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政协提案结果公开

关于宜兴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更好地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的几点建议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3-08-18 09:49:17    浏览次数:279
索引号 014046317/2023-03283 生成日期 2023-08-18 公开日期 2023-08-18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主题(二)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经济,提案,建议,发展 分类词 经济管理,文秘工作,综合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提案理由 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发展基地,也是众多产业的集聚地。目前长三角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46家,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65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2家,海关特殊监管区43家,其他类型开发区6家。
案别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顾伟南
标题 关于宜兴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更好地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的几点建议
建议内容 一、提案理由 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发展基地,也是众多产业的集聚地。目前长三角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46家,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65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2家,海关特殊监管区43家,其他类型开发区6家。这众多产业集聚区使长三角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等的产业基地。此外,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最为集聚的地区之一,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领先,发展也十分迅速。 宜兴作为处在长三角区域、太湖西岸的全国前十强的县级市,如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必选题,必答题。 由于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相似,以及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机遇也相似,长三角区域各城市产业发展的重点有相似之处,每个城市重点发展产业、优先发展产业、培育发展产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趋同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宜兴如何抢得先机,超前发展,是需要有只争朝夕的工作精神来推动的。现提出一些建议。 二、具体建议: 1、宣传部门要挖掘、提炼、总结“过去时”和“现在进行时”的融入长三角的典型事例。要善于回望来路,畅想明日。宜兴产业发展史上,有许多经典案例。如在1957年,当时的化学工业部和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上海天原化工厂化学陶器车间迁往宜兴丁山扩建成厂,定名地方国营宜兴化工陶瓷厂,1969年更名为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改革开放后,在先进材料技术的基础上,又派生出宜兴海登皇格精细陶瓷有限公司、宜兴市工程塑料设备厂(现灵谷塑料设备有限公司)、宜兴清新粉体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制造企业。陶瓷是新型材料,列入三大材料新族,用途越来越广。这些企业就是在现在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环境中,其核心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占有很大比例。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巴黎银行还直接美元贷款给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支持其发展。 这一事例,是宜兴早期发挥自身优势,对接先进产业,共享金融资源,融入大上海发展战略的成功案例。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激发宜兴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2、对招商队伍,市管理部门要制订计划,选好基础材料,进行有系统的招商专业培训。对长三角的主要城市特别是对东方明珠、中国门户、世界枢纽、创新之都、文化之城的上海要深入了解和研究,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招商人员要主动融入宜兴青商会和青联成员中,了解宜兴企业创二代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愿景,寻找长三角发展要素的结合点。 3、充分发挥宜兴生态优势,打造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创新之都的实践交流基地,文化之城的联动基地,以人为本的旅游基地。这些基地的启动激活,需要多渠道推动两城的对接。同时带动和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对接联动。 4、坚持宜兴电缆、环保、文旅几大优势产业的发展。鼓励电缆企业跟进发展产业链条长、关联效应大的智能电网业务;鼓励环保企业以能源清洁利用、环境污染控制等领域为重点,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向高端化发展;鼓励文旅企业做好生态和陶文化的文章,把宜兴打造成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后花园。
承办单位 发改委
答复内容

关于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

第31号提案的复函

 

顾伟南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关于宜兴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更好地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委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投资促进中心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一、目前工作进展情况

宜兴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国家、省、无锡市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着力在重点领域、重大事项上不断开拓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融合发展为重点,加快打造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示范性工程,全力推动国家战略在宜兴落地落实。《量质齐升 打造长三角现代化产业之城》《宜兴按下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速键”》《深度融合 下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手棋”》《全力打造长三角最佳生态宜居城》《宜兴致力打造长三角氢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借势“一体化”,宜兴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发展大局》《以文化产业为媒 紫砂之都加速融入长三角》等一批报道,大力展示了宜兴在长三角一体化、锡宜一体化进程中,跑出的宜兴“加速度”。

1、对接上海提速增效。宜兴(上海)商务代表处全面深度对接在沪各类“高、精、尖”资源,加强与在沪咨询机构、招商中介、政府园区等单位的内联外动,联络对接各板块在沪举办项目推介会、投资说明会、小分队招商等各项活动。精准对接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中国欧盟商会等在沪各类行业商协会,并建立合作关系。配合落实无锡(上海)投资合作大会、无锡(上海)全球投资合作圆桌会等工作任务,双招双引工作氛围逆势提升。依托乡贤综合信息平台资源库,不断完善乡贤库、壮大朋友圈。紧扣宜沪合作主题,策划设计跨国企业宜兴行活动,邀请跨国企业、外国驻华商协会等走进宜兴,感受宜兴优质发展环境,开展专题对话交流,进一步提升宜兴在大上海都市圈的知名度、影响力。

2、立体化交通加速推进。沪苏浙全面对接,沪苏湖高铁的建设大大开拓了我市的南部通道,盐泰锡常宜铁路及南延段规划有序推进,让我市有望通过湖州增加一条直达上海联络线。范蠡大道北延不仅完善市内交通路网结构,随着未来北延二期连接常州青洋路,将作为我市与常州、江阴主城区的快速连接路,有利于我市积极融入苏锡常都市圈。同时丁蜀通用机场于2022年正式运营,带动宜兴规模化、特色化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发展,届时我市形成机场、港口、高铁等区域快速交通格局,内畅、外连、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

3、区域协同合作不断加深。积极参与“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率先谋划建设宜长产业合作示范区,编制形成《宜长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持续加强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工作互动、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长宜广”区域应急管理一体化合作发展已形成备忘录,“宜广长”警务高度合作,“满意消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行动深入推进。加快推动法律服务向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延伸,长三角生态环保“产业链+法律服务”联盟暨专项公益基金在宜兴市揭牌成立,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环境保护商会协会20余家,环保企业150余家,律师事务所50余家。

4、人才招引“磁性”加强。制定出台《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针对高精尖缺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重点领域人才,实施五大专项工程和十一项支持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优秀人才和用人单位,给予实习补贴、落户补贴、生活补贴、学费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人才公寓等一系列奖励补贴。加快人才招引市场化步伐,在上海、深圳等人才集聚地新建招才引智工作站,积极布局引才“雷达”,打响“才荟兴宜、锡望您来”城市引才品牌。深挖乡贤资源,积极对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黄富强教授等专家,共建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德融科技实验室。连续两年举办宜兴国际科创英才节,连续三年举办宜兴太湖湾国际青年精英科创挑战赛,面向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征集优质项目,累计落地科技人才项目138个。

5、文旅推介活动积极开展。推动旅游宣传工作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局,充分借力长三角一体化资源优势,聚焦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重点城市,以“游陶都宜兴 享陶式生活”为主题举办宜兴文旅宣传推介活动,宜兴文旅品牌形象日益彰显。采取地铁列车整车宣传形式,进行上海地铁16号线车厢宜兴文旅宣传推广专列,让广大上海市民对宜兴丰富的旅游资源产生深厚兴趣。连续4年组织策划上海虹桥站、南京高铁南站宜兴“乡愁小栈”文旅形象展,在长三角唱响宜兴“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品牌。连续3年与上海测绘院合作在上海旅游交通图上宣传推广宜兴旅游。

6、民生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深化劳动保障监察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加强与跨地区劳动监察部门的联合执法,实现了“案件协查、信息互通、结果互认”的一体化合作新模式,共同维护区域内劳动关系和谐稳定。长三角异地就医服务质效有力提升,对于长期异地就医备案推行“承诺制”办理,实现长期异地就医多地备案和双向结算管理,方便“候鸟人群”就近就医。完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服务平台和经办流程,实现长三角地区医保关系转移接续一网通办,不断提升参保群众医保满意度。遴选骨干教师赴上海、南京等地跟岗培训,开展与长三角区域内名师工作室的合作共建。引导本地养老品牌、连锁机构在长三角区域内开展合作,参与推动长三角区域内养老服务各类评估标准的互认互通。生态环境加快联治,实施大气污染联动治理,加强固危废污染联防联治,协同推进环太湖地区生态修复与治理,共同推进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市民群众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获得感持续提升。

二、下阶段的工作打算

下阶段,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着力在重点领域、重大事项上不断开拓创新,扎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1、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强驻沪堡垒前哨。继续发挥上海商务代表处前哨站、桥头堡作用,进一步深化赋能“上海商务代表处”职责职能,不断建强队伍、完善机制、强化考核,持续深耕产业链乡贤招商工作,进一步拓展招商资源,拓宽信息渠道,服务全市各级各部门对接产业、举办活动,实现共建共享共赢。高效运作宜沪投促会。深度挖掘“长三角一体化”乡贤人脉圈和资源库,精耕细作“宜沪投资促进会”高精尖各类资源,以“乡情乡音”为纽带,以“乡贤活动”为载体,厚植乡贤回报家乡情感。加强宜沪两地经贸合作交流,进一步发挥以企引企、以商聚商、以贤会贤的积极作用。夯实筑牢招商基础。持续依托世界500强企业、各国驻华商协会、外国驻沪使领馆等资源,通过整合政策、资金、项目等各项资源,加强项目储备,着力构建政府、产业、资本三方互动平台。办好在沪招商活动。紧紧围绕“打造环太湖科创带创新之城”目标任务,继续牵头筹办好深耕上海市级重大经贸活动,以及宜沪经贸合作洽谈会,常态化、高质量在沪举办各类投资促进活动及产业链对接活动,大力推介宜兴营商环境,不断唱响宜兴旋律,增强区域影响力,力争在长三角区域出击频次、信息捕获、活动举办、深耕乡贤等工作实现更大突破。

2、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成势。聚焦材料、封装、装备、元器件等重点领域,进一步补链强链、构筑优势,努力打造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制造高地。聚焦光伏、风电、氢能等领域,持续延伸新能源产业链布局、做大产业规模,加快建设江苏零碳科技(宜兴)产业园、双碳氢能产业园,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力争产值2023年突破350亿元。瞄准医疗器械、特医食品、生物制药、康养医疗等方向,加力推进宜兴药谷、经开区生命健康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继续强化重大项目引领带动效应,加速省医疗器械检验所宜兴服务站建设,力促生命健康产业量质齐升。依托通用航空产业园,积极构建集研发创新、高端制造、应用服务为一体的航空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国家级航空产业示范园区。着力建强宜城软件园、经开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推进华为(宜兴)数字经济赋能中心建设,积极开展下一代通信设备等前沿技术攻关,深化5G产品研发,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加速发展,确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2023年达1800亿元。

3、构建“水陆空天”交通网络。围绕“区域性交通枢纽区”定位目标,配合盐泰锡常宜铁路、锡宜城际轨道S2线工程推进,开工建设锡宜高速扩建、宜长高速云湖互通等工程,提速推进宜马快速通道、范蠡大道北延、周杨公路建设,开展环城快速通道前期规划研究,完成宜官路二期、汤省线扩建等项目,进一步增强枢纽功能、畅通内外循环,着力构建“内畅外达”的长三角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更好融入长三角一小时通勤圈。

4、加速推进“乐游宜兴”。瞄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借力长三角一体化资源优势,坚决赴沪组织开展“游陶都宜兴 享陶式生活--”上海“宜兴文化旅游周”暨文旅招商活动,强势展开“深耕上海”宜兴文旅宣传攻势。加强与在沪文旅行业研究机构、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交流合作,重点在宜兴文旅规划编制、品牌宣传推广、上海客源输入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持续组织策划上海虹桥站宜兴“乡愁小栈”项目,以国际化的视野,精准定位、突出特色、注重品质,充分彰显宜兴“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品牌。继续开展宜兴文旅上海地铁广告宣传,加强与上海测绘院合作,在新一期上海旅游交通图上开展宜兴文旅宣传推广,让广大上海市民充分感受宜兴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迷人的城市魅力。

5、高效率提升公共服务共享度。围绕生态保护协作,全面提升共保共治紧密度,更加突出生态环境联治,建立完善区域环境保护协同体系,合作开展跨界水域断面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制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和年度行动计划,平稳有序落实“双碳”目标,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围绕更高品质幸福生活,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共享度,全力推进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试点,积极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共建共享,不断丰富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事项清单,探索建立更多“一单制”结算、“一卡式”通行、“一站化”服务应用,更加突出安全风险联防,建立跨区救援协调机制。继续深化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优质资源共享。

6、持续加强宣传造浓氛围。用更高的站位、更深的思考、更全的表达,深挖提炼宜兴融入长三角的故事,讲好宜兴发展故事,塑好城市外宣形象。加强与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日报等上级媒体沟通合作,承办“长三角主流媒体看宜兴”主题外宣活动,借力宣传宜兴现代产业、生态优势、文旅特色等,把宜兴强劲的产业发展态势、一流的生态人文资源、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对外展示,实现更高层次的联动传播。探索用创新形式开展宣传,推出H5页面、系列短片、抖音等网络传播新形式,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方式,共宣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共话长三角美好未来,让“融入长三角”激荡起宜兴发展的澎湃力量。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王业达,电话:87978090。

 

 

宜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5月30日

答复时间 2023年07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