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政协提案结果公开

关于“探索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1-08-02 15:39:39    浏览次数:962
索引号 014046317/2021-04276 生成日期 2021-08-10 公开日期 2021-08-10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综合政务 主题(二) 文秘工作 体裁 议案
关键词 提案,建议,行政 分类词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关于“探索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案别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范泽锋、赵曦鹏、陆虹炜
标题 关于“探索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建议内容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艺术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精神层面而言,艺术如同激励者,能够激发人们的内生动力。艺术不仅可以美化乡村风貌,更是美好生活的助推器。当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会大大提升。

如今,艺术乡建的模式逐渐多样化,有些地方帮助村民开展艺术创作,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有些地方以艺术的方式改善村容村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有些地方以文化创意推动农村手工艺、土特产走出大山……但也要看到,艺术乡建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其协作性、互动性,凸显地域性、创新性,以使乡村更美好?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巧用乡土资源,振兴乡土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打造地方知名乡土品牌,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要依托乡村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方物产等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鼓励设计师将乡土的内生智慧与艺术创意设计相结合,将乡村文化传承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对乡土文化进行视觉层面发掘以及品牌构建、提升,让地域知识可视化,让传统手工艺当代化,让乡土资源活起来。政府可以出台更多乡土特色产业鼓励扶持政策,开展乡土特色品牌评比创优活动,打造更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兴旺案例。 二、探索创新路径,美化乡村风貌

艺术不仅可以美化生活,更可以美化乡村风貌。可以通过提取乡土文化元素,挖掘村落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提炼经典传统故事内核,并辅以创意设计,对村落环境进行艺术化改造,将传统审美观念与当代乡村建设相结合。政府主管部门要结合我省总体规划和自然、乡土、人文、地域特色文化,制定出台乡村特色风貌规划建设指引,建立健全乡村艺术类改造审批流程,奖励艺术美化乡村示范工程,鼓励艺术家在政府的参与和指引框架内进行艺术创作。 三、扶持乡土人才,助力文化传承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尤其需要具有现代设计思维与美学修养的乡村建设者和创意人。经过多年实践,江苏积累了乡土人才工作的丰富经验,下一步要以传统工艺和创意经济为驱动,以“授人以渔”为策略,加大我省“三带两助”乡土人才工程力度,激发传统工艺的创造活力,为乡村振兴储备了众多创意人才。

以设计智慧提升乡村吸引力,以人才培养提升乡村创新力,营造富有中国韵味的乡村生活,乡村发展未来可期。

承办单位 农业农村局
答复内容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

第151号提案的复函

 

范泽锋、赵曦鹏、陆虹炜委员:

你们在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探索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会同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围绕乡村文化建设,我市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宜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早在2013年就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宜政办发〔2013〕182 号)等系列文件,并纳入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2016 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推进行政村和社区开展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苏文公共〔2016〕3号)等文件精神,我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推进行政村和社区开展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宜文〔2016〕9 号),并高于无锡、省级标准。通过一系列举措,在 2018 年底,全市292 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高标准通过,提前完成江苏省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形成村村有设施,处处有阵地,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各镇、街道依托固有的名人故居文化阵地,结合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宏观规划,延伸拓展文化服务,如屺亭街道的悲鸿故里文化园、万石镇的闵惠芬故居、周铁镇的陈天明故居等,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捷的文化服务,形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格局,成为有多元化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阵地。

二、重视地方文化品牌的培育。为更好利用乡土资源,培育文化品牌,我市支持观蝶节、周铁风筝节等一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节会活动的开展。精心打造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梁祝戏剧节等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举办了各类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如宜兴市“百合花奖”评选活动、宜兴市村歌村谣大赛及文艺创作大赛等,挖掘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以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等形式将宜兴的风土人情、地方物产用文艺的形式展示在群众面前,使乡村特色产业与文艺作品有机结合,让乡土资源具有时代性和艺术性,助推乡土资源品牌建设。尤其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已连续实施 11 年的文化服务新行动中,我们把近2000场次的文艺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实现全市行政村(社区)全覆盖的同时,将各类具有乡土文化元素的文艺作品源源不断展现在群众面前,提高了品牌的影响力,推动了城乡区域间文化的互动性、协作性,凸显了文化艺术的地域性和创新性。

三、开展地方传统文化保护。我市先后出台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推动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意见的通知》(宜政办发〔2019〕74 号)等政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抓手,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了较好的梳理和保护。将一大批地方传统项目纳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已有国家级项目 4 个、省级项目 13 个、市(县)级项目 71 个。通过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示范基地、非遗特色镇(村)、开展数字化保护、组织宣传推广等专项工作,提高了紫砂、均陶、青瓷、阳羡茶等一批项目的社会知晓度,较好地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产业发展。

四、培养地方文化人才队伍。出台了《宜兴市群众文化团队发展资金扶持管理实施意见》(宜政办发〔2019〕75 号)等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的群众特色文艺团队给予资金扶持。建立了一支素质过硬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评定了一批非遗名师工作室,对非遗名师工作室和部分代表性传承人发放补助资金,支持其开展项目传承。有针对性地组织文艺骨干、非遗传承人群参加市级文化系统业务培训和国家文旅部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研修班。为地方文化人才提供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机会。

艺术乡建是近年来艺术界一个热点话题,所谓“艺术乡建”不是简单的美丽乡村,也不是写生基地,更不是乡村城市化或现代化,而是要通过艺术来唤醒、激活、赋能乡村。下阶段,我们将针对三位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好以下几块工作,探索打造艺术乡建宜兴样本。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及时研究出台具有前瞻性和

宏观指导性的政策意见,优化完善《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宜兴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宜兴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实施细则》等现行政策,加强对我市乡土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建设和乡土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乡村建设中项目、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投入,不折不扣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政策,确保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配给率不低于5%,不断提高政策精准度,为我市打造更多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产业兴旺案例提供保障,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

二、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加快“十四五”期间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一园两区两带”等专项规划编制,加强与自然资源规划局、住建局、文体广电旅游局等部门的沟通联系,注重专项规划与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在规划中充分考虑“艺术乡建”概念。在具体规划设计上,更加注重特色历史文化和乡愁记忆的挖掘、传承和表达,注重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特色产业规划的有机融合;注重提升设计建造品质,体现本土特性、表达乡村丰富性的设计;注重乡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用好乡土建设材料,使新建建筑与乡村环境相适应,彰显我市乡村的特色风貌。加强乡村调研,进一步挖掘我市乡村文化历史内涵,在规划设计及改善提升过程中,聘请文化艺术专家在项目实施时提供艺术技术指导,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开阔发展思路。

三、 加强乡土文化品牌挖掘。传承乡土文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加强农耕文化、民间技艺、乡风民俗和宗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注重乡贤文化的弘扬,引领孕育新的乡村文明。优化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梁祝戏剧节、“茶禅四月到宜兴”旅游季等品牌活动的策划组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深化“陶式生活”内涵的发掘和提炼,做好全域旅游规划设计,将更多的乡村文化资源纳入旅游路线,促进文旅融合。推进宜兴茶制作技艺、宜兴阳羡茶与茶文化系统申遗,振兴宜兴茶文化,打响宜兴茶品牌。组织乡土品牌参与各类文旅推介交流活动和产业博览会,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乡土品牌影响力。

四、加大乡土人才培养力度。继续落实对文艺人才和文化团队的扶持政策。优化非遗传承人队伍结构,充分发挥他们在项目传承、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高质量开展文化系统业务培训,扩大培训受众,丰富培训内容。继续推荐优秀的非遗从业人员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研修班

,积极引导和发动优质社会资源开展乡土人才的培养,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振兴乡村中的带动作用。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戴文妍,电话:0510-87951080。

 

 

 

宜兴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5月18日

 

 

 

 

 

 

 

 

签  发:潘  峰      承办:史华青       邮政编码:214206

抄  送:政协提案委员会(2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份),

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1份),住房和城乡建设局(1份)。

 

答复时间 2021年0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