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人大建议结果公开

关于建设一所双一流大学宜兴分校的建议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1-08-02 15:33:01    浏览次数:89
索引号 014046317/2021-04074 生成日期 2021-08-06 公开日期 2021-08-06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综合政务 主题(二) 文秘工作 体裁 议案
关键词 提案,建议,行政 分类词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关于建设一所双一流大学宜兴分校的建议
案别 市人大建议
主提人 庄建新等4人
标题 关于建设一所双一流大学宜兴分校的建议
建议内容 基本情况:宜兴,历史底蕴厚重,据史书籍载,宜兴曾出现过四名状元、十位宰相和四百多位进士,到现代也为国家培养出五百多名顶尖科技人才,是全国著名的教授之乡。目前共有30位宜兴籍两院院士,是全国县级市中排名第一,另有近百所大学校长,近一万名大学教授、副教授,成就了“无宜不成校”的美谈。据了解,在我国召开的第一次科技大会上,十位科学界代表,宜兴籍占了四位,分别是:周培源(北京大学校长)、蒋南翔(清华大学校长)、潘菽(南京大学首任校长)、唐敖庆(吉林大学校长)。而在中国的艺术领域里,有很多来自宜兴的著名艺术大师如:徐悲鸿,吴冠中等泰斗级人物,为全国各行各业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系列从宜兴历史中走出来的院士、教授、艺术大家,源于宜兴人崇文重教的文化传承,也成就了宜兴“教授之乡”、“院士之乡”的美誉。 建设高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宜兴已经建成的高校有: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宜兴开放大学,江南大学宜兴校区正在建设中,但教育资源仍十分紧缺。相较于周边县市江阴有南理工,溧阳有南航,昆山有5所高校,张家港拥有4所高校,当前的宜兴高校教育资源已满足不了宜兴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与宜兴的“教授之乡”称号不相匹配,因此,引进高质量的国内知名高校是宜兴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战略。 宜兴现有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类,在文化旅游和工艺陶瓷产业有一定的基础,从宜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看,最紧缺的是精密机械、智能制造、智慧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但目前为止还没理工类高等本科教育或更高层次学校,所以建设理工类高等院校似乎更符合宜兴经济提升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建议市委、市政府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把建设宜兴大学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规划重点,建设一所属于宜兴的大学既是符合教授之乡盛名,又是提高新兴中心城市的层次与地位,更是保障我市独特的陶瓷产业、环保产业、电缆产业,新兴的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速发展壮大。在宜兴建设大学也是在外乡贤的愿望,他们积极支持建设并愿意引荐如: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在内的国内知名大学来宜兴建设一所双一流大学的宜兴分校提升宜兴城市的整体层级,为宜兴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承办单位 发改委
答复内容

关于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39号

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复函

 

庄建新、宗伟刚、雷正君、甄峤源代表:

你们在市人大十七届五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关于建设一所双一流大学宜兴分校的建议”,市政府已交由我委会同市教育局、自然资源规划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一、问题的现状

宜兴自古崇文尚教、人才辈出,在两千多年的建县史中,先后走出4位状元、10位宰相、近400名进士,近现代又涌现出30位两院院士、近万名教授,享有“院士之乡”、“教授之乡”、“书画之乡”以及“无宜不成校”的赞誉。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一座城市安身立命软实力的体现,教育强则城市强,教育兴则城市兴。多年以来,宜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推动我市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我市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6年,我市与原江南学院签订了共建江南学院宜兴分部的协议,组建了江南学院宜兴校区,目前已停止招生;2002年,宜兴电大升格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宜兴学院”,2014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宜兴学院更名为宜兴开放大学,目前以开展成人高等教育为主;2004年,宜兴轻工业学校经省政府批准,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被命名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我市第一所隶属江苏省教育厅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历性质属于专科;2018年,宜兴中等专业学校经无锡市委编办同意,更名为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历性质属于中、高等职业教育。

二、已着手开展的工作

宜兴建设一所理工类高等学校更符合经济提升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能保障我市独特的陶瓷产业、环保产业、电缆产业,新兴的集成电路、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壮大,我市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一)招引知名高校

近年来,我市先后与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对接协商,就分别引入金陵学院、长安学院,成贤学院等相关事宜进行了多次对接和洽谈。虽然我市几经努力,但由于众多原因,均未能成功引进。2017年,我市与江南大学成功签约,共建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2020年,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成功升格为江南大学宜兴校区。目前,江南大学宜兴校区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并计划于2021年9月份开学,届时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和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这两个学院的新招本科生将在宜兴校区上课。这将实现宜兴本科高校零的突破,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聚集度,为我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共建宜兴产业学院

2019年,我市与南京工程学院签订了南京工程学院——宜兴产业学院共建协议。宜兴产业学院基于南京工程学院的主干学科专业,围绕我市产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学校科技人才优势和地方产业市场资源优势,构建“多元协同、多位一体”政产学研合作平台载体,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三)列入“十四五”规划纲要

在制定的《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围绕发展高等教育,我市将积极引进更多本科高校落户宜兴,加快建成江南大学宜兴校区,支持其建设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高水平科技载体,以宜兴开放大学为龙头,优化发展成人高等教育、高等非学历教育,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四)预留高校用地

2018年,《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明确了“宜城城区沿东氿向东适度拓展”的发展方向,规划新建王婆河文化中心,预留了东氿北岸地区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在《范蠡大道东侧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进一步落实了高等教育及科教研发类用地方向和空间,为江南大学宜兴校区以及后续合作高校或教育综合体类项目的建设引进提供了用地保障。

(五)深耕乡贤战略

乡贤是宜兴的宝贵资源。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深耕乡贤服务发展的工作意见》(宜办发〔2021〕5号)、《关于加强乡贤联系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宜乡贤领〔2021〕1号)等政策文件,建立了市深耕乡贤服务发展领导小组,实施“乡贤人才回归”工程,分领域完善乡贤人才库,开展形式多样的“乡贤结企”活动,确立了我市与乡贤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建立多层次的沟通渠道。在教育领域,我市借力借智乡贤,大力引进高端平台、一流人才,推动各行业高效协同发展。

三、下阶段工作措施

(一)继续招引知名院校来宜办学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以《宜兴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为引领,科学谋划、深入调研,充分利用各种乡贤资源优势,与省内外知名大学开展对接和合作,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建设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大力发展本科生教育,力争引进1所全日制本科高校(或校区)落户宜兴,以宜兴开放大学为龙头,依托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继续发展成人高等教育、高等非学历教育,为广大市民接受职后高等教育提供服务。

(二)大力支持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建设

集全市之力,全面保障和加快推进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建设,确保能够按时投用。并以校区为载体,密切和江南大学的联系,引进更多服务我市产业发展的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相关研究机构落户宜兴,真正打造成集“人才培育、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创平台。

(三)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编制《宜兴太湖湾科创带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确立以大学引领科创核心区,在东氿北岸建设“科教谷”,不断强化高校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服务功能,打造特色区域及专业合作平台;编制《宜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在范蠡大道以东片区预留高等教育用地,建立优质均衡、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现代化教育新格局,培育一批具有宜兴特色的高等教育品牌,营造重视教育、尊重人才的氛围。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戴郁峰,联系电话:87981015。   

 

 

宜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5月20日

答复时间 2021年0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