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人大建议结果公开

关于重视本土化创新人才发展的建议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3-08-18 09:35:08    浏览次数:113149054
索引号 014046317/2023-03441 生成日期 2023-08-18 公开日期 2023-08-18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劳动、人事、监察 主题(二) 人才工作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人才,提案,建议 分类词 经济管理,文秘工作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的支持,而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型人才。目前各地区普遍存在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专业人才紧缺的困境。
案别 市人大建议
主提人 邵焜琨、郭丽萍
标题 关于重视本土化创新人才发展的建议
建议内容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的支持,而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型人才。目前各地区普遍存在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专业人才紧缺的困境。地方政府针对高层次人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引才,但引进的人才存在水土不服,与当地生活状况或发展方向出现较大偏差,造成引进人才迁移流失或达不到引进效果的后果。而宜兴地方发展与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不同步,造成宜兴本地出去读书的学生因发展环境、经济资源等因素,不愿意回宜工作。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单一、评价标准不灵活,过于看重学历、资历,忽视人才本身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人才结构,激发创新人才活力
重视职业教育,并以就业为前提开展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发展产教融合的模式,注重实用。目前的学校均在学生毕业前一年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建议学校在第二年实践课程时就对接企业,以项目或课题形式或者院校对接形式,进入企业去了解学习所学专业的发展空间。加大鼓励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可对提供师资培训、接受实习生的部分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或政府补贴,激励企业参与人才技能人才培养。目前宜兴的地方政策只对在企业支付学生实习工资的前提下,大学毕业生实习期满后给予企业少量资金补贴,企业在承接培养实习生任务时,就已经投入师资、资源对学生培养。建议考虑企业为建设实习基地的投入,以税收减免的形式进行相应补贴,提高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2、创新人才本土化培养,实现创新人才与地方同步协调发展
注重创新人才的本土化,根据宜兴地区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需求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宜兴的人才政策,仅制定对于引进外省来宜就业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政策补贴及优厚条件。对于长期在宜兴工作,立足自身进行创新创业发展的本土人才并无任何措施。建议制定相应政策,给予通过宜兴企业培养获得中高级职称或者重大创新的无学历无资历人才给予政策补贴,鼓励本土人才发展自身为地方作出贡献。对于返市就业的人才给予政策优惠。
3、优化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科学评价人才
对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创新人才的标准也应有不同的评价指标,各地方应该结合本地实际特色,制定适合本地创新型人才评价的标准。目前宜兴对于人才的评价的体系,是国内通用的对于人才的评价体系:职称体系、技能鉴定体系、执业资格体系,以学历、资历、论文课题,或评或考的方式进行管理式评价,建议应从结合实践和贡献,建立一种重创新能力,重人才特色,轻学历职称,轻制度条框的,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与宜兴地区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4、加强区域产业交流,促进创新人才整合
目前国内形式是东部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人才流入,北上广深高端人才集聚,西部有大量人口。各个领域都有产业联盟、技术联盟等,各行有各行的行业协会,如果人才也是资源,那是否可以形成人才联盟,区域与区域之间流动、合作,这样更有利于人才的交流,激发更多的创新动力。
承办单位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答复内容

邵焜琨、郭丽萍代表:

你们在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重视本土化创新人才发展”的建议,市政府已交由我局会同市委组织部、教育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人才优先、民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围绕政策研发、平台建设、对接交流、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创新机制、营造环境。相关职能部门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在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工素质、培养技能人才、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构筑一流人才发展生态,加快形成优秀人才集聚和城市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一、优化政策体系,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一)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 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针对高精尖缺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重点领域人才,实施五大专项工程和十一项支持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集聚更多创新人才来宜发展。市人社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宜兴市人才引育奖励补贴实施办法(试行)》《关于职技院校学生和引进高技能人才补贴申领办法》《关于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文件,努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突出人才贡献,创新人才评价方式,以人才积分评价的形式认定实用型人才,和其他高层次人才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市教育局建立市级产教融合协调会议制度,相继制定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试行)》《宜兴市产教融合型企业评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宜兴市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企业考核补助和管理办法(试行)》《宜兴市教育人才引育实施细则》《宜兴市教育人才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从政策支撑、队伍建设、培养激励等方面持续推进本市名特优教师培育,为产教融合深入推进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

(二)提升人才激励服务

2022年,共发放人才奖补资金1736.6万元,为符合条件的213名高层次人才发放“陶都英才卡”,成立法律服务、医疗保障、金融服务三大人才服务团,提供更加优质的贴心服务。市教育局结合实践和贡献,建立重创新能力、重人才特色的多元化的创新人才评价措施。根据《关于印发〈宜兴市教育人才引育实施细则〉的通知》(宜教发〔2021〕46号)文件精神,下发《关于做好2022年宜兴市教育人才考核工作的通知》,通过教师自评、学校考核,市局组织专家审核的程序,对缪朝东等24位教育人才进行了绩效考核,21人考核结果为“优秀”,3人考核结果“合格”,合计补贴69.4万元。同时对新获评江苏省名师工作室给予奖励,2022年,张海强获评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室获评“江苏省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吴文娟名师工作室获评“第三批江苏省中小学网络名师工作室”,按政策规定,各奖励10万元工作室运行经费,合计20万元。

(三)突出载体平台作用

发布《宜兴市招才引智工作站管理办法》,通过激励第三方招才引智平台,规范市场化引才的管理考核,使招引人才工作更加精准、更具实效。出台《宜兴市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办法(试行)》《宜兴市最佳聚才单位评选办法(试行)》和《宜兴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海外人才来宜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更好的发挥我市用人单位引才育才用才主体作用,引导人力资源产业向我市集聚发展,切实推动我市人力资源服务发展。

连续三年举办宜兴太湖湾国际青年精英科创挑战赛,聚焦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宜兴重点产业,面向上海、深圳、杭州、南京、武汉等科创资源丰富的城市,累计征集海内外人才项目近4000个,签约落地138个。

聚焦市委市政府“产业强市”目标,围绕全市产业发展布局,举办数控车工、汽车维修、互联网营销、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电线电缆制造、陶瓷、茶艺等技能竞赛,并不断扩充竞赛项目,逐步实现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等的全覆盖,每年“以赛代训”培育技能人才约2500人,努力以职业技能竞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活动,现已引进合作企业10家,涵盖学校33个专业,共开设36项特色项目,每年实践学生数达1200余人。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加速培育。建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对获评为省、国家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进行政策、资金奖励,激励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发挥企业产教融合重要主体作用。推进现代产业学院优质发展。宜兴高职校和江苏中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中超利永紫砂文化产业学院”,和江苏卓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宜兴首个电商类专业化人才培养基地“卓易电商文化产业学院”;陶都中专联合陶瓷行业协会、部分陶瓷企业、部分大师工作室成立顾景舟紫砂艺术学院,与宜兴市域内相关骨干企业联合成立陶创(产业)学院,顾景舟紫砂艺术学院年培养学生数270人左右,陶创(产业)学院培养学生数近300人。

打造校企合作项目品牌。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紧密对接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专业结构,加大对接新兴、战略性产业集群的新专业开设力度。重视专业品牌建设,打造校企深度合作专业群。近年来共建成8个省现代化专业群、2个省优质专业和一大批无锡市级品牌专业(群)。一批校企合作优质项目分别被评为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无锡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和无锡市职业教育名企名校合作项目。加大各类实训基地建设力度。现已建成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的产教融合实训平台2个、省现代化实训基地4个和宜兴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0个。

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校企联合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培育了一批宜兴工匠、各级技术能手。一批教师分别被遴选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教学名师、正高级讲师等荣誉称号。5个工作室被评为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不断完善职业学校教学大赛和班主任大赛制度,近年来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和班主任能力比赛中获4块金牌,创历史新高。

二、创新培育方式,突出人才本土化培养

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计有高技能人才21.89万人,其中高级工7.17万人,技师0.67万人,高级技师0.13万人。同时,拥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全国技术能手8人,江苏大工匠1人,江苏工匠7人,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17人,无锡市企业首席技师24人。此外,我市还拥有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18个无锡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广泛发动院校、企业、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评价工作,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社会化职业技能评价机构,进行数控车工、装配钳工、电线电缆等40余个工种的免费培训、认定;推动各职业工种主管单位在宜兴设立考核点,为相关行业企业职工提供技能提升、评价服务。符合条件的人才还可免费参与我市举办的无锡市二类职业技能竞赛,认定或参赛成绩合格者可获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前,全市已备案各类职业技能评价机构74家,其中职技院校3家、培训机构5家、备案企业66家,每年通过社会化评价、企业自主评价、新型学徒制培训等方式培育技能人才4000余人。

指导无锡工艺、宜兴高职、陶都中专等职技院校紧紧围绕本地产业、企业需求开设专业,并落实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双证”毕业制度,每年可培育学生技能人才2000余人;同时,鼓励学生报考本专业多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契合产业、企业需求的“一专多能”复合型技能人才。

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研究。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实践,结合地方产业、企业以及学校特色,与亨鑫科技、中超电缆等22家企业开展“流动工作坊”“学院+工坊”“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项目”等各类人才培养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经验成果被中国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市职教师生参加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获国赛金牌5枚、省赛金牌58枚。

宜兴中学入选“四有”好教师省级重点培育团队;宜兴高职校校长刘炜杰成功入选江苏省“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官林小学王燕涛、东氿小学吴文娟、省宜中王震、宜兴一中潘华君、宜兴高职校周晓瑜等5人成功入选无锡市“锡教名家”培养对象;湖滨实验学校谈梅芬、宜兴高职校周晓瑜等2名同志经县、市两级推荐,获评江苏省“教学名师”;张海强、吴文娟名师工作室获评省名师工作室。此外,我市13个名师工作室入选第三批无锡市名师工作室,新成立第三批宜兴市名师工作室36个;评选推荐第九批“无锡市中小学教学新秀”145名,评出第九批“宜兴市教学新秀”287名;评出“无锡市德育新秀”36人,“宜兴市德育新秀”60人。

三、丰富对外合作样式,提升招才引智效能

组织“百企千才高校行”“陶都名企高校行”“百校进宜兴”等品牌活动,走进一线城市和一流高校,开展人才对接活动,年均超过10个科创载体落户、200多个校地校企和人才项目签约,高校“朋友圈”扩大至42所,在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30所知名院校设立高校人才工作站,近年来年均引进青年人才超7000人。进一步强化与各大招才引智平台的联系,在招才引智、招院引所、招资本引基金、创业培训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持续推动人才工作市场化转型,积极引入优秀人才项目。

下阶段,将聚焦我市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牢牢把握市委重大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围绕“陶都英才”新政,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人才政策,不断扩大人才覆盖范围;围绕宜兴本土产业,持续打造高水平赛事平台,引进更多创新人才;适时调整人才分类认定标准,精准化为各类人才提供相应服务,增强人才城市黏性。

一是大力引育一批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领军人才团队以及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青年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链培育需要,加快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人才培育体系。加强与国家挂牌卓越工程师学院合作,支持用人单位自主培养或与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联合培训,培育一批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和校企联合实训中心,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整合资源,错位发展,打造高水平现代职业教育。本着坚持需求导向,深度对接宜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办学结构,服务地方经济及产业发展的原则,对两所职业院校进行资源合理调配整合,分步实施,确保到十四五期末,建成两所错位发展、各有特色的高水平职业学校。

二是加强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名校名企、龙头机构合作,持续推动人才向宜兴集聚。持续开展“高校直通车”、百校进宜兴、招才引智海外行等一系列“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深度对接上海、杭州、南京等地人才机构和平台,促进人才对外交流互动。围绕我市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广泛深入开展制造业职业工种技能竞赛,并积极拓展新领域、新工种、新竞赛,努力满足广大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升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对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构建校企行联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提升技能教学水平,对接职业岗位群、专业技术领域,有序更新、增加实训设备,不断加大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坚持将赛事举办与挖掘人才、培养人才紧密结合、融会贯通,持续完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培养和选拔机制,聚力发展一批、培养一批、造就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精英。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职业学校教师招聘制度,制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推动教师深度参与企业锻炼和技术服务,健全兼职教师考核机制,建设形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三是加大技能大师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徒效应作用。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技能大师层次人才培养。相关部门和行业建立相应资源信息库,关注高技能人才成长,发掘苗子,规划培养方案路径,通过“项目制”培训方式对技师、高级技师开展岗位研修能力提升培训,通过为他们不断改进实训硬件等多种途径方法,促进其快速提高成长,同时进一步做好高技能人才评选和各级技能大师及大师工作室的申报评定工作,不断增加其数量规模,并拓展其在不同行业的分布覆盖面。

四是聚焦我市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培育、引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机构,并指导各院校、机构精准把握各行业重点培训领域,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大力开发既贴合行业发展态势,又适合我市企业、职工实际需求的培训项目;大力推广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新型学徒制等,帮助企业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专家、质量督导员三支队伍建设,强化校企协作,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育质量。市教育局将结合系统实际情况,综合实践和贡献,制定更适合本地各类创新型教育人才的评价标准,建立一种重创新能力、重人才特色,轻学历职称、轻制度条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与宜兴地区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任昊,电话:0510-87986259。

宜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5月24日

答复时间 2023年0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