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政协提案结果公开

关于强化校企合作,为宜兴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的提案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3-08-18 09:49:46    浏览次数:491
索引号 014046317/2023-03292 生成日期 2023-08-18 公开日期 2023-08-18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劳动、人事、监察 主题(二) 人才工作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人才,提案,发展 分类词 经济管理,文秘工作,综合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近年来,我市职业学校毕业生每年进一步深造的比例非常高,直接在本地就业的却很少,直接就业人数和我市产业需求技能人才数量差额巨大,无法对产业发展提供足量用工支持。同时,专业和产业吻合度不高,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不足,符合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教专业仍很缺乏,且部分已设的相关专业也存在设施设备、师资结构数量和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无法为宜兴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提供技术和技能人才支撑。
案别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
标题 关于强化校企合作,为宜兴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的提案
建议内容
一、提案理由:
近年来,我市职业学校毕业生每年进一步深造的比例非常高,直接在本地就业的却很少,直接就业人数和我市产业需求技能人才数量差额巨大,无法对产业发展提供足量用工支持。同时,专业和产业吻合度不高,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不足,符合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教专业仍很缺乏,且部分已设的相关专业也存在设施设备、师资结构数量和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无法为宜兴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提供技术和技能人才支撑。
二、具体建议:
1、健全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我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紧跟产业发展大势,积极增设与我市发展相匹配的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科学、文创旅游、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充分对接新阶段各类市场主体需求;要设立相应职教专项经费保证实训设备跟上时代需要,同时要积极招引储备新兴专业方面的师资力量,解决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
2、提高校企合作育人水平。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改革,支持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尤其要面向我市规上企业联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扩大1+X证书制度试点,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组织开展学生实习实训,通过校企协作育人,既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也帮助企业解决人岗相适问题,降低用人成本。
3、广泛宣传造势。综合运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讲述就业创业奋斗故事、倡树各行各业先锋标杆、引导择业理性良性转变,使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让专业技能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推崇,从而示范、引领、激励更多年轻学子加入技能人才队伍,为“中国制造”提供更多“中国工匠”。
 
承办单位 教育局
答复内容

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

你委在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强化校企合作,为宜兴产业发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一、问题的现状

一是校企合作工作推进机制尚不健全,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在规划统筹方面力度不够,没有真正将产教融合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且在合作过程中还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状。二是校企合作保障扶持机制尚不完善,对相关项目进行考核奖补时,存在奖励标准偏低、奖励项目偏少、奖励对象单一等问题,一些支持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地。三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尚不成熟,对接我市“2+3+N”全新产业布局,与之相适配的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缺乏,部分匹配专业也存在设施设备、师资结构数量和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学校人才供给和技能培训无法完全满足企业需求。

二、已做的工作

1.政策保障不断加强。先后印发《宜兴市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政策文件,将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纳入市高质量发展意见,逐步健全制度体系。建立市级层面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统筹。

2.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教学改革,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支持学校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的产教融合实训平台2个、江苏省现代化实训基地4个,争创无锡市校企合作示范组合项目21只、无锡市校企合作精品课程28门,全力营造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引进真实性生产任务,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严格落实新修订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支持企业安排专业对口岗位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实习活动。

3.平台建设持续完善。建成投用“产教融合园”,通过公开招募企业入驻、校企共建名师工作室的方式,创新合作模式,已引进企业10家,校企共建产业学院2所、入驻名师工作室28个。加快推进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建设,制定《宜兴市产业学院建设标准》和《宜兴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依托职业院校分别成立中超利永紫砂文化产业学院等4家产业学院,建成宜兴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0家。指导学校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加理事会、委员会的企业分别已有62家、38家。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建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合作开发职业体验课程,陶都中专“陶瓷制作职业体验中心”被评为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

4.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和亨鑫科技、中超电缆等22家企业设立学徒岗位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无锡工艺、宜兴高职校等职业院校在远东电缆、巨能机械等13家企业开展了7批886人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争创“1+X”制度试点项目32个,鼓励学生拓展就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5.能力建设持续增强。聚焦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企合作运行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专业课教师赴企业实践提升。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制度,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吸引行业企业高水平专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共有9人被认定为江苏省高职类产业教授(兼职)。加大职教名师培养力度,创建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5个,省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创新团队4个,5人被评为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63人在省技能竞赛、教学大赛中获得金牌。《职业学校“流动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等6个课题获评2021年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1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1.完善校企合作工作推进机制。坚持政府主导,树立全市“一盘棋”意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更好发挥联席会议作用,细化任务分解,明确部门职责,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职能,激发企业、学校双主体的积极性,真正建立政府主导,行业、企业、院校协同共建的工作推进机制。

2.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扶持机制。贯彻落实《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和市《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协调解决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难点和堵点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校企合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并根据部门分工,督促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并积极落实促进校企合作的相关措施、优惠政策和办事指南。同时,对已经出台的激励标准要根据我市实际,适当上调标准和扩大奖励范围。

3.完善校企合作监督考核机制。探索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督导评估制度并定期发布督导评估报告,督促相关部门建立校企合作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将校企合作情况列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支持行业组织参与校企合作。

4.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支持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深化“引企入教”改革,积极创建产教融合型企业。进一步完善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组合式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各项政策尽快落地执行,使产教融合型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改革红利。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各环节,推动职业院校依托优势专业和企业加强合作,打造一批职教集团,建设一批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和高水平实训基地,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扩大1+X证书制度试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和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办法,支持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姚小新,电话:87982656。

 

 

                                                                                                                                                                                                                                                     宜兴市教育局

                                                                                                                                                                                                                                                   2023年5月22日

答复时间 2023年07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