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工伤预防工作稳步实施,降低工伤事故伤害,现制订2023年宜兴市工伤预防工作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健全工伤预防工作机制,规范项目管理,切实提升企业和职工的工伤预防意识与能力,持续降低工伤事故伤害和职业病发生率,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和职业健康,推进全市工伤保险事业更高质量发展,为助力产业强市和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二、重点领域
根据无锡全市工伤预防工作的安排和宜兴市实际情况,确定2023年的工伤预防重点领域,包括各类制造业企业、服务性行业和建筑行业工伤事故预防;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预防;职业病危害预防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宣传。工伤预防的主要形式包括培训和宣传。
三、项目安排和组织实施
2023年工伤预防工作要强化纵深推进,注重研究不同行业和企业特点,围绕员工规模、人员结构、生产流程、生产任务及职业病潜在风险等要素,综合评估、精准预防。针对新业态等新情况、新特点,探索开展平台企业职业伤害预防工作。2023年计划按照大企业、行业协会、工伤多发易发企业、中小微企业、平台企业、危险化学品企业和从业人员等不同类别,通过现场教学、实操实技、网络直播、线上课程等不同形式组织工伤预防教育培训。同时,通过不同载体、不同渠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工伤预防宣传活动。通过全年努力,实现工伤预防覆盖群体更广泛、预防形式更多元、工作机制更完善、预防成果更见效的工作目标。
(一)围绕重点对象开展工伤预防培训。针对企业、职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是工伤预防工作的重点。2023年,按照类型开展大企业培训、行业协会培训、工伤多发易发企业培训、中小微企业培训、新业态平台企业培训等。同时,继续配合无锡做好危化企业工伤预防能力三年提升培训工程。对于相同的预防方向,宜兴的工伤预防培训对象不得与无锡全市培训人员重合。
培训方式上,继续坚持大企业培训、工伤易发多发企业互动式持续改善培训等主要培训形式,在完善课程设置、完善人员组织、完善培训管理、完善绩效考核上加大工作力度。研究中小微企业、平台企业特点,提升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时间安排的灵活性。通过对工伤事故易发领域、多发行业、高发企业、高危岗位等实施重点预防培训,督促企业加强工伤预防,促进企业降低工伤事故发生率。
(二)全面组织实施工伤预防宣传。组织形式上,继续注重发挥公共交通、楼宇电梯等公共设施传播载体作用。继续综合运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宣传工具,灵活采用基层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宣传,进一步提升政策规定、法律法规、防护知识、安全技能等的普及率,提高全社会工伤预防意识,降低工伤事故伤害和职业病发生率。
四、项目预算安排和实施
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要求,2023年工伤预防费将以上年度工伤保险基金征缴收入的0.8%-3%进行列支使用。具体项目实施,要严格遵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委《关于印发工伤预防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人社部规〔2017〕13号)文件规定,严格执行财务纪律和政府采购规范要求,确保做到严密组织、严格落实。不得变相拆解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公开招标采购。
工伤预防项目的组织实施,由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作为项目采购人,通过招标确定第三方机构实施。其他项目由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通过签订服务协议组织实施。
2023年工伤预防项目考核根据《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工伤预防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通知的通知》(苏人社发〔2018〕165号)关于考核机制和绩效评估的要求执行。
五、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伤预防联席会议制度,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加强信息互通和协调联动,共同推进工伤预防工作落地见效和高质量发展。2023年,继续加强人社部门与应急、卫健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工作会商机制。
二要加强经费管理。规范工伤预防费使用全流程管理,切实维护工伤保险基金安全。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招标、谁验收,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做好项目遴选、基金管控、跟踪问效等,严格防止各类骗取、侵占工伤预防费的行为,确保工伤预防工作合法、合规、有序开展。
三要加强工作实效。不断创新和持续完善工伤预防运行机制,形成“企业主体、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第三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强对工伤预防项目全过程监管,做到全程跟踪、全程检查、全程问效。要突出工伤预防重点,丰富工伤预防形式,用好工伤预防费用,提高工作组织程度,增强工伤预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