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街道

宜城街道>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公开目录>法规文件及解读>重大决策预公开
关于征求《宜兴市“十四五”文体旅协调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来源:宜兴市文体旅游广电局  发布时间:2021-12-29 14:43:03   [ ]   浏览次数:
索引号 014046317/2021-07602 生成日期 2021-12-29 公开日期 2021-12-29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文体旅游广电局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主题(二) 文化 体裁 通知
关键词 旅游,风景名胜,机关 分类词 旅游,城乡建设,文秘工作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关于征求《宜兴市“十四五”文体旅协调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目  录

一、发展现状

(一)重融合,文体旅协调发展初见成效

(二)惠民生,公共文化事业实现全面提升

(三)强服务,公共体育服务取得长足进步

(四)促提档,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五)提质态,推进文化体育产业稳健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1.坚持产业引领、融合发展

2.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3.坚持统筹协调、互补共赢

4.坚持市场导向、项目带动

5.坚持特色创新、质量发展

(三)发展定位

1.打造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统筹推进“三大名城”建设

(四)发展目标

1.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成效显著

2.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生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4.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五)发展战略

1. 全面实施全域化发展战略

2. 深入实施文创引领化战略

3. 优化实施赛会节庆撬动战略

三、空间布局

(一)明确“一核四区”总布局

(二)突出“一核引领”提能级

(三)筑牢“四区协同”促起飞

四、事业发展任务

(一)高水平构建现代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1.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水平

3.推进公共文化与百姓生活融合发展

4.不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5.加快推进“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

6.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体服务力度

7.推进现代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档升级

8.提升数字化、移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

(二)推动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加强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作

2.实施地域文化展示和转化专项行动

3.推进地域文化创新创造发展

五、产业协调发展任务

(一)提升优势文化产业质态

1.推动紫砂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2.推动印刷包装向“智慧印艺”转型

3.开创书画艺术业发展新局面

4.推进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

(二)推动文化旅游业全域化发展

1.全面推进A级景区提质增效

2.推动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2.开发文化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三)促进体育旅游一体化发展

1.继续推进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道建设

2.重视户外运动和新型业态发展

(四)积极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

1.以“旅游+文化+X”推进融合发展

2.积极发展“体育+”“+体育”新业态

3.强化以文创引领文体旅产业发展

(五)大力培育文体旅市场主体

(六)保持文体旅项目投资稳定增长

(七)建立健全文体旅消费市场培育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文体旅协调发展组织体系

(二)完善文体旅协调发展制度体系

(三)完善文体旅人才引育体系

 

 

 

宜兴,三山二水五分田,是一座“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园中”的山水旅游城市。近年来,宜兴坚持“文化提炼品牌、体育打造形象、旅游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按照“依托自身、突出优势、建设精品、加速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争当全省高质量协调发展领跑者为目标,充分发挥宜兴独特的地理人文资源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禀赋,坚持事业与产业统筹发展、硬件与软件建设同步推进、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建设双轮驱动,以全面提升公共文体旅服务、加快推进文体旅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体旅产业等重点工作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文体旅协调发展,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产业优势正成为宜兴最靓丽的品牌标志。

 “十四五”时期,宜兴迈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发展新征程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宜兴将发挥生态、人文“两大优势”,承接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两种资源”,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生态保护引领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等多重战略叠加的宝贵机遇,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和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这新起点上,需要开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新渠道,高质量推进文体旅协调发展,这是“十四五”时期推进文化强市、旅游强市、体育强市,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的重要工作和举措。

 

一、发展现状
(一)重融合,文体旅协调发展初见成效

以机构改革推动融合发展。2019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正式挂牌以来,坚持文化、体育、旅游大融合发展工作理念,科学推动机构融合,加快促进队伍融合,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开启了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以体育赛事加快融合发展。举办宜兴国际马拉松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太湖国际风筝节等系列高规格体育赛事活动,承办省级以上各类赛事76项次。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江苏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龙池山自行车公园两次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景区。以文旅节庆深化融合发展。塑造“中国陶都 陶醉中国”城市品牌新形象,成功打造“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禅茶四月到宜兴”和“金秋十月醉陶都”等重大节庆品牌,重点组织陶瓷文化艺术节、梁祝爱情文化节、素食文化博览会等节庆活动,开展旅游季系列活动300多场。以项目载体实现融合发展。国际旅游度假区、雅达健康生态产业园、“大拈花湾”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地。2020年,新增投资额500万元及以上文体旅项目69个,总投资额676亿元。

(二)惠民生,公共文化事业实现全面提升

成功召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会议研究制定全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统领性政策意见,形成“1+6”文化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建成全市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中心全面建成,五大主题场馆全面开放,形成覆盖市、镇(街道)和村(社区)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高标准建成全市18个镇(园、街道)和29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体系建设。创新开展“一村一戏台”项目建设,全市共有19个村戏台投用。突显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功能。不断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惠民覆盖率达到100%。全市举办2184场阅读活动,举办“中国宜兴•梁祝戏剧节”“书香宜兴”读书节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创新开展文化服务新行动,组织送文艺演出,累计惠民服务群众超过100多万人次。重视“互联网+公共文化”,推出“云图有声”“全景宜博”等线上公共服务。精品生产创作成果丰硕。累计创作各类文艺作品400多件,小品《挂匾》参加央视《我爱满堂彩》演出,评弹《梦笔海棠》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13件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名列全国县级城市榜首。文博美术事业蓬勃向上。新增2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个项目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洑溪徐氏宗祠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完成洑溪徐氏宗祠、瀛园和永安桥等修缮工程,韩美林紫砂艺术馆落成开放。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编印出版16部村(社区)志,13座村史馆建成开放。举办故宫博物院“宜兴紫砂精品展”“乡情·吴冠中百年诞辰纪念展”等50场重大展览。

(三)强服务,公共体育服务取得长足进步

着力推进体育设施网络建设。实现全市镇(园区、街道)全民健身中心和体育馆全覆盖,形成村村有体育健身场地、健身路径、健身活动室的“三位一体”群众体育设施网络格局。实施体育中心场馆改造提升工程,建成龙池山自行车公园、湖㳇深氧健身公园、太华龙珠湖健身公园、丁山太湖自行车公园等12个体育公园。城区、宜南山区建成总长653.8公里的健身步道,“江南水城”体育旅游线路获得2019、2020年连续两年“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市级及以上全民健身活动500多项次,基本实现市级活动品牌化、镇级活动特色化、协会活动常态化。元旦全民健身长跑、春节送体育下乡、老年体育节等成为市级品牌活动,“一镇一品,一地一特”建设成效显著。建成江苏省级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国民体质总体达标率96%以上。体育协会活动精彩纷呈。全市市级单项体育协会25个,全民健身晨晚练点900多个,培养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4733人,社会化健身指导机构达108家,体育社团组织社会化、实体化和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备战参赛屡获佳绩。参加十九届江苏省运动会,获得9金。参加江苏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获得2银3铜。在2020年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暨县组田径比赛上,获得总分第一、金牌数第一、奖牌总数第一的佳绩。

(四)促提档,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5年来,全市旅游配套建设投资近180亿元,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19全年接待游客总量达2960.9万人次,同比增长6.2%;旅游总收入291.4亿元,同比增长6.1%。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全市创成各级星级乡村旅游点200余个,其中,创成 5 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 个省特色田园乡村。成功创建江苏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水墨田园、富陶温泉、深氧墅等一批乡村精品酒店陆续投用,龙隐江南、陶山居、浮里云、且听风吟等一批网红民宿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覆盖全市的市级全域旅游服务中心、镇级分中心、村企游客中心和驿站的三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实施旅游景区Wi-Fi信号覆盖、标牌标识、停车场、旅游厕所四大专项行动,宜兴竹海景区旅游厕所和善卷洞景区旅游厕所分别获省“最佳生态科技奖”和“最具文化品位奖”。推进旅游绿道和驿站建设。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完成“智慧旅游一期系统平台项目”工程,形成监控—客情分析—舆情监测一体化平台。全市4A景区监控接入国家平台,全域旅游数据中心投入运行,实现对文化场馆、景区景点、体育中心及主要交通节点的全监控。全面提高线上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玩转宜兴微信服务号、宜兴旅游信息港APP建设。

(五)提质态,推进文化体育产业稳健发展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52.44亿元,占全市GDP的3.81%;201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71.69亿元,GDP占比达到4.05%。产业布局结构优化。2016年,全市拥有文化产业单位1750家,2019年已发展壮大至4919家,基本形成了紫砂陶艺、书画收藏、印刷包装、投影光电、影视演艺、广告传媒、文化旅游、文化娱乐等具有宜兴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体。重大项目亮点纷呈。龙头企业“中超利永”投资10亿元打造紫砂艺术创意产业项目,并推出紫砂金融质押、紫砂身份认证等一系列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成果。总投资13亿元的文化综合街——阳光100凤凰街项目盛大开业,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投资80亿元的雅达溪山项目,滨湖公园、东坡阁、文化艺术中心、雅达书院等率先落成并投入使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自2011年起,我市每年在“又好又快”及“高质量发展意见”政策体系中设置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到2020年底,共有90家企业(单位)享受了总计1565万元的奖励。另外,我市还有17家企业获得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共计1680万元。体育产业发展初现成效。2017年,宜兴市成功创建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21.99亿元、占GDP的1.56%提升到2020年的35.3亿元、占GDP的1.93%。体育彩票业规范健康发展。市体彩中心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体育彩票工作先进单位”,体彩年销量在全省县(市)排名升至第3名。

近年来,宜兴市文体旅协调发展速度较快,文体旅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仍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不高。少数已建成的文化设施使用效率较低,甚至有些处于闲置状态。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领导班子及成员单位名单尚未明确,部分镇(园、街道)对文物保护工作方针的贯彻落实不到位。属地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文物执法工作困难重重。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免费开放、文化活动开展、公共图书订购、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专业人才数量少,人才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规模化有待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还有差距。文化产业占比低于低于全省和无锡平均水平,与新吴、滨湖和梁溪差距都较大。规上文化单位数不到昆山的一半。旅游产业亟待向品质旅游转型发展。市级层面旅游缺乏刚性实施,各板块旅游产品存在同质化倾向。与安吉、溧阳的差异化定位还没形成,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旗舰型龙头旅游项目。产品结构单一,民宿品牌不响。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尚未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链条,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紫砂资源没有成为旅游资源和产业优势。旅游配套功能亟待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和整体服务水平与一流旅游城市的标准差距较大。旅游营销推广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范。旅游集散中心功能不全,选址欠佳。旅游强企培育效果还不明显,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不深。体育产业规模小,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强。许多文体旅资源存在主体分割、投资分割,还需强化全市一盘棋格局等。文体旅协调发展还面临开发强度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饮用水源地保护红线等方面的刚性制约。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无锡市委部署要求,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要求,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文体旅新发展阶段,深入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现代化发展,高质量构建文体旅协同发展新格局。围绕加快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和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为最大机遇,传承“化砂为泥、捏泥作壶、塑壶成金”的匠心,用足生态和人文优势,塑造现代文体旅之“形”、彰显优美山水之“神”、涵养中心城市之“气”、展现生活幸福之“态”,在文化强市、旅游强市、体育强市上勇做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先行军,把宜兴建设成为长三角最美“后花园”和“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努力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走出富有宜兴特色的高质量、高价值、高品位的文体旅协同发展之路。

(二)发展原则
1.坚持产业引领、融合发展

尊重文化、旅游和体育的发展规律及客观差异,找准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切入点、最佳连接点,推动文体旅产业在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

2.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协同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提供优秀文体旅产品、优质文体旅服务与体验这个中心环节,以文化为灵魂丰富旅体内涵促进旅体发展,以旅体为载体彰显文化魅力促进文化繁荣,形成旅体依文化兴盛,文化借旅体繁荣的生动局面。

3.坚持统筹协调、互补共赢

加强全市上下联动和协调配合,统筹推进文体旅产业协同发展。立足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和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推动文体旅产业相互促进、互补协调、共同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4.坚持市场导向、项目带动

以人民对文体旅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文体旅产业市场化进程,以市场化手段推进文体旅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壮大文体旅企业,加快文体旅产业项目开发,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以园区、基地、企业等实体为支撑,增强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

5.坚持特色创新、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增量盘活存量,提升旅体发展层次。突出文体旅特色,引导文体旅产业特色化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新产品和新业态。坚持走文体旅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宜兴文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彰显价值、打响品牌。

(三)发展定位
1.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抢抓国家区域一体化战略机遇,发挥宜兴生态资源和文化优势,按照“全域统筹、山水联动、项目支撑、节会拉动”总体思路,以建设“江南山水文化名城”“江南文旅康养名城”“江南户外运动名城”三大名城为抓手,打造“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努力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国家文旅融合产业示范区”。

2.统筹推进“三大名城”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争当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定位,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示范区和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以构建“大文化、大旅游、大体育”的体制机制为动力,大力建设“中国陶都、陶醉中国”的“江南山水文化名城”“江南文旅康养名城”“江南户外运动名城”,形成“一都三城”的城市定位生态圈。“中国陶都”是城市总体定位统领,“江南山水文化名城”“江南文旅康养名城”“江南户外运动名城”都强调陶式生活、陶式境界和陶式故事,成为“中国陶都”的核心内涵。

(四)发展目标
1.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成效显著

以“一都三城”为目标,建设高标准文体旅公共服务体系。把“普惠均衡”作为重要原则,把“优质供给”作为工作目标,强化文体旅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优化服务供给,精准提升全市文体旅公共服务体系。整合文体旅三大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体旅服务体系全域化、全覆盖、全融合发展。

到2025年,高水平建成覆盖城乡、精准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程度达到全覆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健全、互联互通,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群众的“获得感”进入全国县域前列。到2025年,建成满足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旅游集散体系、旅游交通体系、全域绿道体系和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到2025年,建成融合山水环境,体现人文底蕴特色的多层级、多类型、全覆盖的体育公园体系。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5.6平方米,打造10个体育主题公园,建成各类健身步道700公里以上。

2.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以“江南山水文化名城”打造为目标,突出“改革带动、IP驱动、文旅互动、科技撬动、跨界融动、协同联动”,全面实施高科技含量、高创新含量、高文化含量的 “文化+”发展战略,打造“宜兴出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以文旅产业为核心,以文化制造业和陶瓷业为重点,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延伸紫砂、陶瓷文化的研究、展示、生产等链条,打造更知名的陶瓷文化中心、世界紫砂中心。

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龙头企业,力争到2025年规上文化单位数量达到200家、在全省文化企业30强中实现零的突破,力争“十四五”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实现翻番。推进一批创新示范、辐射带动力强的文化重大项目,支持实施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大文化项目超20个。努力打造一批业态集聚、功能提升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成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1个以上、超50亿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2个以上。

3.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以“江南文旅康养名城”打造为目标,以“全域发展、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工作为抓手,以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优化空间布局,突出品牌打造,促进产业融合,强化全域治理联动,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近期建成环太湖独具影响力的山地度假高地、陶文化体验圣地、茶文化养生胜地,打响“陶式生活”“云游宜兴”等品牌,打造长三角旅游目的地。中远期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国际性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休闲旅游度假示范城市”。

到2025年,国有旅游企业确立行业龙头地位,培育一批本土中小旅游企业。市域旅游交通导视系统全面建成投用,智慧旅游集成应用全面覆盖。培育一批具备示范引导作用的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工业旅游和游乐项目成为旅游业重要构成。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消费稳步增长,游客接待总量达357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400亿元左右,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人均消费,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综合贡献15%以上。积极争创5A级景区、省级云湖旅游度假区,建设窑湖小镇、拈花湾等至少4个重大旅游项目。

4.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以创建“江南户外运动名城”、体育强市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主要抓手,将宜兴建设成为运动休闲产业链比较完整、基础设施比较齐全、配套服务比较完善、特色鲜明的生态体育之城、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中国体育休闲养生基地,争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充分利用城区水域、岸线资源,新建开放空间和慢行步道,发展水上运动和游乐项目,打响亲水游水乐水的“东方水城”品牌。

推动体育产业总产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中不断提升,到2025年,增加值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成功申报1-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培育体育龙头企业或示范单位10家。培育运动休闲旅游(康复)基地2个,培育体育示范企业5个以上。培育1-2项国际(国家)级单项体育品牌赛事,打造2-3项自主品牌赛事,打造3-5项省级以上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建设体育健身智能化网络服务平台,建成1-2个体育服务综合体,创建2-3个省级体育旅游休闲基地,新增一条国家级精品体育旅游线路,打造“环宜南山区”全民健身休闲示范区、长三角自驾游重要基地。

(五)发展战略
1. 全面实施全域化发展战略

实现锡宜“气脉”相通,加强与龙头上海战略对接,深度参与“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全面提升在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皖江城市带建设中的影响力,加快构建具有宜兴特色的“4+N+X”文体旅协调发展新格局,“4”为文化旅游产业、紫砂陶瓷业、高端文体旅制造业和体育产业等4大核心产业,“N”为地方特色产业和新型文化业态,“X”为文体旅外围产业。实施“旅游+、+旅游”战略,推动“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文体旅+”全域发展,形成“全域覆盖、共建共享、自由自主和快行慢旅”的发展格局。

2. 深入实施文创引领化战略

推进文创提升工程,抓好地方故事鲜活化、手工艺品个性化、历史人物卡通化、农特产品包装创意化、特色商品品牌化、大小项目融合化、文体旅IP产权化、卖点传播网红化等工作,形成“文创+旅游+体育+IP+文创电商”的文体旅融合发展宜兴模式重视“互联网+”“智能+”和“文创+”,推动建设以“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耳朵经济”“漫经济”“网红经济”“美丽经济”为特征的“网红城市”。

3. 优化实施赛会节庆撬动战略

重视发展赛事经济、会展经济、节庆经济,在文体旅协同发展中,强化以赛事旅游、会展旅游和节庆旅游引爆发展旅游产业新业态、增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放大赛会节庆效应,抓好大项目招商、大项目推进、大平台建设、大企业培育、大品牌塑造等工作,形成“生态完备、梯次清晰、后劲充沛”的文体旅产业发展新生态。


三、空间布局
(一)明确“一核四区”总布局

推动全市域文旅资源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串珠成链、统筹运作,构建“一核四区”的文体旅协同发展总体空间布局。“一核”指以宜兴主城区为主的城市休闲发展核规划,“四区”分别指以新建镇、官林镇、杨巷镇、徐舍镇为主的“湖荡湿地旅游区”,以和桥镇、万石镇、周铁镇为主的“宜风宜俗体验区”,以西渚镇、张渚镇、太华镇为主的“洞天竹海旅游区”,以丁蜀城区和湖㳇镇为主的“陶醉茶香旅游区”。

(二)突出“一核引领”提能级

综合运用科产城人融合、城市家具、站城一体等理念,规划打造一批高品质科创街区、夜经济集聚区、文旅休闲消费区、特色商贸区。强化“东方水城”独有优势,规划建设东氿休闲度假区、团氿文化体验区、宜城集散服务区。“东氿休闲度假区” 打造成为高端度假、生态休闲、节事活动等丰富功能的现代城市休闲度假区 ,重点发展艺术街区、温泉、精品酒店、剧院、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田园综合体、水上运动等业态。“团氿文化体验区”通过建筑观光、美食体验、拍照打卡、夜游等项目打造文体活力区,重点发展夜游项目、特色纪念品店、美食街、夜市等业态。“宜城集散服务区”围绕全域旅游集散中心、高铁新城商业街、龙背山森林公园进行整体布局,丰富商业业态,完善休闲娱乐、住宿、购物、商务等功能。

(三)筑牢“四区协同”促起飞

依托大觉寺、澄光寺、窑湖小镇、铜山村、白塔村等人文资源,善卷洞、张公洞、灵古洞、竹海森林公园、云湖风景区、龙池山风景区等自然资源,规划建设“竹海禅境度假区”“洞天福地旅游区”“怡然乡村旅游区”,共同构成“洞天竹海旅游区”,布局山地生态旅游片区。竹海禅境度假区以竹海森林公园、大觉寺、大觉寺为核心,大力发展禅修基地、农家乐、民宿、丛林探险、ATV越野等业态。洞天福地旅游区以宜兴三洞、矿坑为核心旅游资源,融合科教、矿坑体验活劢,建设以洞天福地体验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禅修基地、农家乐、民宿和矿坑等业态,打造西湖岭矿山公园、华东百畅矿山公园。怡然乡村旅游区以白塔村及周边为核心,重点发展农业旅游与农业生态旅游,培育特色民宿、农业生态园、农作品商店等业态。

依托国家级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阳羡茶场、宜兴陶瓷博物馆、陶都陶瓷城、陶祖圣境、阳羡溪山、太湖绿道、洑西村、蜀山古南老街和玉女潭等人文自然资源,打造以休闲娱乐、陶文化体验、研学教育、茶文化体验为主要功能的茶陶文化旅游片区——陶醉茶香旅游区。以宜兴陶瓷博物馆、陶祖圣境、蜀山古南老街、陶都陶瓷城为核心的区域,强化休闲娱乐陶、文化体验、研学教育等功能,重点发展特色街区、制陶体验项目、陶博物馆、餐饮店、旅游商品店等业态。以国家级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陶祖圣境为核心的区域,重点支持田园综合体、制茶体验项目、农家乐等业态发展。

依托南滆湖湿地生态资源,规划建设湖荡湿地旅游区,重点发展水上娱乐、环湖健身、康养休闲、自驾营地、亲子基地、素质拓展、夜间游憩、滨水会议、高端食宿、湿地生态公园、主题农业园、田园综合体、美食街区、商业休闲、中高端主题乡村民宿、田园餐饮、乡村体验项目等业态。马公荡以湿地景观为主线,建设湿地休闲旅游区。都山荡以园艺产业为主导,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和休闲观光服务产业,重点打造田园综合体、特色田园乡村。临津荡建设高水平养殖基地,科技兴渔,探索路亚钓鱼、空钩钓鱼等新兴休闲渔业。杨巷老街注重挖掘老街文化内涵,保护修缮开发历史文化遗存,培育农文旅融合产业,推动农庄、生态园、家庭农场等企业化运作。在南滆湖沿岸打造秀美的生态休闲旅游线,全面推进旅游风景廊道、骑行道、步行道等全方位慢行体系建设。开发滆湖水上交通游览线,配套开发游船游览、快艇、水上高尔夫、水上夜游、踏足生态岛等水上娱乐活动。

全面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以和桥镇、万石镇、周铁镇为主的“太湖西岸文旅体验区”。依托周培源故居、岳飞衣冠冢、闵惠芬艺术馆、东坡海棠园、吴冠中故里、化城寺、徐悲鸿故居、宜兴教育讲堂等资源规划“历史文化体验区”,保护、挖掘和发扬宜兴珍贵多彩的名人文化和文物遗产,传承古人精神和智慧的结晶。依托大拈花湾、桥头堡创意社区、周铁古镇、宜兴文创产业园等文旅资源,规划建设“太湖西岸文创区”,推进周铁老街改造升级项目,建设具有生活氛围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型邻里社区。利用宜马快速通道突破交通限制,加快建设大拈花湾文旅康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