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文化引领、唱响陶都品牌、建设中国宜兴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园区的建议
索引号 | 014046317/2021-04282 | 生成日期 | 2021-08-10 | 公开日期 | 2021-08-10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综合政务 | 主题(二) | 文秘工作 | 体裁 | 议案 |
关键词 | 提案,建议,行政 | 分类词 |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关于坚持文化引领、唱响陶都品牌、建设中国宜兴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园区的建议 |
案别 | 市政协提案 |
主提人 | 吴国平、黄兵 |
标题 | 关于坚持文化引领、唱响陶都品牌、建设中国宜兴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园区的建议 |
建议内容 |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陶瓷是中国的符号,紧跟重大国家战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创建。宜兴作为中国陶都,必须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步建好宜兴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园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 宜兴是中国陶都,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制陶历史和丰富的陶瓷遗存是我市最大优势和资源。文化是软实力,文化平台是对外交流的窗口,能够引领人才、带动产业和城市发展。陶文化是宜兴文化的主流,必须做好陶文化这篇大文章,推动城市文化功能复兴,推动宜兴城市和产业提档升级。目前我市对陶瓷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认识不够深入,平台搭建层次不高,高层次文化创新人才不多,国际国内交流不深,文化对提升城市和产业能级作用发挥不够。为此建议如下: 1、开展遗址保护性修复。以整个丁蜀镇区为基础,以老遗存为主体开展遗址保护工作,修复老街区、老厂区、老窑址,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再现了宜兴陶瓷文化魅力。修复蜀山古南街历史街区建设蜀山蠡河风光带、对通蜀路进行街区化改造建设大师一条街、提升青龙山黄龙山遗址主题生态艺术景区、培育陶瓷产业集聚区、对博物馆周边改造建设陶瓷陈列展示主题景区、建设周墅古龙窑主题景区等多个片区,建设紫砂村、西望村、尹家村等特色民间艺术村,改造一批老厂区成文创园。 2、搭建文化交流和创业平台。以丁蜀镇为载体加快建设我市文化产业示范区,加快文创街区改造建设,创建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科研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为海内外陶瓷从业人员提供创新创业、展示才华的平台。争取高等级会议主办权,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搭建交流平台。 3、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优文化环境与氛围,复兴城市文化载体与功能,建好高层次文化交流与创业平台,用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吸引来自国内外陶瓷文化人才。景德镇独特的“景漂”“景归”现象值得借鉴与关注。据报道目前该市已集聚“景漂”3万多人,其中“洋景漂”5000余人;“景归”数量也达到2万人。不仅人才返乡,而且带来信息回归、资金回流。 4、多方位扩大对外交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陶瓷艺术类、工艺美术类机构的国际、国内合作,经常开展博览会展、文化交流、学术探讨活动。主动争取参与感知中国、今日中国等国家文化品牌活动,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5、推动陶瓷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实施“陶瓷+”战略,着力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努力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陶文化“体验+旅游”的文化旅游新业态,创建以陶文化为主题的高等级景区,打造中国著名陶瓷文化旅游胜地。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产业集群形成,优化产业布局,以智能带动智造。 6、加强组织、机制和政策保障。组建文创园区管委会,做强文旅集团平台,形成“管委会+平台”的推进机制。编制好空间总体规划和文化保护、产业布局、区块功能等专项规划,推动多规合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强人才政策体系建设,突出文化在引才引智中的主导作用,突出文化提升城市影响力和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承办单位 | 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
答复内容 |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 第170号提案的复函
吴国平、黄兵委员: 你们在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坚持文化引领、唱响陶都品牌、建设中国宜兴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园区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会同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宜兴是中国陶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陶瓷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具有7000多年的制陶史,丰富的陶瓷遗存遍布丁蜀、西渚、新街等地,具有前墅龙窑、前进窑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十六世纪,宜兴紫砂陶器就通过运河、太湖、长江等便捷内陆运输经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成为了中国与海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源头城市之一,成为了构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图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文化是软实力,文化平台是对外交流的窗口,能够引领人才、带动产业和城市发展。陶文化是宜兴文化的主流之一,必须做好陶文化这篇大文章,推动城市文化功能复兴,推动宜兴城市和产业提档升级。 你们提出的观点非常重要,为进一步加强宜兴陶瓷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做了许多工作: 市文化文物部门加强陶瓷类文物遗存的调查列保和非遗项目的挖掘申报工作,对前墅龙窑、前进窑等进行保养维护,加强蜀山窑址考古资料的整理研究工作,蜀山窑群于2015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召开了高规格的蜀山窑学术研讨会,提升了我市文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我市文物部门制定了《宜兴市文物保护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并由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到各镇(园区、街道),计划开展前墅龙窑、前进窑遗址修缮工程以及蜀山窑群、前墅龙窑、前进窑、筱王村窑群等的安防工程。目前,2处窑址的安防工程设计方案已获得省文物局的批准。与此同时,市文物部门根据五年计划,对我市窑址类文保单位开展测绘、定界桩工作,为重点窑址树立文物保护界桩。另外,我局宜兴陶瓷博物馆近几年与央视媒体合作赴欧洲拍摄了《海外遗珍—流向欧洲的宜兴紫砂陶器》等大型纪录片;在沿运河城市举办了一系列“运河陶·丝路情”文化展览;利用“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连续举办了六届“海峡两岸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并赴佛光山举办了文化展览,对扩大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编制了《宜兴市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宜兴市蜀山特色风貌区控制保护规划》及蜀山古南街、月城街、葛鲍聚居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对蜀山的历史沿革、紫砂产业演变及相关历史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编制完成的《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提出打造中国陶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生态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 三、近年来,为了推进我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市发改部门从产业扶持政策、行业诚信建设等方面,助力陶瓷产业转型发展。积极制定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助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施“高质量发展意见”和“产业扶持资金实施意见”,积极发挥政策导向、杠杆、激励作用。 四、丁蜀镇在陶瓷文化遗产尤其是古南街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专门搜集整理古南街历史文化的工作小组,通过调查走访获得大量的资料;成立古南街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工程管理、协调清障、宣传沟通、环境整治、房屋征收、运营管理等工作。2016年8月开始由丁蜀镇负责正式启动了蜀山古南街保护修缮一期工程,完成了街区入口小方窑周边环境的整治工程,开展了茶馆、窑货店、紫砂同业公会等首批 5个节点共计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进行了修缮,累计投入资金约500万元。 感谢两位委员所提的宝贵建议,在现有基础上,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市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宜兴陶瓷文化的保护、利用、交流和展示。一是以《宜兴市文物保护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为指导,督导、指导相关镇(园区、街道)推进前进窑、前墅龙窑等的修缮工程以及蜀山窑群、前墅龙窑、前进窑、筱王村窑群等的安防工程,加强对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二是会同丁蜀镇加强对蜀山古南街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进一步完善古街区内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探讨加强相关文物保护利用的新的方式和途径,完善标识说明和文字介绍,加强日常管理。三是继续办好陶瓷文化艺术节。围绕“相约金秋、陶光溢彩、匠心传承、艺苑芬芳、醉美秋韵、点亮陶都”等主线推出多项活动,既有参与式的行业交流、专项赛事,也有合作性的投资推介、项目签约,既有致敬式的名家纪念、名作展览,也有互动性的网上围观、实地打卡。通过办节,继续扩大宜兴陶瓷文化的知名度,更好擦亮“中国陶都”这块金字招牌。四是利用宜兴陶瓷博物馆(中国紫砂博物馆)开展陶瓷文化方面的学术研讨、研学、实践等活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二、积极推动陶瓷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强陶瓷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我市出台了《关于推动宜兴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支持文化企业做优做强、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宜兴出品”、支持创意设计行业发展等十个方面进行重点扶持,有效引导、扶持、培育本地陶瓷企业,全面推动陶瓷产业提质增量、转型升级。2019-2020年共有5家陶瓷企业获得60万元高质量奖励。同时,积极推动紫砂陶瓷等多个项目申报省级文旅专项资金项目,宜兴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的利永紫砂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项目获得2019年省级奖励资金100万元。二是大力实施“陶瓷+”战略。大力发展陶文化“体验+旅游”的文化旅游新业态,积极发展紫砂陶艺体验等文化旅游融合产品,打造陶文化、名人文化、禅文化、水文化休闲度假系列产品,打响“陶式生活”、“云游宜兴”等特色品牌。三是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充分利用省级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宜兴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集群发展优势,积极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孵化服务体系,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入驻。目前园区中有新兴文化企业5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11%,园区有江苏拜富、信亿陶瓷、富陶科陶瓷等13家龙头企业。 三、积极搭建紫砂行业诚信平台,为从业人员及经营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一是成立专班。及时成立宜兴市紫砂行业诚信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文体广电旅游局、税务局、丁蜀镇、市陶协等重点单位,加强组织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体系。印发《全市紫砂行业诚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平台建设推进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节点,细化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有力有序推进。三是紧抓信息归集。在推进平台建设的同时,同步谋划信息归集工作,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全面归集职称评审、注册管理、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信息,确保对紫砂从业人员信用信息做到“应归尽归”,加快建立紫砂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四是是紧抓结果运用。依托诚信平台,全面开展紫砂从业人员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好的在职称评审、荣誉称号的授予方面可享受信用加分;对纳入“黑名单”管理的依法依规加强限制,切实强化“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鲜明导向。 四、积极推进宜兴市紫砂陶瓷产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市政府正在建立一个以紫砂为主,政府背书的紫砂交易网络平台,下阶段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网络平台优势,鼓励陶瓷企业在巩固扩大本地既有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加快“走出去”步伐,大力弘扬我市陶瓷传统特色与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把宜兴陶瓷文化建设自觉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为带动宜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计划将由政府主导,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积极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和“紫砂陶制作技艺世界非遗”项目,积极主动做好申遗工作,以此来实现我市打造“宜兴窑系”,铸牢陶都地位,助推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遗;同时,也对江苏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充实、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 五、提升品位,积极举办陶艺展览,多方位扩大对外交流。通过政府牵头、官方主办、民间协办的方式,克服政府挂名、民间主导的现象。一是外出办展,树立“把博物馆带出去”的理念,将全面反映宜兴陶瓷历史文化等内容高度浓缩,以“微缩版博物馆”的展出方式呈现给各地观众。二是引进展览,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借展其它大型博物馆与私人藏家手里的宜兴经典历史作品,多举办类似“故宫回乡展”规模的精品展览,类似“运河陶·丝路情”系列的外出展览和组织召开类似“海峡两岸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的国际文化交流研讨会,并使之成为品牌活动。三是文化宣传,要注重网络作用,利用其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拍摄类似“如果文物会说话”、“最美文物守护者”、“海外遗珍—流向欧洲的宜兴紫砂陶器”、“海外遗珍—流向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的宜兴紫砂陶器”等大型纪录片和短视频,投放网络展播,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融入未来,让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争取投放于央视海外频道,扩大宜兴陶瓷文化海外影响力,并借此密切与海外各大博物馆、著名文化学者、藏家之间的关系,为将来海外办展和文化交流打下基础。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蔡述亮,电话:87928705。
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2021年6月1日
签 发: 蒋干达 承办:蒋苏荣 邮政编码:214206 抄 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份),市政协提案委员会(2份)。 |
答复时间 | 2021年06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