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底,我市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宁锡常接合片区)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乡村振兴就是宜兴振兴”,集全市之力,以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科技成果入乡转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重点,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积极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的宏伟画卷在陶都大地渐次铺开。
从夏种时无人拖拉机旋耕翻地、无人驾驶插秧机精准插秧,到日常田间管理时无人飞机自动喷洒农肥,再到秋收无人收割机整齐收割……位于丁蜀镇的莲花荡无人农场,在物联网、北斗传感等科技的加持下,传统农机有了“智慧大脑”,科技感、数字化的场景正迅速从城市延伸到农村。
近年来,我市紧扣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方案的试验目标和任务,牢固确立“科技赋能、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强政策引领、集聚创新要素、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等方式,打通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强政策 培育科技入乡“金种子”
日前,市科技局印发《2023年度宜兴市“陶都之光”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指南》,正式启动了2023年度宜兴市“陶都之光”科技攻关项目申报工作,现代农业类项目就是此次申报涉及的四大类别之一。该项目的申报包括对突出种源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推进省级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建设、加强新品种引育与技术创新示范、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下沉等方面进行资金扶持。继2021年江南米道等13家企业和单位入选该计划之后,今年,我市又将迎来一批致力强化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的企业和单位。
好政策能成为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我市编制出台《“科创宜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一批规划性文件,精心部署五大战略任务,突出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着力加强科技成果入乡转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从培育创新驱动新主体、建设科创发展平台等7个方面提出了22条政策,对市级现代农业类、社会发展类立项项目的补助标准从最高20万元提至最高50万元,更大限度为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夯实制度保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农业战略科学家引进计划”“农村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农业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
从规划引领到要素保障,再到人才激励……如今,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的政策体系正初显效应。截至目前,我市涉农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达到5家,新增涉农领域科技型企业15家;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其中涉农领域的省级、无锡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3家。
集要素 走好科技入乡关键路
眼下,走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宜兴大浦基地,只见一个个方方正正的育虾池里,青虾种苗正在水中嬉戏。产出的虾在另一边室内水池里培育后,就进入露天水池中的细铁丝网箱里,在研究人员进一步观察、培育下,再进行选育。“经过六代选育,我们才能培育出生长性能更优的青虾,而现在基地培育的‘太湖3号’即将进行大面积扩繁、养殖。”基地负责人蒋速飞说。
从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需要推动人才、资源、管理等现代化生产要素向农村聚集。7月11日,市城建文旅集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高塍镇梅家渎村联手打造青虾产业园,将滆湖附近地理位置最好、完成生态化改造的2000亩水面用于青虾育种,其中500亩为育种基地、1500亩为扩繁基地,并在附近2万亩以上的虾蟹混养塘里养殖青虾,打造集育苗、养殖、饲料开发和交易为一体的青虾产业园“升级版”。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技推广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研人员、农户等主体建立互利共赢机制,打造产学研平台,集各方人才之势,推进新技术嫁接农业生产流通各环节,打造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的集聚区。近年来,江苏省农科院营养健康水稻联合研发中心、江苏省农科院茶叶产业技术示范基地等一批基地项目和创新平台相继签约;总投资近60亿元的PIB中荷设施农业全产业链合作项目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多家企业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省农科院等涉农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2022年新签订产学研开发项目9项,产学研金额达210万元。
以项目招引优质人才来宜的同时,多年来,我市还加大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的育留力度,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保障。市远望蔬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杰从农业技术人员起步到自主创业,再到手把手教农户选种子、无土栽培等技术,2010年至今,已累计带动增收2000余人次;宜兴珍香生态茶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熊金芳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应用,解决茶农生产加工无技术、产品无标准难题,累计带动增收5000余人次;市华汇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周边农户进行草莓种植培训,并进行统一生产、管理、收购、品牌、销售,用现代农业技术带动果农增收致富。同时,我市还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统筹协调一批科技人才走村入户,推动科技人才不断向基层汇聚,带动农业科技不断创新进步。目前,全市共有省级科技特派员51人,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16人、自然人科技特派员35人。
优服务 营造科技入乡好生态
近日,新庄街道核心村的百合花开农场一派忙碌景象,近百亩的百合已经陆续开始丰收,成为村民的“致富果”。眼下,百合花开农场内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实验室已开工建设,这片区域将汇集全国各地的百合品种,成为百合种质资源圃,同时开展种质研究,为周边农户提供更为优质的种质资源和技术指导服务。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结合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推动“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推进农业科技载体建设,打造集各类农业科技与服务资源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着力推进发展现代农业,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和创新创业发展。2022年以来,我市借鉴“星创天地”“科技超市”等模式,积极开展“星创陶都”农村科技服务站试点工作,构建具有宜兴特色、运作高效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特派员工作平台。
据悉,宜兴市级“星创陶都”农村科技服务站第一批入库企业共13家,主要涵盖经济林果、设施蔬果、茶产业、主要农作物、花卉等产业。其中,市金裕穗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集科技服务推广、生产示范、产品销售于一体,为我市农民提供农机服务、稻米加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相关新技术指导、新产品推广。市九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智慧茶园、物联网加工车间等,加大对周边农户茶叶种植管理标准化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做优集名优茶加工、茶文化科普、茶叶新品种培育为一体的标准化茶产业综合体。市金穗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打造一流的繁、育、推、销一体化现代种业公司,示范推广水稻小麦新品种,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让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在乡村落地生根,也需要肥沃的土壤。为此,我市加大对涉农科技人员初创企业支持力度,建立“容缺登记”机制,由政府聘请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财务代账、电商物流、检验检测等一站式保姆式创业服务。同时优化完善对涉农科技企业的金融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成果入乡转化资金投入,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低息贷款,积极探索创新“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多种模式,为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