无锡市十大农产品品牌”称号,8个品牌获品牌示范奖。二是加大推介力度,提升品牌价值。组织引导农业企业各级农产品展销活动,充分展示宜兴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大活动,在现场设置品牌展示区,举办农产品丰收集市及品鉴活动,展示宜兴农产品特色品牌和优良品质。推介新庄“渎边百合”作为宜兴百合的拍摄地和食材取材地,代表宜兴太湖百合荣登央视,进行了长达六分多钟的专题报道和推广,同时被宜兴融媒体中心和各大媒体进行全面报道和宣传。2022年初通过与宜兴城旅集团深度合作,加快构建“渎边百合”多元化销售模式。三是依托电商平台,拓宽营销渠道。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加速打通农产品上行渠道,拓展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组织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参加各类线上展会及直播带货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实现营销模式创新。组织开展农超对接,帮助本地特色农产品走进大润发、大统华等品牌连锁超市,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通道。加强产销对接数字化,加强项目扶持,对符合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育项目条件的企业进行奖补,激发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电商的积极性。 3.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是打造智慧农业新生态。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栽培、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广泛应用。目前全市累计48家经营主体接入省平台213套物联网设备,大田种植信息化率达到41.2%,设施栽培信息化率达到44.6%,畜禽养殖信息化率达到81.6%,水产养殖信息化率达到43.1%,全市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35%。通过升级智能化装备,打造了一批“数字农场”“无人农场”。二是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先易后难”的特色农业机械推广原则,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示范,在茶叶、果蔬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重点作业环节开展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全市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70.52%。全年投入农业生产机具1.1万台套,累计机耕面积达74.79万亩,机种面积66.06万亩,机收面积74.79万亩;切实加强农机购置补贴,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三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立足高标准农田占比全省领先的良好基础,编制出台《宜兴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规划》《宜兴市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意见(2022-2025年)》,全面推动农田建设提档升级。3.3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项目、2万亩农田连片整治顺利完工并通过验收。其中新庄街道建设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面积3000亩,总投资1400万元。 三、下步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准备实施的工作 1.推进园区建设,做优载体平台。推进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水平,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扩能升级省级园区,培育区域性产业集聚区。重点开展“三园”创建,全面构建省、市、镇、村“四级联动”园区体系。大力招引各类企业入园投资兴业,强化政策激励,吸引工商资本兴建农业园区,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加快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向园区集聚。 2.加快设施提升,改善生产条件。加快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整体推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持续推进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建设,打造一批配套完备、功能齐全的智慧冷链仓储加工中心。有序推进省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支持新庄街道渎韵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构建“一核心一辐射”的农业生产空间总体格局,以230省道东侧太湖田为产业园发展核心区。核心区发展定位为现代农业科创基地、宜兴滨湖滨氿精品百果示范区。 3.聚焦主体培育,提升规模效益。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提升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和发展水平,扩大产业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不断优化人才培训等支撑体系,引导直播电商、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电商模式。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引导土地经营权向农业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序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复垦土地、零散土地和农户承包地集中向村集体流转,并通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整治项目等,建成适度规模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用优质的基础设施提高规模流转的积极性,使农民获得更多土地收益。 4.加大培育力度,彰显品牌带动效应。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创建力度,打造江苏、无锡知名农业品牌集群。持续提升供给质量、强化品牌文化赋能、健全支撑服务体系、提振品牌消费信心,促进其在品牌基础、营销推广、管理服务、市场消费等方面全面提升。持续打造和培育区域公共品牌,组织发动相关企业参加中国农交会、省农洽会等各类展会以及中茶杯、无锡市十大农产品评选等农产品品牌评选活动,展示宜兴品牌发展新形态。 5.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智慧农业水平。扎实开展智慧农业引领、创新主体培育、品牌建设提升、绿色发展创新“四大工程”,切实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度、与产业的关联度及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信息化技术与农机装备、生产作业、管理服务全链条有机融合,加快农机装备数字化改造,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蒋勤燕,电话:15961576206。 宜兴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6月15日 |
答复时间 | 2023年07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