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挥江南大学优势,加强与全市产业的对接的建议
索引号 | 014046317/2021-04295 | 生成日期 | 2021-08-10 | 公开日期 | 2021-08-10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综合政务 | 主题(二) | 文秘工作 | 体裁 | 议案 |
关键词 | 提案,建议,行政 | 分类词 |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关于发挥江南大学优势,加强与全市产业的对接的建议 |
案别 | 市政协提案 |
主提人 | 张占元 |
标题 | 关于发挥江南大学优势,加强与全市产业的对接的建议 |
建议内容 | |
承办单位 | 科技局 |
答复内容 |
关于市政协第十五届五次会议 第238号提案的复函
张占元委员: 您在市政协第十五届五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发挥江南大学优势,加强与全市产业的对接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会同市发改委、教育局、组织部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一、校地、校企合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与江南大学的校地、校企的合作,有效地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2017年以来,市政府与江南大学第三次签署《宜兴市人民政府 江南大学全面合作协议》,并成功签订《江南大学与无锡宜兴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宜兴研究生院协议》、《宜兴市人民政府 江南大学共建宜兴研究院合作协议》,依托宜兴经济产业优势和江南大学科技人才智力优势,探索产教融合和政产学研合作新机制。近五年,我市企业与江南大学实施合作项目53个,共建院士工作站1个、研究生工作站12家,有57个科技成果在宜兴实现了产业化,涉及生物发酵、物联网射频技术、新材料等方面,为推动宜兴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合作共建的江南大学宜兴校区正在为本科秋季招生作准备,功能材料学院和环境学院即将入驻宜兴校区。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出台的《关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加强研发机构及平台载体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助力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在宜兴的转化和产业化。 一是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就合作共建江南大学宜兴分校的主要目标、合作方式及重点环节等进行充分研究论证。宜兴校区建设用地总规模500亩,一期总投资约9亿元,其中一期建设用地规模250亩,一期工程新建校舍9.1万平方米。在江南大学雄厚师资力量及研发团队基础上,结合宜兴产业特色和发展方向,市委市政府和江南大学决定高规格共建宜兴研究院,以创业孵化、产学研合作,科技交流为一体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的融合,加速创新要素集聚。 二是政策引导。为更大力度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著名科学家团队等在宜创设新型研发机构,设立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奖励。在《关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对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的产学研合作,其合作经费最高给予50万元补助;对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在宜新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根据新增总投资的20%,给予最高5000万元补助。落实《宜兴市“陶都英才卡”管理办法》,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在职教师的适龄子女就近入学或择优入学。起草《关于江南大学宜兴校区教职工住房优惠政策的建议方案》和《关于首批江南大学来宜教职工“十大暖心包”的建议方案》。 三是深入合作。近五年来,江南大学与我市合作经费高达7340万元,其中江大与国信协联共建省级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创新平台,江苏金山环保向江南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3000万元,与汉光生物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就生物转化制备技术开展联合技术开发,把苯丙氨酸最初的收率60%提高到现在的78%。第十至第十三批科技镇长团团长连续四年由江南大学领导担任。江大生物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设计学院分别与宜兴市经济开发区、和桥镇、官林镇、环科园、丁蜀镇等重点镇园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三、下一步措施 发挥江南大学学科优势,加强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强引擎”。“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建设工程”的落地,打破了宜兴本地没有全日制高等院校教育的格局,继而我市重点企业与江大的优势学科将进行无缝对接,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合作上与我市企业展开深入合作。下阶段,我市将紧扣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在遵循市场主导的前提下,围绕张占元委员所提的建议,继续研究产教融合发展政策的精准性、科学性和全面性,把江大宜兴校区打造成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体制。加快推进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建设,成立学校理事会,定期召开理事会议,协调解决建设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推动成立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宜兴分园建设,通过组建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平台共建与资源引进、企业运营投资孵化等部门,统筹宜兴分园人、财、物管理。成立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宜兴分园运营公司,负责宜兴分园协同创新实验室、中试平台、技术转移和孵化平台等载体的运营管理工作,以及宜兴分园相关活动的承办工作。各部门要加强与宜兴分园的沟通交流,协调解决合作、运营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全力推进合作事项。加快推进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宜兴分园建设,利用江大资源,与宜兴企业成立以服务地方产业为主的公共服务平台,成立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入驻宜兴分园。根据产业需求导向,把人才培养和企业紧缺的人才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企业同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争取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伴随9月份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功能材料学院和环境学院将迎来首批师生开学,整合现有食品、生工、环保等科研团队开展先进技术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攻关,为宜兴当地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服务,助推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完善城市生活配套实施。2021年3月,宜兴市制定出台了《宜兴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1—2025年)》,依托新庄街道,重点建设以院校集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产教融合为核心功能的新庄科教谷。科创带规划引领之下,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增强了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助推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宜兴多层次、多类型培养技术、管理等专业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关于江南大学宜兴校区教职工住房优惠政策的建议方案》和《关于首批江南大学来宜教职工“十大暖心包”的建议方案》落地实施,优化服务措施,吸引更多教职工和优秀人才来宜兴校区工作。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周红,电话:0510-87986244。
宜兴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6月15日
签发:唐其君 承办:周 红 邮政编码:214206 抄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发改委、教育局、组织部。 |
答复时间 | 2021年06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