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政协提案结果公开

关于完善急救知识培训普及体系的建议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1-08-02 15:39:28    浏览次数:446
索引号 014046317/2021-04188 生成日期 2021-08-09 公开日期 2021-08-09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综合政务 主题(二) 文秘工作 体裁 议案
关键词 提案,建议,行政 分类词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关于完善急救知识培训普及体系的建议
案别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民盟宜兴市委七支部
标题 关于完善急救知识培训普及体系的建议
建议内容 近年来,因突发心脏骤停(猝死)、异物窒息、意外淹溺等得不到及时救助而导致的悲剧时常见诸媒体。有些悲剧本可避免,但往往由于身边的人不知如何应对,或采取错误的急救措施,最终延误时机、造成遗憾。 医学资料显示,心脏骤停急救有个“黄金4分钟”的说法,4分钟内,每推迟一分钟,成功率就下降10%—20%。在黄金时间内,专业救护人员一般很难赶到,因此第一目击者是否具备急救知识、技能和勇气,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但从我市目前群众性急救知识培训现状来看,还存在普及率较低,急救专业设备不足、施救者存在一定顾虑等问题。 1. 培训普及力度不够。一是覆盖面不广。多年来,笔者仅在前年单位组织的一次培训中,学习过相关急救知识和培训,但周边亲戚朋友,参加过专业培训的还是寥寥无几。二是频率不高。由于面对的是事关生命的危急时刻,施救者只有平时不断复习、强化知识和实操能力,才能够镇定、从容地开展现场救护。 2. 急救专业设备配备不足。猝死患者的急救中,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能极大地提高抢救成功率。但是目前我市AED的配备数量还极为有限。而且设备虽然操作简便,每一步都有语音提示,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士还是会望而却步。 3. 施救者心中存在一定顾虑。由于施救中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比如心肺复苏有可能导致压断肋骨,或者采取了急救措施依然救不回来,有的施救者往往心存忧虑,担心与家属之间产生纠纷,也许就不会及时出手救助。 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 将“全民急救知识培训”列入 “政府年度实事工程”,加大专项资金保障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急救知识培训普及工作,通过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载体不断扩大受训覆盖面。尤其针对重点人群:如学校师生、警察、公交车司机等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开展高频度的培训活动。同时,定期在“宜兴发布”等受众面广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急救训练报名活动”,让一部分人自愿报名学习。 2. 加大急救专业设备投放及实操培训。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学校等地加放AED,一方面通过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形式进行普及性功能宣传,提高群众急救意识和知识;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实操性,广泛开展AED操作培训,提升急救技能。经过培训、操作考核合格者可以由本地权威部门颁发救护员证。 3. 出台“好人法”地方性条例,并呼吁上升至国家立法。参照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经验,鼓励和倡导普通市民参与急救活动,免除现场施救者善意、无偿的对伤病员实施紧急救护的民事损害责任,给施救者吃下“定心丸”,消除救人的后顾之忧。
承办单位 卫生健康委员会
答复内容

民盟宜兴市委七支部:

你们在市政协第十五届五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完善急救知识培训普及体系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委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 问题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但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和灾难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急救知识的普及能使公众得到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生存质量,降低伤残率。但由于公众急救意识、知识、技能以及救死扶伤精神的缺乏,许多伤者错失最佳抢救时机从而酿成悲剧,以心源性猝死为例,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每年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超54万,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其中60%以上发生在医疗机构之外,而酿成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在心脏骤停后的黄金4分钟内,未及时进行心肺复苏(CPR)并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因此,完善急救知识培训体系刻不容缓。

  • 已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1、开通线上急救宣传培训渠道。利用网络传播便捷、受众面广的优势特点,由市急救中心自主拍摄的“如何拨打120”“心肺复苏急救术”“气道异物哽咽术”等系列急救指导微视频,被制成二维码宣传海报,投放到全市公共区域,引导群众“码上学急救”。对于常见急症的识别与急救、创伤救护、灾难的自救呼救等人人都应当掌握的知识,急救中心结合医疗业务实际,在微网站上设置“急救微课堂”栏目,定期推送急救微课课程,供急救人员和社会公众学习使用。此外,依托“医路先锋”智慧党建平台,开通了网络预约急救技能培训二维码端口,积极开展“急救侠招募令”活动,把优质的急救技能培训课程送到全市群众指尖。

2、开展普及性大型急救宣传。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等单位开展“出手急救、你也可以”“120急救科普大课堂”等大型宣传活动,通过训练有素、整齐划一的急救技能展演,向社会大众展示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术等常用实用的急救技能,激发社会大众“想救人”的意愿,培育更多的人做急救志愿者。近年来,普及性大型急救宣传共计开展7次。

3、开设小班化精品技能培训。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课程,达到“敢救、会救”的培训目标,打造了“医路先锋·全为生命”“心手相连·救在湖?”“急救训练营”“医校共建”等一系列广受欢迎的品牌项目,对全市急诊急救人员、基层医护人员,公共卫生单位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医务工作者,景区工作人员、校医、托幼机构保健老师、企业员工等高危岗位人群,分类开设差异化的定制精品课程,实现三类人群急救技能培训全覆盖。近年来,小班化精品急救技能培训共计开展71次,覆盖人群达2500人次。

4、完善相关软硬件配套设置。近年来,按需扩大急救培训业务用房,增加教学设施设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此外,市急救中心建有400多平米的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中心,设置有心血管高级生命支持培训教室、心肺复苏训练教室、创伤技能训练教室。还建有100多平方米的青少年急救体验厅,包括急救装备展示区和仿真救护车体验区两个部分。在这里,参训者不仅可以学习到常见的灾害避险知识,可以亲自动手尝试铲式担架、蓝式担架、真空负压担架、楼梯担架、负压隔离担架等各种应急救援装备,了解120的急救模式等。

  • 下阶段的措施

1、2021年将以全市各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设50个急救安全屋,每个急救安全屋配置一台智能救护箱,包含一台自动心脏除颤仪(AED)、一个急救包、一个培训模拟人,并统一配置专业急救教材和全套视频资料,定期组织普通市民和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学校师生、警察、公交车司机等)学习、复训,让更多的人“会用、敢用”。

  1. 培育一只专业持证急救培训导师队伍(AHA认证导师),100名公众急救培训员,1000名持证急救志愿者。目前,该项工作已被列为政府2021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项目方案正在论证中。市卫生健康委后续将切实做好工作推进和项目宣传,确保政府实事项目做实做好。
  2.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化的形式,进行医疗急救技能宣传,进一步拓宽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的渠道和范围,同时,把“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植入人心。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周昌昌,电话:87988640。

 

 

宜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5月18日

答复时间 2021年0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