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政协提案结果公开

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厚植乡村振兴发展的提案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3-08-18 09:50:55    浏览次数:118
索引号 014046317/2023-03218 生成日期 2023-08-18 公开日期 2023-08-18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农业、林业、水利 主题(二)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农村,乡村振兴,提案 分类词 农业,文秘工作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厚植乡村振兴发展的提案 一、提案理由 1、2022年,随着我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不断深化,正式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宜兴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净收益管理办法(试行)》,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农民增收渠道有效拓宽。

  

案别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蹇洪伟、毛子健
标题 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厚植乡村振兴发展的提案
建议内容

  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厚植乡村振兴发展的提案 一、提案理由 1、2022年,随着我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不断深化,正式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宜兴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净收益管理办法(试行)》,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农民增收渠道有效拓宽。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将实现经济相对薄弱村集体收入全部达超250万元或人均年村级可支配收入超1000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4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83。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五部委认定宜兴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围绕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目标,高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二、具体建议 1、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持续做好重要农产品保供,确保农田面积稳定,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创成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 2、深化农村领域改革。整合农业资源,打造现代化农业功能区,争创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农村土地适度流转、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动力。 3、多措并举强村富民。用足用好生态补偿和项目奖补资金政策,做大做强镇村联合发展平台,确保平台项目覆盖率100%。深入实施产业富民行动,围绕“两业稳收”,强化就业创业扶持机制; 围绕“经营创收”,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围绕“改革增收”,建立农民财产增收机制; 围绕“转移保收”,创新支农惠农保障机制。通过上述长效增收机制,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始终跑赢GDP和城镇居民。

承办单位 农业农村局
答复内容

  关于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

  第27号提案的复函

蹇洪伟委员、毛子健委员:

  你们在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厚植乡村振兴发展”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会同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国家城乡发展试验区改革,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农民的增收有效途径。根据《宜兴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宜办发﹝2021﹞27号)文件精神,研究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稳”就业、“强”产业、“活”资源、“提”保障的基本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就业稳收、产业丰收、经营创收、改革增收、转移保收”的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2023年一季度宜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4元,同比增长5.3%,增幅在无锡各版块排名第一,农民持续增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升。一是稳产保供基础扎实。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78.09万亩、产量35.73万吨,蔬菜播种面积24.38万亩、产量61.08万吨。新建高标准农田3.3万亩,完成农田连片整治2万亩,获省政府办公厅督查激励。二是数字化建设推进。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基本完成。丁蜀、新庄入选无锡市首批数字乡村特色镇,九香茶场创成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丁蜀、新庄入选无锡市首批数字乡村特色镇。三是土地综合整治成效凸显。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以高标准完成2023年度挂钩项目和占补项目入库工作。落实耕地保护激励机制,2022年度和桥镇等3个镇和周铁镇棠下村等5个村分别被评为无锡市级耕地保护激励镇、村。

  农村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一是园区化水平提升。围绕稻米、蔬菜、水产、休闲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认定3个无锡市级农业产业园、10个无锡市级农业特色园,形成市、镇、村三级园区联动体系。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落实农村产权交易“应进必进”,加强集体资产运营监督。2022年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成交项目总金额2.39亿元,村级股份分红累计1.89亿元。扎实推进“政经分开”,引导村级通过“镇村联合”“村企联建”等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是农村土地改革稳步推开。巩固完善承包地确权登记成果,实施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高质量奖补,加快放活农户承包地经营权,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达77%。引导镇村开展闲置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稳慎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成功探索了张渚省庄“龙隐江南”等典型经验。四是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2022年新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36个,对上争取扶持资金3103万元。创新实行经济相对薄弱村生态补偿机制。做大做强镇村联合发展平台,镇村联合发展平台实现全覆盖。

  强村富民路径拓宽。一是助力“两业稳收”。开展“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提质增效年”活动,17个项目纳入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库,总投资6.14亿元,有效增加了农民就近就业岗位。加强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创新培训和农民中高等学历教育,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双创人才。2022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900人。二是促进“经营创收”。2022年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无锡示范家庭农场13家,初步形成“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有效合作的发展格局;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三是助推“转移保收”。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支农惠农保障体系。积极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缩小与无锡大市差距。稳定住院门诊结报比例和大病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确保职工基本医保和居民基本医保住院政策范围内结报比例稳定在85%和70%左右。

  下阶段,我局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健全宜兴市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以创新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为主抓手,实施“三业(就业富民、创业富民、产业富民)一改(农村改革)一保障(支农惠农保障)”,把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摆在了突出位置,确保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始终跑赢GDP和城镇居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宜兴特色的农民持续增收之路。

  一、建强特色产业园区,增强联农带农能力。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扩大就业,推动产业园区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加速园区建设进程。围绕“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乡村休闲农业示范区”“太湖绿色蔬菜示范区”“滆湖湾生态养殖示范区”四区建设,全力构建一核、两区、三带,扩能升级省级园区,持续构建“市级科技园+镇级产业园+村级特色园”三级园区联动体系。二是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深入实施“宜兴红”品牌精品培育,持续打造“宜兴大闸蟹”“宜兴百合”“宜兴大米”等区域公共品牌。组织发动农业企业参加各级各类农产品宣传推广活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应用。以全国农业科技先行县建设、省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创建为契机,深化与农业大院大所对接合作,大力支持农业技术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农机装备数字化改造、数字农业农村基地、无人农场等建设。四是加快生态价值实现。落实绿色生产经营方式,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规范化追溯覆盖面。积极引导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申报,新增绿优农产品基地,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五是推动农业融合发展。着力发展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种水产等农业产业链,延伸前后端、拓展上下游,争创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加工园区。做强休闲农业产业链,打造休闲农业精品路线,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持续打造镇村电商平台。

  二、壮大产业化联合体,创新联农带农模式。鼓励组建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创新多种利益联结和组织模式,增加农民跨界增收、跨域获利渠道。一是推广合作生产模式。总结推广杨巷、芳桥“稻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联合体,形成经营主体与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二是推广就业带动模式。推动新型城镇化,形成园区与镇街产业配套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企业引进力度,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县域就业容量。引导生产能力弱、缺乏经营经验的农户向二三产业转移。推动经营主体拓宽用工渠道,扩大用工数量,规范用工方式,稳定增加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对农村老、弱、妇等弱势群体,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帮助其实现就业增收。三是推广共享资产模式。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招引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领域,创新产业发展、股份合作、资产盘活等经济发展模式。引导支持农户以资金、土地、房屋等资产资源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社会工商资本,推动农民股民化、农民职业化。四是推广服务带动模式。发挥政府政策资金引导作用,带动农户做优农村环境、建设美丽农居,提高农民土地、房屋等资产资源价值。引导农户利用自有财产自主经营,大力发展农家乐、精品民宿、观光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一批如湖?阳羡溪山、龙山民宿等典型示范,带动农民创业就业增收。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联农带农责任。一是强化农业农村用地保障。继续给予各类资源要素保障方面的倾斜,提前把握自然资源政策导向。统筹安排新增用地计划和存量用地盘活指标,按照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编制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二是加强农村金融支撑。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个性化、多样性金融产品。加大“三农”领域小微贷款投放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持续推广“惠农贷”“苏农贷”等信贷产品。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完善“党建联盟+整村授信”2.0模式。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开发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的抗风险水平。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陈思齐,电话:87951080。

  宜兴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5月30日

  

答复时间 2023年0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