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政协提案结果公开

关于发挥江南大学优势,加强与全市产业的对接的建议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1-08-02 15:39:07    浏览次数:281
索引号 014046317/2021-04295 生成日期 2021-08-10 公开日期 2021-08-10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综合政务 主题(二) 文秘工作 体裁 议案
关键词 提案,建议,行政 分类词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关于发挥江南大学优势,加强与全市产业的对接的建议
案别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张占元
标题 关于发挥江南大学优势,加强与全市产业的对接的建议
建议内容 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宜兴产业强市的重要智力保障,江南大学自签约落户以来便备受社会瞩目,不但弥补了宜兴高校资源空白,还将为宜兴引进更多的科技资源、科研人才,提升城市能级。 江苏金山环保工程集团向江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3000万元,支持江南大学宜兴校区的建设和发展。江南大学宜兴校区也计划于明年正式投用,把江南大学的学科优势与宜兴市场经济优势有机结合,加快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在宜兴的转化和产业化。对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借力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建成后所带来的人才、科研等创新资源,结合宜兴市地方产业特色和发展方向,更好地搭建以创业孵化、产学研合作、科技交流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推进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深度融合,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加速创新要素聚集。 2、加强产学研、人才整合。围绕宜兴市节能环保、新材料、健康食品等重点产业,建立中介服务体系,把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紧缺型人才的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根据校情、学情和企业的实际,进行教学设置,也可以让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培养计划的制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政府也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确保校企深度合作良性循环。 3、完善城市生活配套设施。统筹布局建设和完善学院周边的医疗、购物、娱乐休闲等城市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吸引江南大学在内的、包括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宜兴落地发展。
承办单位 科技局
答复内容

关于市政协第十五届五次会议

第238号提案的复函

 

张占元委员:

您在市政协第十五届五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发挥江南大学优势,加强与全市产业的对接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会同市发改委、教育局、组织部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一、校地、校企合作现状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与江南大学的校地、校企的合作,有效地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2017年以来,市政府与江南大学第三次签署《宜兴市人民政府 江南大学全面合作协议》,并成功签订《江南大学与无锡宜兴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宜兴研究生院协议》、《宜兴市人民政府 江南大学共建宜兴研究院合作协议》,依托宜兴经济产业优势和江南大学科技人才智力优势,探索产教融合和政产学研合作新机制。近五年,我市企业与江南大学实施合作项目53个,共建院士工作站1个、研究生工作站12家,有57个科技成果在宜兴实现了产业化,涉及生物发酵、物联网射频技术、新材料等方面,为推动宜兴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合作共建的江南大学宜兴校区正在为本科秋季招生作准备,功能材料学院和环境学院即将入驻宜兴校区。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出台的《关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加强研发机构及平台载体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助力江南大学科技成果在宜兴的转化和产业化。

一是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就合作共建江南大学宜兴分校的主要目标、合作方式及重点环节等进行充分研究论证。宜兴校区建设用地总规模500亩,一期总投资约9亿元,其中一期建设用地规模250亩,一期工程新建校舍9.1万平方米。在江南大学雄厚师资力量及研发团队基础上,结合宜兴产业特色和发展方向,市委市政府和江南大学决定高规格共建宜兴研究院,以创业孵化、产学研合作,科技交流为一体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的融合,加速创新要素集聚。                                                                                                              

二是政策引导。为更大力度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著名科学家团队等在宜创设新型研发机构,设立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奖励。在《关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对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的产学研合作,其合作经费最高给予50万元补助;对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在宜新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根据新增总投资的20%,给予最高5000万元补助。落实《宜兴市“陶都英才卡”管理办法》,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在职教师的适龄子女就近入学或择优入学。起草《关于江南大学宜兴校区教职工住房优惠政策的建议方案》和《关于首批江南大学来宜教职工“十大暖心包”的建议方案》。

三是深入合作。近五年来,江南大学与我市合作经费高达7340万元,其中江大与国信协联共建省级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创新平台,江苏金山环保向江南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3000万元,与汉光生物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就生物转化制备技术开展联合技术开发,把苯丙氨酸最初的收率60%提高到现在的78%。第十至第十三批科技镇长团团长连续四年由江南大学领导担任。江大生物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设计学院分别与宜兴市经济开发区、和桥镇、官林镇、环科园、丁蜀镇等重点镇园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三、下一步措施

发挥江南大学学科优势,加强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强引擎”。“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建设工程”的落地,打破了宜兴本地没有全日制高等院校教育的格局,继而我市重点企业与江大的优势学科将进行无缝对接,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合作上与我市企业展开深入合作。下阶段,我市将紧扣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在遵循市场主导的前提下,围绕张占元委员所提的建议,继续研究产教融合发展政策的精准性、科学性和全面性,把江大宜兴校区打造成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体制。加快推进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建设,成立学校理事会,定期召开理事会议,协调解决建设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推动成立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宜兴分园建设,通过组建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平台共建与资源引进、企业运营投资孵化等部门,统筹宜兴分园人、财、物管理。成立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宜兴分园运营公司,负责宜兴分园协同创新实验室、中试平台、技术转移和孵化平台等载体的运营管理工作,以及宜兴分园相关活动的承办工作。各部门要加强与宜兴分园的沟通交流,协调解决合作、运营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全力推进合作事项。加快推进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宜兴分园建设,利用江大资源,与宜兴企业成立以服务地方产业为主的公共服务平台,成立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入驻宜兴分园。根据产业需求导向,把人才培养和企业紧缺的人才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企业同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争取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伴随9月份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功能材料学院和环境学院将迎来首批师生开学,整合现有食品、生工、环保等科研团队开展先进技术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攻关,为宜兴当地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服务,助推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完善城市生活配套实施。2021年3月,宜兴市制定出台了《宜兴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1—2025年)》,依托新庄街道,重点建设以院校集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产教融合为核心功能的新庄科教谷。科创带规划引领之下,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增强了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助推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宜兴多层次、多类型培养技术、管理等专业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关于江南大学宜兴校区教职工住房优惠政策的建议方案》和《关于首批江南大学来宜教职工“十大暖心包”的建议方案》落地实施,优化服务措施,吸引更多教职工和优秀人才来宜兴校区工作。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周红,电话:0510-87986244。

 

 

宜兴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6月15日

 

 

 

签发:唐其君      承办:周  红      邮政编码:214206

抄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发改委、教育局、组织部。

答复时间 2021年0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