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索引领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 (宁锡常接合片区)建设的提案
索引号 | 014046317/2022-05406 | 生成日期 | 2022-11-11 | 公开日期 | 2022-11-11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主题(二) | 城乡建设(含住房)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建设,政府信息,公开 | 分类词 | 城乡建设,综合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2019年底,宜兴被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宁锡常接合片区),承担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等五项重点试验任务。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市级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试点工作。 |
案别 | 市政协提案 |
主提人 | 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农业农村委员会等多人 |
标题 | 关于探索引领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 (宁锡常接合片区)建设的提案 |
建议内容 |
2019年底,宜兴被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宁锡常接合片区),承担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等五项重点试验任务。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市级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试点工作。
2021年,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下发了《宜兴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狠抓推进落实。我市积极对接省、无锡市相关部门,梳理提出需省、无锡市支持的赋能清单,持续改革创新、重点突破,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加快建设,各项试验工作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差距逐步缩小。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率先取得突破,全市以集体出让方式供应土地5宗,总面积153.27亩,均为工业用途。二是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宜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入选国家创建名单,湖父茶旅风情小镇、西渚云湖茶禅小镇顺利通过无锡市级考核验收,培育了茶圣家园、茗岭嘉园等一批产业兴旺、环境宜居、生态宜游的特色田园乡村。三是科技成果入乡转化试点先行,重点开展“星创陶都”试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拓展丰富,正式启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四是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678元,同比增长12%,城乡收入比1.91:1,收入差距较2020年同期缩小0.03个百分点。
我市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一是政策创新较少。对于试验区建设工作的针对性研究不够,相应政策措施较少,未能充分激发试验区建设活力。二是特色亮点不多。目前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工作归纳总结的仍然不够,能够体现全市特色的亮点工作相对较少。三是部分工作推进存在一定难度。目前配套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二级市场相关政策尚未完善,社会公众、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该政策的认知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认知程度不统一。受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产能过剩投资下滑、智能化劳动替代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增收压力仍然较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一是要在顶层设计多探索,求突破。要紧扣“2022年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的目标,创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如何结合上级导向、宜兴实际和群众期待,在政策创新、规划建设、思路举措、体制机制、公共服务等方面求破解,特别是要破除不利于改革的传统观念、习惯做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有力领导、有机衔接、有效落实的改革体系,做到高位协调推进、积极稳妥推进、典型引路推进,为试验区建设注入更多的“宜兴元素”、烙下更多的“宜兴印记”。
二是要在重点和亮点上花功夫,抓特色。在把融合发展工作纳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总体思路和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坚持“一张图”描绘、“一盘棋”布局,进一步开拓“技术源”、打通“入乡路”,加大农村科技人才引育力度,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应用水平,进一步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搭建好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重点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推动城乡产业协同;以农业园区为平台,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以特色小镇为平台,推动城乡要素融合;以典型示范项目为平台,推动文旅产业与乡村发展融合;以出让、租赁、买卖为平台,开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平台,催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为试验区建设贴上更多的“宜兴标签”、创出更多的“宜兴模式”。
三是要在工作成效上体现民本化、人本化。在突出健全完善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为落脚点的基础上,把提升农民“四种收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要用好城乡融合发展改革机遇,因地制宜,推动以高质量就业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以多元化创业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以产权制度改革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以制度创新提升农民转移性收入,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公共服务、拓宽增收渠道,为农民致富增收打开新空间,力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也为试验区建设提炼更多的“宜兴经验”、发掘更多的“宜兴现象”。
|
承办单位 | 发改委 |
答复内容 |
关于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 第1号提案的复函 史伟平、朱九红委员: 你们在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探索引领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宁锡常接合片区)建设”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委会同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规划局、科技局、生态环境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2019年底,宜兴市被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宁锡常接合片区),承担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等五项重点试验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宜兴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宜兴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各项试点工作。试验区建设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召开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狠抓推进落实。我们积极对接省、无锡市相关部门,梳理提出需省、无锡市支持的赋能清单,持续改革创新、重点突破,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加快建设,各项试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差距逐步缩小。 一、试验区建设进展情况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率先取得突破,制订了《宜兴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暂行办法》和《宜兴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净收益管理办法(试行)》,形成了可操作、能实施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制度,并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的征收和使用行为进行规范。截至目前,全市以集体出让方式供应土地10宗,面积43.77公顷。 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方面。科技成果入乡转化试点先行,重点开展“星创陶都”试点,借鉴星创天地和科技超市模式,努力构建特色鲜明、运作高效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重要的科技特派员工作平台,目前项目正在申报受理中,已有13家企业递交申报材料。加强与高校院所对接合作,与省农科院合作共建亚夫科技服务站,与江南大学共建宜兴食品生物技术科创中心,与江苏大学合作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试点创建工作,多措并举探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方面。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一是积极探索园区管理体制改革。2021年环科园与新街街道、高塍镇,经开区与屺亭街道、芳桥街道,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与张渚镇、湖?镇实行一体化运行发展,全力做强园区发展平台、强力驱动产城融合发展。2022年,经开区与新庄街道、阳羡度假区与西渚镇太华镇实行一体化运行,园区改革进一步深化,园区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二是加快打造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已高分通过省级评审,近期有望获得国家命名。示范园通过股份合作、利益分配、输出标准,建立了多元主体合作的生产机制,形成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化联合体。同时,公私合股组建宜兴市金裕穗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动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最大利用。“杨巷大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杨巷镇被省农委评为“味稻小镇”。三是个性化培育特色小镇。坚持生态、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湖父茶旅风情小镇、西渚云湖茶禅小镇被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顺利通过无锡市级考核验收。持续推动我市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特色鲜明的板块,积极申报特色小镇,深度策划包装,精心组织培育,突出个性特点,稳步建设产业集聚、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群。四是打造品质化特色美丽乡村。以推进农村住房试点建设为契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改造了茶圣家园、茗岭嘉园等一批产业兴旺、环境宜居、生态宜游的特色田园乡村。“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拓展丰富,正式启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构建了宜兴市GEP核算技术评价体系,经核算,宜兴市2020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1855.18亿元,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1832.21亿元)相当,绿金指数(GEP/GDP)是江苏省平均水平的2.5倍。为我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做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创建工作,通过建设“中小企业低碳转型发展金融服务中心”,撬动和引导金融资源更好服务于中小企业低碳发展的资金需求,为区域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撑,为县域绿色金融改革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开展省级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方向,力争在碳汇交易机制方面实现突破。 农民增收体制机制方面。编制完成《宜兴市“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五园五区六带”宜兴市发展规划》《宜兴市“十四五”期间美丽乡村发展战略研究》等一系列规划,以杨巷、徐舍为核心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正式启动,初步构建起宜兴“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整体框架。江苏省宜兴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顺利挂牌,万石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完成建设,入选全国首批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2021年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百粮农业、博大竹业2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零突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达到7.5%。新增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农民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丁蜀镇西望村成为全市第6家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农业农村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全市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1010元提高到106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每人每月1525元提高到1600元,保障标准居全省前列。 二、下阶段工作打算 下阶段,我们将紧扣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要求,抢抓试点机遇、用足用好省级重大支持事项,坚持综合推进、重点突破,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着力做好“12345”的文章,协调推进试验区改革工作。“1”是实现一个路子,即共同富裕之路。“2”是围绕两个目标,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3”是盘活用好乡村“三资”,即盘活用好乡村资源、资产、资金。“4”是实施四大方案,即编制实施共同富裕方案、美丽宜兴建设方案、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方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工作方案。“5”是推进五区建设,即做好“带”的文章,建设太湖湾科创带,打造创新创业的标杆区;做好“区”的文章,分级分类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做好“镇”的文章,打造特色小镇引领区;做好“村”的文章,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做好“项目”的文章,打造城乡融合项目精品区。具体来看,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坚持系统谋划,加强统筹调度。统筹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太湖湾科创带、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生态保护引领区等建设工作,重点打通各项任务之间融通的环节,系统集成提升示范经验,努力提供更多改革创新的样板。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形成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指标细化的工作清单,为促进我市加快发展形成可持续的改革红利。 2、坚持政策研发,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好试验区改革契机,从融合发展需求、破解难题需要出发,加快政策研发,主动谋划,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向上级部门争取,敢于突破政策“天花板”。针对五项试验任务,加快研究制定《关于建立健全宜兴市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务实促进政策落地,有效推进试验区建设工作。 3、坚持问题导向,突破难点重点。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针对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科技人才入乡、探索碳汇交易机制等难点、堵点问题进行靶向攻坚,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与省、无锡市相关部门和改革先行地区对接,邀请上级领导和专家来宜把脉支招,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明晰思路、强化举措,推动改革工作早出成果。 4、坚持特色引领,打响改革品牌。拿出“争第一、创唯一”的精神,持续总结提炼试验区改革进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将典型案例汇编成册,并及时向无锡、省上报,形成示范引领。加强城乡协作共融和资源流动,鼓励基层创新,既要尊重规律,又要乘风破浪,全力推动改革落地生根。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借助高规格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开展专题解读、访谈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形成社会了解、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放大优势,加快形成宜兴试验区改革品牌效应。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葛盘良,电话:87978663。 宜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5月30日 |
答复时间 | 2022年06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