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宜兴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影响力的提案
索引号 | 014046317/2022-05446 | 生成日期 | 2022-11-11 | 公开日期 | 2022-11-11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 主题(二) | 文化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文史,政府信息,公开 | 分类词 | 文化,综合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自2011年宜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有效有序推进,通过深入研究挖掘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围绕陶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城区格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它物质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积极作为,有力推动了宜兴历史文化软实力的高质量发展。 |
案别 | 市政协提案 |
主提人 | 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孙春燕等2人 |
标题 | 关于提升宜兴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影响力的提案 |
建议内容 |
自2011年宜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有效有序推进,通过深入研究挖掘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围绕陶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城区格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它物质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积极作为,有力推动了宜兴历史文化软实力的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可移动文物近3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4件(套),二级文物124件(套),三级文物208件(套);拥有各级文保单位132处156个点,其中国保单位7处12个点,省保单位12处25个点,市保单位113处119个点,此外还有市级文物控制单位65处;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个、省级项目13个、无锡市级项目21个和宜兴市级项目50个。
然而,经调查走访发现,对于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目前还存在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缺少牵头部门,未能形成有效工作合力,管理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名城保护专项资金不足、条件不足,不能填补我市面广量大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修缮缺口;专业人员匮乏,尤其是精通考古、历史、鉴定的综合型人才稀缺;各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水平参差不齐,基层板块重视度不够,与经济发展融合度不相适应等等相关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步入良性轨道,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以文体广电旅游、规划、建设、农业、公安、城管、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镇、园区(街道)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研究文物保护工作重大问题和有关政策的落实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作联动、服务大局的工作格局。探索推动实施“文物长制”,构建市镇村三级文物长组织体系,明确文物保护责任名录,责任到人。
二是注重行政监督考核。在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列入基层板块综合考评,并根据所辖区域内文物保护数量权衡考核权重和分值,有效提升监管的约束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强化要素人才配套。创新资金筹集渠道,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鼓励机制。对于组织、参与文物保护、修缮、改造提升等工作的社会力量、民间资本,给予一定的奖补资金,激发市场主体投资的积极性。按照培养、引进、使用的原则,合理发展文化产业和文保专业人才,依托本地院校资源优势自我培养一批,依靠未来空间发展吸引利用一批,通过内育外引,做强做大文化专业人才队伍。
四是科学开展分类保护。分层分类地提出各级各类文物的保护利用意见,对未挂牌立碑的文物开展延伸性保护,由市文物保护职能部门对散落民间的不可移动文物逐步扩大保护范围,有条件的尽早挂牌立碑,由市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纳入规划后依法保护,抓重点、克难点、有节点的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让家底更有厚度。探索建立“考古前置”工作机制,在制定建设用地规划之后,先行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手续报批,完成田野考古发掘后,再进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从源头上保护文物安全。
五是打造文旅融合品牌。从骆驼墩遗址、国山碑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手,找准国山碑与善卷风景区的结合点,延伸开展以书法艺术、地理研究、考古等为内容的研学活动,发展多业态文旅项目;以骆驼墩遗址为中心,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归径老街、新街新桥、百合场、点将台、潘汉年故居、同乐堂等周边文保单位及红色革命纪念馆发展,对蜀山古南街、月城街、葛鲍聚居地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以历史人文融合为抓手,精准还原老建筑原有精神风貌,并引入与街区文化脉络密切联系的宜兴传统民间艺术业态,助力文化消费;对周铁老街、归径街、湖㳇老街、茭渎老街进行延伸性保护开发;做深做透陶文化产业发展文章,重点破解龙窑维护烧制成本高、技艺传承人少等发展瓶颈,全景式、全过程展现泥矿开采、做胚烧制、销售交易、存储运输的宜兴制陶生产技艺。
|
承办单位 | 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
答复内容 |
关于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 第90号提案的复函 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单祖新委员: 你们在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提升宜兴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影响力”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自2011年宜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省文物工作会议的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名城保护发展的需要,以夯实“四有”基础、强化管理措施,创新工作方法为导向,全市文物保护工作继续呈现稳步发展态势。现就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宜兴市文物资源情况普查 2013年宜兴开展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普查结果为:目前宜兴拥有可移动文物近3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4件(套),二级文物124件(套),三级文物208件(套)。2019年3月20日,有3座市保的古桥梁升格为省保单位。2019年10月7日,洑溪徐氏宗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单位。目前,宜兴共计拥有各级文保单位132处156个点,其中国保单位7处12个点,省保单位12处25个点,市保单位113处119个点,此外还有市级文物控制单位65处;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个、省级项目13个、无锡市级项目21个和宜兴市级项目50个。 自2012年以来,先后进行了多次文物调查。2012年开展全市古碑刻调查,共调查碑刻586方;2015年太湖水下考古调查及水文化遗产调查等,完成了信息采集和实地调查工作,及时掌握我市不可移动文物点的现实状况,为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制定文物保护计划,推动文物保护工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管理,切实保护宜兴的历史文化遗产,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配套法规,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鼓励政策。为此,宜兴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多项保护管理措施,包括:《宜兴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1-2015)》、《宜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联合开展全省水文化遗产调查的通知》、《宜兴市古桥梁维修保护五年行动计划(2015-2019)》、《宜兴市文物保护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关于推动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意见》、《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与评估办法(试行)》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宜兴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更上一层台阶。 三、规范文物保护工程方案编制 文物保护工程严格执行方案编制、论证、审批程序。积极组织开展每一个修缮保护方案的专家论证、修改和审批工作,严格把关每一环节。2018年至今共完成市级审批方案40个,向上级申报审批方案16个。 四、有序推进文物维修工程 编制《宜兴市文物保护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并于2019年7月由市政府办公室印发。2018年至今文管办直接负责实施了:永安桥、西荡桥、南草塘桥、瀛园逸兴遄飞阁等,共计12项文物修缮工程。督导、指导各镇(园区、街道)有序开展文物保护工程:岳飞衣冠冢及岳霖墓、邵氏宗祠、东坡海棠园、渔庄万寿桥、田舍桥、扶桥、巷大桥等,共计38个修缮、保养、布展、环境整治工程。共计实施50个。 五、积极开展“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申报 积极组织开展保护专项资金申报工作,2018年获江苏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80万元;2019年获江苏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60万元;2020年获江苏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46万;2020年获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专项资金30万元;2021年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27万元及江苏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00万元。2022年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948万元,2018年至今共计获得各级、各类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891万元。 六、配合全市大型基建项目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 2018年至今共开展了“常宜高速(宜兴段)”、宜长高速、锡宜高速扩建工程、江南大学研究生院、大拈花湾丁埂遗址、东氿遗址、陶都科技新城地块、宜长高速云湖互通项目、宜兴环科园新梅路南侧地块等18个工程项目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尤其是宜长高速公路在张渚镇凤凰村发掘出土古窑址17座,文管办多方协调后对保存状态较好的3座窑址原址保护,并于2021年1月建成“宋窑遗址展示馆”。8座窑址整体搬迁异地保护,其中4座分别留在了宜兴陶博馆、窑湖小镇。2020年底,在人民医院新址南侧地块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宋代古窑址一座。目前,已协调该地块碧桂园项目方出资19万元进行整体迁移保护。当前,市文管办正在积极组织、密切配合、跟进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开展的东氿遗址、大拈花湾丁埂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七、深入开展文史研究工作 (1)出版《宜兴碑刻集》。此书历时9年开展碑刻调查、拓制和拍摄,共收录宜兴地区383方(组)古代碑刻、约50万字。目前,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2)开展《宜兴古桥》编纂工作。与史志档案馆一起全面梳理宜兴历史古桥,查找历史文献资料、图片资料,开展实地调查、测绘和重新拍照等工作,截至目前宜兴新发现28座,尚存古桥共183座。目前,已经完成书的初稿。 八、创新开展文物普法宣传 举办文物知识业务培训班、开展普法宣传图片巡回展。尤其是用漫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内容,并通过微信推广,让更多的人带有趣味性地去学习各种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至今,漫画说文物已推广了7期,受到专家、群众的一致好评。 九、与公安部门联合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1)建立属地派出所文物联络员制度。我市文物部门会同市公安局内保大队一起开展“2018年宜兴市文物保护业务培训班”,邀请我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各镇(街道)分管领导、文化站长等近10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由市公安内保大队与文管办建立联席保护机制,协调各镇(园)、街道、属地派出所,指定1名警员为文保应急机制联络员,并公布联络员名单,为宜兴文物保护工作保驾护航。 (2)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整治行动。近年来,在公安部、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下,市文物部门与市公安局联合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整治行动”。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提升了全民保护文物的意识。 根据提案中所提建议,下一阶段我局计划开展以下工作,具体如下: 一、落实文物保护管理机制 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领导班子及成员单位名单尚未明确,不利于从市级层面高位指导、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部分镇(园、街道)对文物保护工作方针的贯彻落实不到位。我局将积极探索“文物长制”及文物保护工作新制度,加快公布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领导班子及委员单位、联络员名单。同时,建立文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文物保护工作重大问题和有关政策的落实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作联动、服务大局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对文物保护重视度 文物保护工作没有纳入乡镇考核和文化高质量发展考核,导致领导干部对文物保护重视程度不够,保护、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我局将积极建议市政府将文保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领导考核,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三、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整治行动”情况通报会 计划在宜兴市文物保护利用大会上与公安部门一起汇报“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整治行动”情况,并举办追缴文物移交仪式。后续将持续加大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力度,保持对盗窃、盗掘、倒卖、走私等文物犯罪的高压严打态势,不断健全完善严防、严管、严打、严治的长效机制。 四、积极申报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 市文管办组织协调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开展全市省级以上文保单位现场勘查,经过多方调研、论证,编制了《宜兴市文物保护工程奖补政策及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但由于多种因素未被批准实施,以至于乡镇对文物保护工作不积极,从而不利于文保单位保护维修工程的开展。我局将继续尝试申报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并建议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规范相关问题。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文物保护、活化利用中。 五、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中共无锡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2022年3月下发了《无锡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保障的实施方案》。根据文件内容,历史文化工作应坚持全面提升能力,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建立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文物部门考古队伍、高校考古相关院系工作协调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引进专业人才,实行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引进考古、鉴定、修复等方面专业性人才。 六、建立“考古前置”工作专项小组 为妥善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确保地下文物安全,需高度重视考古前置工作。目前,无锡市已经制定并颁发《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我局也将积极推动考古前置工作,由市政府牵头,成立由文体旅游局、自规局、住建局、交通局、城管局等单位组成的专项小组来有效推动考古前置工作。 七、探索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 计划引进第三方有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的公司进行长期合作,加强对全市文保单位的日常巡查养护,全年至少完成一次全覆盖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进行必要的养护,将被动性、抢救性修缮向主动性、预防性保护转变。科学开展文物分类保护,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文物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对市控以下文物加快树立保护标志牌,并对照市保开展保护工作。 八、拓展文物保护思路,探索文旅融合发展 1.全力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宜兴史迹”申报中国世界遗产。积极开展中国宜兴窑系研究,加快申报加入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城市联盟,进一步加大骆驼墩遗址、金沙寺遗址、宜兴古窑址、西溪遗址、蜀山窑群等古文化遗址群的保护力度。 2.积极配合江苏省文明探源工程,加快推进宜兴古文化探源工作。与环科园管委会共同启动“骆驼墩遗址保护、策划、规划一体化项目”,与市政协文史委联合开展《骆驼墩文化—太湖西部文明之源》专集编撰工作,为“骆驼墩文化”考古学命名奠定坚实基础。 3.认真贯彻落实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以“陶式生活”、“红色陶都”、“陶都名人”为主题,结合宜兴独特的“陶、竹、洞、茶、禅”地域文化特色,搭建好“文化遗产+旅游”融合平台,计划完成15个项目,发挥好市城建文旅集团及相关镇、园区(街道)的积极性,使文物真正“活”起来,让群众充分领略文物的魅力。 4.深入探索文物保护、文旅融合新思路。积极推动善卷洞景区祈雨坛保护利用,启动“宜兴碑刻博物馆”筹建工作,创新宜兴古桥保护利用方式,规划“宜兴古桥公园”,将文物资源与学术研究、考古发掘、展示利用同旅游产业相融合,形成在保护中发掘、发掘中利用、利用中保护的良性循环。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葛杨,电话:87221319。 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2022年5月30日 |
答复时间 | 2022年05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