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政协提案结果公开

关于提升我市企业科创属性的建议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1-08-02 15:39:07    浏览次数:968
索引号 014046317/2021-04286 生成日期 2021-08-10 公开日期 2021-08-10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综合政务 主题(二) 文秘工作 体裁 议案
关键词 提案,建议,行政 分类词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关于提升我市企业科创属性的建议
案别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蒋叶强、任倬
标题 关于提升我市企业科创属性的建议
建议内容 2019年,我国资本市场迎来重大改革,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重点解决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力科创企业发展壮大。目前我市仅1家企业江苏卓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在科创板上市,2020年我市没有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无锡市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为7家,其中新吴区就占了5家,2020年新吴区3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无锡市政府提出分层分类培育科技创新企业,构建从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到准独角兽企业的孵化育成体系。2020年无锡市科技局遴选入库雏鹰企业61家、瞪羚企业50家、独角兽企业11家,我市入选名单仅分别为2家、2家和1家。 我市企业科创属性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市规上企业多为传统制造企业,总体符合科创板科创定位的较少,唯一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卓易信息也是IT服务企业。二是企业科技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大部分企业由乡镇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科技创新意识较为薄弱,重视程度不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三是我市为县级市,城市建设、交通环境、基础设施、薪资待遇等方面难以和一二线城市竞争,对高水平、高技术人才吸引力较低。 为了提升我市企业科创属性,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坚决贯彻中共宜兴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在现有《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政策措施》、“陶都英才”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体系,精准施策,定向发力,着力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是优化协调服务。进一步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从小从微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为科技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推进、建设用地指标、信贷融资等方面强化协调服务,开辟“绿色通道”,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国有资本参与。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和国资背景的投资基金投资入股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具有较强成长性和科创属性的中小企业,缓解科技企业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盈利能力弱等难题,在企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企业茁壮成长,共享企业发展红利,实现双赢。
承办单位 科技局
答复内容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

第185号提案的复函

 

蒋叶强、任倬委员:

你们在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 “提升我市企业科创属性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会同市工信局、国资办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你们在提案中,客观地分析了我市企业科创属性较低的原因,并从政策引导、优化服务、国有资本参与三个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此表示感谢。

一、围绕提升企业科创属性所做的工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创型企业培育,坚定不移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局以落实科技创新“30条”、“新6条”为抓手,积极参与、加快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大局,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与产业强市建设深度融合,取得一定成效。

1.高质量培育科创企业集群。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雁阵”培育计划,推动创新型企业率先发展、引领发展。2020年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和科技招商的工作意见》,全年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234家,同比增长100%;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38家,同比增长37%;新增无锡市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三类企业”357家,同比增长151%;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企业达到997家,通过评价数位列无锡大市第二。

2.精准化实施政产学研合作。市政府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11所高校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合作高校院所达到34所,每年实施产学研及国际合作项目超150只。双创高地加快建设,2人获评科技部创新人才计划,省双创团队、省科技副总、无锡“太湖人才计划”累计达到9个、57人和39人,“科创陶都、才荟兴宜”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举办“专家教授宜兴行”、“陶都名企高校行”科技人才对接、长三角产业合作区科技交流大会等活动,2020年新增省双创团队1个,累计9个;新增省科技副总8人,累计57人;新增省双创人才8人,累计66人;帝科电子史卫利博士、大信环境董小平博士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累计3人;累计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43人次,发放人才薪酬补贴120.72万元。

3.深层次推进载体平台建设。迅速响应无锡太湖湾科创带发展规划,高效开展《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宜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全力构筑宜兴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宜兴分中心实质化运行,承接沪上高校科教资源转移渠道进一步拓展。海创人才宜兴招才引智工作站顺利揭牌,中特嘉耐新材料研究院、宜兴市杨巷经济作物产业研究院2家新型研发机构成功落地,稳步推进交大慧谷宜兴赫联智能智造科创园载体建设,目前建有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成科技载体面积35.02万平米),7家众创空间(建成科技载体面积1.62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4家;2020年新增科技部门省级、无锡市级、宜兴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为10家、17家和30家。

4.全方位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宜兴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1—2025年)》《宜兴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规划成功发布。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 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陶都英才”政策的若干补充意见》等一批政策性文件,切实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2020年全市172家科技型企业累计获得322笔科技贷款11.21亿元,同比增长44.3%。

5.国有资本着手布局投资基金。市属国企已经实质性参与了两只市场化投资基金。一是市金发集团等市属国企参与设立的智航基金,该基金运营中主要立足产业强市主导战略,重点支持一批新兴战略性及高新技术类产业项目落地宜兴。二是市金发集团、城投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宜兴陶都英才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主要优选投资创业人才(团队)在宜兴本地开办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这两个基金为我市科技型企业在发展关键阶段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一批能力突出、成长性较好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二、存在问题

尽管宜兴积极开展一些工作,但跟周边一些先进地区相比,宜兴企业的科创意识还不强,科技属性还不突出,高企培育源头不足,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偏少。正如两位委员在提案中指出的,这其实与宜兴的产业结构偏传统、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有较大关系。

三、下阶段推进举措

下一步,将围绕提升企业科创属性,增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在《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宜兴发展规划(2021—2025年)》框架下,建设“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企业上市于一体,科产城人相融合、宜兴市域全覆盖”的科技创新体系,到2025年率先在全国建成以创新驱动内涵增长引领产业跨越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提升产业创新韧性。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大产业前瞻技术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三大计划”,着力打造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3+3+N”(3个新兴产业、3个传统产业、N个未来产业)高能级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瞄准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电线电缆、节能环保、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传统产业和5G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加强前沿战略部署,推进揭榜挂帅“卡脖子”技术攻关,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突破。

2.培育集群式“雁阵”。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龙头企业培育“预见”、雏鹰瞪羚企业攻坚、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育“四大行动”,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以瞪羚企业、雏鹰企业和准独角兽企业为着力点的创新型企业“雁阵”。突出靶向发力、精准扶持,推动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壮大。一是提升企业科创意识。科技部门将开展企业研发费用归集、高企培育、科技金融等政策宣讲;工信部门计划牵头调整完善绩效评价办法及差别化政策,其中将科技创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并根据企业类别提供精准服务。集中各职能部门力量,帮助企业提升科创属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同时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加快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企业研发机构,培育一批高质量、新模式的研发机构。二是做大科创企业队伍。建立健全创新型企业工作体系、培育体系、服务体系“三个体系”,建立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充分发挥专业机构、数据平台和相关部门等作用,加快形成“挖掘一批、培育一批、推荐一批、认定一批”的培育梯队。力争2021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达到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达到1500家,新增无锡市“三类企业”入库数达300家以上。三是做强创新领军企业。发挥领军企业牵头作用,探索创新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有效机制,支持行业上下游、大中小、产学研各方面力量深度融合、融通创新。鼓励和引导领军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加快成为科创板等上市企业。

3.集聚战略科技资源。突出量质并举、效能优先,提升重大创新平台发展质态。一是促进新型科创载体发展。推动经开区、环科园、陶瓷产业园区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创新园区,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服务体系;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园、徐舍模架产业园、周铁赫联宜兴智能智造科创园等重点园区和新庄大学城等平台载体,因地制宜布局建设一批科创载体;引导生态型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建设一批民营孵化器。推进江南大学宜兴研究院、高塍桂林理工大学宜兴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探索在环科园布局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密切推动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光敏电子材料研究所建设,着力推进环保产业和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提升科创载体运行质量。加强对载体平台、企业研发机构的运营管理和绩效考核,整合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服务机构资源,为初创企业提供精准深度服务。注重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支持国有孵化器引进社会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管理团队,促进孵化器提质增效。三是优化人才政策体系。“陶都英才”政策体系全面升级,即将出台《全市招才引智工作实施意见》,继续加大人才招引力度,致力在科技、人才、资本等方面构建协同发展新机制。在企业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方面也进一步拓宽申报范围,提高了补贴标准,提升了评审服务。

4.提升科技合作水平。突出链接高端、紧盯先进,全力构建开放创新“强磁场”。一是提升政产学研合作水平。梳理企业亟需的高校资源及专家团队,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市、镇、企三级共同努力,实现校地合作精准对接;以建设技术转移中心为切入点,组建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技术需求挖掘队伍,力求产学研工作精准推进。筹备2021“专家教授宜兴行”江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科技人才对接会等活动,不断丰富政产学研合作内涵。加强人才科创载体建设,夯实项目引进根基。力争年内实施产学研项目150只以上。二是提升科技招商工作水平。聚焦优质乡贤资源,编制高校、科研院所和生命健康领域宜兴乡贤数据库,精准打造一批“陶都归雁”项目。会同投促中心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举办城市推介会、生命健康领域专场招商等活动。加强与涉外科技人才中介机构的对接,年内组织开展科技招商活动15场以上。三是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依托省“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专项、市级国际合作奖补等扶持政策,加强与跨国公司、上市公司、大型央企等合作,对接国外先进技术。有效利用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资源,精心组织开展“一国一城一校”科技人才、产业创新对接交流活动。力争年内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0只以上。

5.打造最优科创环境。突出战略实施、机制保障、厚植土壤,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一是构筑区域发展新引擎。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为契机,以“科技赋能产业”为核心,部署建设科技创新大空间。充分发挥“一轴三区四谷多点”力量,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态势;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形成齐抓共管促创新的新局面。筹备举办宜兴市第25届科技节及系列活动,营造重视创新、重才用才的浓厚氛围。二是完善科技政策保障。充分发挥政策的牵引和激励作用,在用足用好现有科技和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创新太湖湾科创带新政,从而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好地服务好创新型企业;探索本级科技项目管理新举措,推动科技项目提升标识度和品牌化认同,构建“揭榜挂帅”技术攻关体制机制,打造更加开放、更大力度、更加高效的科技和人才政策体系。三是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资本链,加力服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新兴产业领域高成长企业发展。着力引进科技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探索“创新+创业+创投”新模式。优化“科技贷”服务,持续推进“高企直通车”“创新领军贷”等科技金融服务,丰富“路演中心”内涵,持续拓宽覆盖领域、提升服务成效。四是强化基金的引导作用。市属国企将发挥好已投智航基金和陶都英才创业投资基金作用,为我市科技型企业在发展关键阶段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一批能力突出、成长性较好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下一步拟发起设立宜兴新动能产业基金、宜兴高易创新投资二期基金等,基金投向均涉及我市互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5G等相关新兴产业领域,重点支持一批新兴战略性及高新技术类产业项目落地宜兴。同时,相关部门正在会商制定促进我市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更多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化基金落户集聚。市国资办、各市属国企将继续服从服务好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体现国有资本杠杆功能,完善投资基金决策机制,借鉴市场化基金成熟经验,不断提升国资基金运营管理水平,更好发挥基金在招引产业、服务招商中的积极作用。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沈红军,电话:87986042。

 

 

 

 

 

 

 

宜兴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5月31日

 

 

 

 

 

 

 

签发:唐其君      承办:沈红军      邮政编码:214206

抄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工信局、国资办。

答复时间 2021年0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