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持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的建议
索引号 | 014046317/2023-03432 | 生成日期 | 2023-08-18 | 公开日期 | 2023-08-18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主题(二)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生态文明,提案,建议 | 分类词 | 环保,文秘工作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市是苏南地区农村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的一个板块,近年来,我市重点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及乱搭乱建、河道沟塘治理等整治工作,切实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营造了景美、村洁、宜居的环境 |
案别 | 市人大建议 |
主提人 | 殷益明 |
标题 | 关于持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的建议 |
建议内容 |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市是苏南地区农村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的一个板块,近年来,我市重点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美化及乱搭乱建、河道沟塘治理等整治工作,切实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营造了景美、村洁、宜居的环境,但是在整治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村民积极性低下,存在“政府干、村民看”的现象;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有待不断完善和改进等;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较为低下。农村污水排放分散、量小,污染面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基本没有污水排水系统以及收集管网,污水综合处理难度大且成本较高,一系列问题掣肘着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为此建议: (1)健全农村污水收集以及排水管网系统,根据农村人口数量、区域特点、聚集程度等因素做好勘察准备工作,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采用治理与利用相结合、工程与生态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种模式,形成多样化、系列化、长效化,能够适应不同区域和环境要求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 (2)坚持“低投入、重运行、易管理、高效率”的原则,从工艺选择开始就做好各个环节统筹规划,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渐步入“建得起、能运行、易维护”的良性发展轨道。 (3)根据不同的治理模式,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案,统一污水处理的管理运营。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下委托有技术能力的第三方环保企业,负责污水治理设施的运行和维护,也可作为第三方监管单位,为农村污水治理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探索 PPP 运行模式。 (4)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环保职能职责,强化基层环境保护工作,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强化农村村民环境保护的主体意识,提高村民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度。 |
承办单位 | 公用事业局 |
答复内容 |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山清水秀、生态宜居” 作为最大资源,以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一、农村生态文明环境建设情况 (一)关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立足科学谋划,开展全域调研。为有效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2015年7月,针对全市各镇、园区、街道2887个自然村,全面开展了实地踏勘、现场摸查和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据调研,我市农村具有户均用水量低,村庄形态、地理条件变化大的特点,治理难度、个性化要求都较高,为在考虑环境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主要采用了三种处理模式,对重点区域如太湖一级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国省考断面周边村庄,采用纳管为主的形式,建设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和泵站,输送至城镇污水厂进行集中处理;对非一级保护区农户相对集中的农村,采用相对集中处理模式,污水经处理后就近排入附近水体;农户比较分散,远离污水管网,适当建设分散式净化槽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处理后就近排入附近水体。 2、开展政企合作,全面有序推进。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建设及运营方式上,我市积极探索政企合作。2017年10月,我市完成了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招标工作,由北控水务和凌志环保中标,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及管理,总投资20.67亿。截止2022年底,我市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598个,太湖一级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主要入湖河道周边、国省考断面周边农村污水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自然村污水治理覆盖率达90%,农村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3、实施交叉验收,确保质量过硬。建设过程中,依托审计、监理等力量,定人定区,全面抓好管材、设备质量管控,注重加强开挖、管井安装、回填等关键工序监管。着重做好管道的密闭性、CCTV的验收,农户四支水接出率的第三方考核验收以及构筑物的验收等,要求项目公司与属地政府进行交叉验收,项目公司实施的村内主管网工程,在投入商运前,要求镇、村、农户签字确认,属地政府实施的出户工程,要求项目公司和第三方验收机构盖章认可。通过交叉验收,确保各方验收工作不走过场。 4、健全运维体系,加强长效管理。一是组建专业队伍。按照农村污水特许经营协议,农村污水治理完成后,由PPP项目公司负责运维。项目公司组建了专业队伍,健全了管理制度,保障宜兴农村生活污水设施长效运行。二是建立农村污水信息化管理平台。由项目公司建立农村污水物联网感知系统,实现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站点及纳管泵站的实时监控,保障高效智慧运维。三是加强项目运行监管。我局牵头建立了较完整的考核监管体系,考核PPP项目公司是否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收集管网是否正常运行,设施设备是否稳定运行,特别是考核收集的农村污水浓度、排放的出水水质等指标,由各属地政府做好辖区内农村污水的运行监管考核,我局做好统筹工作,并依据考核结果支付服务费。 (二)关于农村村容村貌和文明乡风提升情况 一是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不断健全农村厕所长效管护机制;持续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农村户厕由化粪池收纳过渡至集中水冲式奠定基础;纵深实施农村水环境治理,着力构建“美丽河湖”全域生态体系。 二是有力促进村容村貌提优焕颜。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及“百日攻坚”等行动,推动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纵深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农村无障碍设施建设,有序开展农村“三电”线路整治,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建设等行动。 三是高效助推文明乡风扎根农村。实施党建“领航工程”、“赋能工程”、“保障工程”,市镇村三级乡村振兴“书记项目”实现全覆盖;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实施“精网微格“工程,全市乡村网格化服务中心、村级“清单制”实现全覆盖;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高标准建成覆盖全域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 (三)关于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置情况 长期以来,宜兴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环境建设工作,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改善,配合市相关部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1年以来,宜兴生态环境局依托“宜兴市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和宜兴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大力推动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处置利用、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等工作。下属宜兴生态环境监测站针对农村环境对农村生活污水水质、养殖尾水、农田退水和农村黑臭水体等定期开展各项监测任务,准确把握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二、下阶段工作举措 下阶段,我局将进一步做好农村污水的新建扩面和运维管理工作。一方面,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扩面工作。依据村庄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实际需求,年内计划实施70个自然村新改建工程,实现行政村治理全覆盖,自然村治理率达91%。后续,将结合乡镇实际需求以及上级考核要求,适时实施剩余自然村污水治理工程。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污水常态化运行考核。目前,全市已有近2600个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将加强对已建设施常态化运行效果进行监管考核,依托目前已建立的市、镇、村、村民四级联动的“网格化”巡查管理制度,统筹属地政府做好农村污水的运行监督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支付运行服务费。同时充分利用农污智能化监管平台,提升农村污水治理科学化、智慧化运维监管水平。 宜兴农业农村局将坚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以“美丽+行动”为蓝本、以“示范建设”为抓手、以“积分制”管理为重点,加快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普惠、人居环境舒适、乡村文化繁荣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典型,努力让我市广大乡村彰显自然之美,呈现人文之美,展现生活之美,让“农村美”成为新时代鱼米之乡的鲜明标识。 宜兴生态环境局将进一步依托“宜兴市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和宜兴市“无废城市”建设的协调联络机制,充分发挥平台优势,积极配合并参与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行动,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痛点和难点,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始终。 |
答复时间 | 2023年06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