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政协提案结果公开

建议对症下药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3-08-18 09:45:49    浏览次数:
索引号 014046317/2023-03345 生成日期 2023-08-18 公开日期 2023-08-18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卫生、体育 主题(二) 卫生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医疗,医药,提案 分类词 卫生,文秘工作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为加快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2022年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创建评审申报工作的通知》(苏中医医政函〔2022〕32号)等文件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医药文化为引领、以传承创新为动力,科学谋划中医药工作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不断深化中医药改革,优化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质量。
案别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周静霞
标题 建议对症下药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建议内容
一、提案理由:
2020年12月底,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共26条举措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其中从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优化中医药人才成长途径和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是国家战略,其中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关键作用,目前基层中医药人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师承带教质量堪忧。近十年来,基层中医人才断层现象突出,因中医专家资源稀缺,在基层以多点执业为主,中医传统理念偏于保守,很多有专长的老中医不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体会轻易传授给新招录的中医院校毕业生,且基层又缺少一定的激励政策及经费,老中医常常忙着多点执业赶场,并无太多精力、时间带教学生,传授临床经验,导致师承、带教质量堪忧,基层年轻中医医生成长极其缓慢。
2、职业发展前景不明。一名中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一旦在基层医疗单位工作,由于常年接触的病种少、病人少,临床经验就难以得到提升;基层医疗单位工作繁杂、人手少,除基本医疗外,还担负着大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因此,相对患者较少的中医科,年轻中医师常常会被安排从事非本专业工作,加之相比上级医院待遇差,长此以往,不论是单位,还是中医师本人,对中医未来职业很难有一个长远规划,一些有想法的优秀中医师会想法跳槽或考研离开,而留下来的中医师,往往失去了学习向上的动力。
3、中医医联体进展缓慢。近几年来,中医医联体工作进展缓慢,人、财、物的不统一,导致上级医疗单位的中医师真正到基层支持工作的较少,对基层中医适宜技术、项目推广等扶持政策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二、具体建议:
1、要加大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投入。建议各级政府每年应设立专项经费预算,形成长期投入机制,以确保基层医疗可持续发展,确保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收入在合理范围,逐年缩小与市级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收入差距。
2、要完善中医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议支持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和业绩突出的中医药优秀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或项目工资制,加大薪酬激励力度;鼓励名老中医收徒授业,健全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方面挂钩的中医师承制度;开展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研究建立中医药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激发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
3、要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育。建议各级政府立足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坚持“内育外引”,从眼下抓起,从青年抓起,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柔性吸引周边知名专家来院坐诊和会诊。同时加大医院和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中医人才的培养力度,安排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继续教育、进修学习,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对西医人员开展“西学中”培训,培育中医业务技能护理人才。尊重和发挥基层中医药老专家的特长,挑选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拜师跟学”,让“师承教育”和“专业培训”成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坚强两翼。
4、要切实加强区域内医联体建设。医联体建设的要义,不仅在于病人的双向转诊,也在于人才的双向交流。要通过实质性地推进医联体建设,破除区域内医院与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人员编制壁垒,让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工作岗位不仅仅局限于社区,与区域内医院医生的工作岗位形成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试点推进基层公立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医联体建设,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基层中医药人才的上进心。
 
承办单位 卫生健康委员会
答复内容

周静霞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建议对症用药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委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一、目前中医药工作概况

为加快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2022年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创建评审申报工作的通知》(苏中医医政函〔2022〕32号)等文件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医药文化为引领、以传承创新为动力,科学谋划中医药工作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不断深化中医药改革,优化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质量。2022年3月份我委启动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创建工作,成立了高规格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基层中医药工作水平。市政府制定一系列鼓励支持运用中医药的相关政策,设立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经费,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对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投入倾斜政策。促进中医药服务网络提质扩容,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中医医疗机构85家,其中三级中医医疗机构1家:宜兴市中医医院,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中医门诊部6家、中医诊所77家(其中包含56家中医备案诊所)。全市共有中医床位1098张,中医药执业人员582人,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70人,每万名居民中医全科医师占比为0.65。宜兴市中医医院发挥三级中医龙头医院带头作用,全市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非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科进行标准化建设,提升中医临床科室服务内涵。形成了一个以三级中医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非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馆为支撑,服务站和卫生室的中医阁、民营中医门诊部、诊所为补充的三级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全市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均设置中医馆,接入中医信息化平台,设立中医内科、外科、针灸推拿等科室,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并全面推进“中医阁”建设,目前全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阁占比13.3%,进一步扩大了中医药服务阵地。通过优质资源下沉,促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深入推进“中医药进万家工程”的4个基层特色中医专科和7个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站建设。

二、前阶段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我市“三名战略”加大我市中医领军人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等培养力度,推动“宜兴市第二届名中医”评选,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训。2019-2022年我市通过对外公开招聘共引进中医药专业人才56名。

2.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每年我委组织开展《宜兴市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开展6类15项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确保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能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依托中医医共体,推广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的中医诊疗方案,制定医共体内部专科人才培训计划,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协作等方式,全面提升基层单位中医师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能力。

3.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我委还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在中医院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西学中培训基地,组织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非中医类别医师参加西学中培训,截至目前通过省级西学中培训合格的人员有250名,切实加强我市中医人才队伍建设。

4.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通过下发《宜兴市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实施方案》、宜兴市中医医院《“青苗工程”名中医师承带教工作方案》等,培养青年中医师继承名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等临证精华,提高专科中医临床诊疗或技术水平,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5.建设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深化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周福贻教授传承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余中方传承工作室、省名中医邓君朴--无锡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进一步传承推广名中医学术经验。

6.建设高水平中医药重点专科。积极培育,重点扶持,推进中医重点专科横向覆盖与纵向提升,进一步扩大专科区域辐射能力。目前我市医疗机构共有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2个(儿科、骨伤科),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个(肾病科、肿瘤内科)、无锡市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8个、无锡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建设单位3个。

7.加强多学科创新人才建设。一是加强与高校的资源融合,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签约合作,来帮助临床中医药科研能力的提升。二是制订《科研学术成果奖励办法》,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对立项的科研课题提供经费支持。三是聘请专家对中医药科研课题标书进行评审、指导,提高科研课题申报质量和立项比例。

三、下阶段工作措施

1.建设中医药人才发展高地。围绕长三角战略区域,整合区域内中医药教育、医疗、科研、产业等资源,强化资源共享,构建合作平台,开展深入合作,打造中医药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建立人才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

2.加强中医医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医医师配置水平,强化中医医师岗位设置,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强化中医医院以中医为主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强化中医医师公共卫生知识培训和疫情防控演练,提升中医医师队伍重大疫情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开展多层次多类型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快中医医师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加大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力度,持续推进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加强中医医师培养,通过进修、访学、师承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中医医师的人才队伍。

3.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建设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培养中医护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严格落实护士配备标准,保障临床一线护理岗位护士数量,提高公立中医医院中医护士配置比例,实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开展中医护理知识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能力水平。

4.提升中医药人才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一批医德医风好、中医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疗效优的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加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开展规范化培训,支持一批中医医师开展中医(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加强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培训行动计划,继续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培训一批“能中会西”的基层医生。鼓励乡村医生提升学历层次,逐步向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转变。继续建设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培养一批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和骨干人才。

5.提升中医药创新能力建设。开展高水平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类、中西医结合类等高水平学科,建设一批中医药交叉创新类学科,构建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体系,打造一批高水平学科团队。

6.持续建设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实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丰富建设任务,培养更多传承团队和传承人才。加大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力度,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展相应层级的传承工作室建设。支持传承工作室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研究和人才培养。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周燕、杨朝辉,电话:87994703。

 

 

(此页无正文)

 

 

 

宜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5月25日

答复时间 2023年06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