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延时服务效能,落实“双减”政策的建议
索引号 | 014046317/2023-03293 | 生成日期 | 2023-08-18 | 公开日期 | 2023-08-18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科技、教育 | 主题(二) | 教育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学校,学生,提案 | 分类词 | 教育,文秘工作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双减”政策实施后,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教育“内卷化”状况得到缓解,教育生态呈现良好态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课后服务内容需优化、形式需拓展,学生参与活动覆盖面需扩大,家校合作共育意识需加强。农村学校受学生需求、师资有限、机构数量等影响,学校开展一些特色、特长类服务存在一定困难,需均衡城乡课后服务资源,让农村学校能获得多方面支持。 |
案别 | 市政协提案 |
主提人 | 民盟宜兴市委员会 |
标题 | 关于提升延时服务效能,落实“双减”政策的建议 |
建议内容 | 一、提案理由: 从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正式实施以来,职能部门和全市中小学都认真执行相关要求,家长和学生也都积极配合参与,但在“双减”政策施行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当前现状 小学段样本显示,对课后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感觉不满意的学生分别有63和81名,占比1%、2%;感觉一般的学生分别有612和801名,占比11%、14%;感觉满意的学生分别有2484和2295名,占比44%、41%;感觉非常满意的学生分别有2448和2430名,占比44%、43%。学生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得分均值为4.53分(满分5分),存在14%左右的学生不太满意。 中学段样本显示,对课后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感觉不满意的学生分别有435和389名,占比8%、7%;感觉一般的学生分别有2068和1987名,占比37%、36%;感觉满意的学生分别有2042和2153名,占比37%、39%;感觉非常满意的学生分别有996和1012名,占比17.9%、18.3%。学生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得分均值为3.26分,存在25%左右的学生不太满意。 二、存在问题 1、学校延时服务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枯燥。横向看延时服务项目有限,纵向看延时服务内容深度有待挖掘。调研中发现,学校服务清单活动丰富多样,实际开展项目仅一两项,多数学生没有参与任何活动,教育主管部门监管力度没跟上。 2、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双减”成效有限。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到位,学生还是只能局限在本班教室;软件配备上,小学阶段部分学校缺少特色化、专业性师资和项目,初中阶段缺乏分层次、拓展性学科辅导,与学生、家长期盼的延时服务存在供需差。 3、家校合作共育意识淡薄、家长情绪焦虑。调查发现,大约有57%的家长出现焦虑问题,在初三学生家长身上尤为明显。部分家长通过各种方法寻找其他校外辅导渠道,为校外非法辅导机构的存在提供了市场需求。 二、具体建议: 1、立足高位统筹,系统推进政策实施。 (1)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宜兴实际,结合城乡差异,在硬件设施改造、延时服务项目、教师服务待遇等方面加快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双减”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撑。 (2)建议加大对学校延时服务质量的考核力度,对一些违规现象(将延时服务变为应试教育)进行批评与纠正,也可以纳入学校年度考核范围。 (3)建议财政、编办等相关部门明确职责、加强配合,为中小学延时服务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引进薄弱学科的专业教师,为中小学专业化的课后延时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突出精准施策,分类开展延时服务。 学校延时服务需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拓视野,实施“常规+特色”的课后延时服务项目,增加对教师的专项培训,分年级、分类别推进延时服务。 初中阶段,将延时服务内容丰富化、多样化,以学科为单位,每学科至少设计三种以上的服务项目。以数学为例,一是落实国家课程,推进延时课堂常规教学;二是研发校本课程,联络高中学校开设特色课程,提升兴趣与能力;三是开展专家讲座,邀请市发展中心、兄弟学校专家名师来校讲学,丰富课程内容。 小学阶段,提高服务内容的深度、广度,如:以体育项目为例,突破以往的服务内容,增设“爬雪山”“过草地”“趟地雷”“穿越丛林”等系列主题特色项目,彰显学校课后服务优势。 3、紧扣量质并举,激发教师参与热情。 (1)邀请高层次、专业化教授专家对延时服务项目进行专题授课,拓展参与教师的学科视野和创新思路。 (2)加大教育教学课题经费投入,鼓励参与课后延时服务教师利用课后延时带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保障课后延时服务劳动报酬按时按标准发放。 (3)将参与教师的延时工作时长纳入志愿服务时长中,在职级晋升评选中适量加分。 4、着眼借智借力,形成共同发展合力。 (1)学校可通过政府采购形式向第三方社会机构采购服务,或与第三方社会机构合作引入优势资源共同开展课后延时服务。 (2)学校借助地方博物馆、历史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体育馆等公共服务机构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活动,突破校园环境限制,提供高质量活动内容。 (3)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系统,建立互通友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以“德育引领”“劳动教育”“学科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训练”“文化审美熏陶”“生命健康教育”等为主题的家校联合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核心素养,让“双减”政策在学校、家庭中落地落实。 |
承办单位 | 教育局 |
答复内容 |
民盟宜兴市委员会: 您在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提升延时服务效能,落实‘双减’政策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会同财政局、文体广电旅游局、编办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一、问题的现状 “双减”政策实施后,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教育“内卷化”状况得到缓解,教育生态呈现良好态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课后服务内容需优化、形式需拓展,学生参与活动覆盖面需扩大,家校合作共育意识需加强。农村学校受学生需求、师资有限、机构数量等影响,学校开展一些特色、特长类服务存在一定困难,需均衡城乡课后服务资源,让农村学校能获得多方面支持。 二、近年来已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双减”工作推进以来,市教育局、财政局、文体广电旅游局、编办等多部门协同发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助力。 1.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坚持减负增效,加强源头把控,印发《宜兴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减负质量评估实施方案》,出台《宜兴市小学初中阶段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确保作业设计控量提质。一是加强作业设计,加强作业设计研究,严格执行作业管理要求,加强班级学科教师统筹协调,合理控制作业的数量、结构和时长,坚决杜绝机械、低效、重复、惩罚性作业训练。围绕作业布置精准、指导作业精当、批改作业精确,开展“寒假创新性作业设计”比赛。二是加大考核力度,坚持把“优化作业设计的校本实践”作为评选中小学教育常规管理先进学校的重要方面,纳入学校年终综合考评。三是强化过程监督,把“双减”工作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纳入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日常督导。印发《宜兴市关于组织责任督学开展义务教育“双减”和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工作专项督导的通知》《2023年宜兴市义务教育学校“双减”工作专项督导表》,组织义务教育学校责任督学对标对表,开展“双减”工作督导检查,完成责任区专项督导报告7份,专项督导数据统计表7张,通讯稿7篇。 2.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建立完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工作机制,理顺部门配合协作关系,由市教育局、文体广电旅游局、科技局加强管理,研究制定学科类、艺术、体育、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分类设置申办标准,严把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准入关口。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相关部门对非学科类培训的隐形变异问题进行日常监管。重新审核中小学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条件,全市学科类培训机构实现平稳转型,压减率99.48%。成立工作专班,抽调局机关工作人员,按科室职能组建执法小组,采取“双随机”方式,随机抽检校外培训机构,重点围绕培训内容、师资动向、学生安全防护、培训时间等方面,做到检查随机、监管到位。截至目前,市教育局联合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开展“5+2”“白+黑”“拉网式”违规培训排查,共出动人员35人次,检查机构21家次,下发停办通知书2份、整改通知书10份,约谈机构负责人2人,处置12345等各类投诉举报12起。 3.学校课后服务做实做优。一是规范开展课后服务,出台《进一步规范实施宜兴市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规范要求》,按照“一校一案”,优化完善学校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面向社会公开遴选95家符合要求的第三方机构,建立资源库,丰富校内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二是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各校积极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不断优化课后服务方案,多样化设置学科拓展、体育、艺术、科学、劳动等课后服务项目,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的针对性、吸引力,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依托学区管理和集团化办学作用,有效利用区域名师、骨干教师优势,采取支教、走教、走班等方式,提高课后服务吸引力;积极吸纳志愿者、校外专业人才参与活动课辅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提高课后服务质量。部分学校结合校园文化、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充分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努力拓宽服务渠道,着力打造特色课程;精心开展学生书画大赛、朗诵比赛、趣味运动会等,不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坚持需求导向和学生家长自愿原则,制定晚自习服务工作方案,提供晚自习服务。三是强化课后服务保障,建立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机制,确保经费保障、交通秩序、校车接送、食材供应等保障措施落实到位。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课后服务收费事项的通知》,并根据课后服务实际支出列支,专款专用,并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减免费用措施。 三、下阶段措施 1.完善评价体系。根据《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修订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基础性指标,各校完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标准,“减量”与“提效”并重,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助力教育良好生态。 2.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双减”落实落细机制,在“常”“长”上下功夫,完善家校协同、督导检查、社会监督机制,构建横向全覆盖、纵向全贯通的“双减”机制。深化教育改革,加大对教材研究、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等基本教学环节的规范提升,提高育人水平。建立健全课后服务保障制度,激发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积极性,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推动课后服务工作高质量、高效率。 3.不断优化课后服务资源。培树“名师走校服务”“集团服务共享”等品牌项目,引导城区学校送课至农村学校,积极争取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等人力资源,发挥科协、文化和体育等部门人才和资源优势,实现区域内优质课后服务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和支持引入退休教师、学生家长、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4.加大督查力度。一方面,定期不定期对各校“双减”工作自查情况、课后服务开展情况进行实地督查。另一方面,继续加大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对落实不力的学校进行约谈、通报、问责。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胡建东,电话:87960830。
宜兴市教育局 2023年6月7日 |
答复时间 | 2023年07月0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