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强市,助推民营企业新发展
索引号 | 014046317/2021-04087 | 生成日期 | 2021-08-04 | 公开日期 | 2021-08-04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综合政务 | 主题(二) | 文秘工作 | 体裁 | 议案 |
关键词 | 提案,建议,行政 | 分类词 |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强市,助推民营企业新发展 |
案别 | 市政协提案 |
主提人 | 宜兴市工商联 |
标题 |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强市,助推民营企业新发展 |
建议内容 | |
承办单位 | 发改委 |
答复内容 |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 第9号提案的复函
宜兴市工商联: 你们在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强市,助推民营企业新发展”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委会同组织部、工信局、科技局、人社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一、问题现状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国际贸易摩擦等多重压力,全市上下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全面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快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工业经济回稳向好,“十三五”目标任务较好收官。全市实现规模工业产值3479.3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59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4.8%。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连续增长。电线电缆、化纤纺织、机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实现规模企业产值1320.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比重37.9%。陶瓷与耐材、铜材加工、精细化工和保温建材四大传统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规模以上产值1480.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的42.5%。节能环保、新能源、光电子新型显示、绿色食品四大新兴产业发展稳健,全年完成规模以上产值707.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的20.3%。 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094家,比上年净增57家。产值前100位骨干企业共实现工业产值2423.2亿元,同比增长10.8%,拉动全市规上产值增长7.0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69.6%,支撑效应明显。全市工业应税销售超10亿元工业企业53家,超100亿元工业企业7家。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应税销售总额3343.8亿元,同比增长1.1%。 二、已做工作 1、发挥政策引领,明确发展导向。近年来,我市实施“产业强市”发展战略,为促进宜兴经济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是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扶持资金初始规模50亿元,采用直接奖励和“拨改投”等方式,对新上先进制造业项目,企业兼并重组和盘活利用闲置资产,重特大制造业项目、重大科技研发项目、重大服务业项目等进行扶持。二是高质量发展意见。作为年度性的政策意见,重点突出对制造业项目、科技创新、企业兼并重组和盘活利用闲置资产、智能制造、高端人才引进等内容的奖补。 2、编制专项规划,优化产业格局。根据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我委组织开展了《宜兴市电线电缆产业发展规划》和《宜兴市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经过深入调研、专家论证和征求意见等步骤,两大规划正式编制出台,为两大支柱产业明确了目标定位、发展方向、具体路径和重点任务。 3、把握需求导向,降低企业负担。出台《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惠企21条”操作办法、促进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等政策意见,降低企业生产要素、用工、用地和融资成本,减轻企业发展负担,全力帮扶企业共克时艰。倾力保障“两链”稳定,细致梳理,精准定位十条重点产业链,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建立由市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产业链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提升及新兴产业培强。 4、强化人才招引,助力企业发展。一是加快打通校企对接渠道。在高校院所密集地区精心举办“陶都名企高校行”科技人才对接活动,为全市广大企业搭建校企对接平台。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和提升的迫切需求,多次组织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信息工程等领域的技术推介和项目路演活动。二是全力引进科技人才载体。全面推进交大慧谷宜兴赫联智能制造科创园和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宜兴分中心建设,打通沪上科技创新资源转移渠道,全方位培育科技企业,打造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养、高新产业培育的特色创新园区。积极对接高端科创人才资源,与无锡海创智慧谷共建海创人才宜兴招才引智工作站,着力引进一批国家人才计划专家及海外高层次人才。三是不断完善人才引育政策。着力打造“陶都英才”政策品牌、“才荟宜兴 锡望您来”城市引才品牌、“宜见倾心”人才服务品牌。出台“人才新政20条”及配套实施细则。高质量举办“才荟宜兴”人才月活动,包括“百企千才高校行”“陶都名企高校行”“百校进宜兴”“高校学子感知宜兴”等各类人才活动。 三、下步计划 1、提升服务质量。调查摸底全市工业项目情况,做到项目建设情况“早知道”、服务流程“全公开”、事中事后“强监管”,以高效率推动全市各级工业项目快推进。瞄准传统产业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薄弱环节,研究落实针对性举措,推动“签约项目快落地,在建项目快推进”,不断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扎实推进企业降本增效,精准提供服务供给。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撬动示范作用,加大优势企业、亮点项目对上推荐力度,力争获得国家级、省级资金扶持有新突破。用好“政企通”服务平台,实现各级政策“一网清”,全面落实政企沟通新机制。搭建对接平台,开拓线上线下市场,参加配套协作会等对接活动,加快融入大企业产业链、生态圈。挖掘“产业+乡贤”资源,强化人才引育,缓解企业人才焦虑,加快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重点做好新生代企业家培训。全力强化金融支撑,持续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企业,尤其是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快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发展,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金融血液”。 2、产业培优育强。围绕做精做强电线电缆、节能环保等主导优势产业,出台专项政策,通过技术装备更新、产品结构调整、淘汰低端环节,加快向上游创新技术、下游配套服务拓展延伸;围绕培育壮大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通过释放重大项目效应,大力引进科创团队、科创项目,加快打造产业集群、形成领先优势;顺应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趋势,加快布局5G、氢能、物联网等未来产业,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北斗等新技术与现有产业嫁接,锁定主攻方向、实现突破。 3、提高创新能力。主动融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通过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全产业创新体系构建,联合大院大所、龙头企业,集成各方力量,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整体提升;通过做大做强各级各类技术研发机构,形成内外交互、贯通产业的科创载体网络。将“专精特新”作为企业提质成长的主攻方向,加快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技术轨道“跃迁”和市场迭代,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力争涌现出更多掌握核心技术、占据行业尖端的企业。 4、数字赋能转型。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探索以数字化为依托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统筹推进信息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和消费领域数字化、社会治理智慧化等方向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我市实际,紧扣发展趋势,出台扶持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包,围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信息产业、服务商培育等领域加强扶持力度,瞄准痛点、补齐短板,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信息产业提档升级,培育新增长点、增长极。 5、提供人才支撑。进一步凝聚院校机构合力,加强国内外高端科创资源开拓,抓住海外人才大批回国的契机,集中引入海外科技人才项目。瞄准重点产业技术瓶颈和重点企业技术需求,以建设技术转移中心为切入点,组建一支由高校院所专家教授组成的技术需求挖掘队伍,将产学研工作向精准化、高效化推进。大力引进能够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提升改造的高层次创业人才以及掌握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帮助企业解决核心技术难题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大中专学生,为宜兴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储备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大力引进和培育企业急需紧缺,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较强操作技能,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技术和工艺等操作性难题的技能人才。探索鼓励企业给予人才股权、期权激励的相应政策,提高企业招引人才的积极性。研究制定更“接地气”的技术转移和人才引进扶持政策,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丁震,电话:87968176。
宜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5月18日 |
答复时间 | 2021年06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