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城市形象战略的建议
索引号 | 014046317/2021-04026 | 生成日期 | 2021-08-04 | 公开日期 | 2021-08-04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综合政务 | 主题(二) | 文秘工作 | 体裁 | 议案 |
关键词 | 提案,建议,行政 | 分类词 |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关于实施城市形象战略的建议 |
案别 | 市政协提案 |
主提人 | 民进宜兴市委员会 |
标题 | 关于实施城市形象战略的建议 |
建议内容 | |
承办单位 |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答复内容 |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 第4号提案的复函
民进宜兴市委员会: 你们在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实施城市形象战略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城市管理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宜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积淀深厚,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着类型丰富、脉络清晰完整的陶文化遗产体系,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的美誉。正如委员所言,城市形象是宜兴无形的资产,又是有形的生产力,更是宜兴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利用好、发挥好城市形象这一宝贵的资源,对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多年来,为了充分塑造宜兴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弘扬与传承特色文化,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各个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全面彰显中国陶都城市文化特色 为了全面彰显陶都文化特色,打造最具竞争力、无可复制的“中国陶都”城市形象名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完成的《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明确了中国陶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战略定位。规划要求重点突出陶文化-中国陶都的特色,持续做好文化深耕、保护展示和利用工作,深度挖掘与利用以紫砂陶艺为代表的陶瓷文化、以山水景观为代表的自然生态、以茶场竹林为代表的传统农业,以及众多历史名人资源、宜兴乡风民俗,构建陶都文化空间系统。规划提出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在区域竞合中体现价值、彰显特色,全面构建了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对城市整体空间格局、空间特色、重要视线通廊及视域、重要景观廊道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引导与控制。同时,规划提出要明确城市主要标志色,提取紫砂壶、均陶雕花、青瓷冰裂纹等能够明确体现宜兴特色的符号应用于城市设计中;依托文化遗产廊道景观特色塑造,融入陶文化特色元素,提升绿地景观、街道设施小品的文化品位;对老城区进行建筑整治和环境改造,打造城市重要节点、主要城市道路沿线景观,引入以紫砂为代表的陶文化元素,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打造与众不同的卓越城市。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凸显宜兴文化自信,加强全域历史文化资源整体管控,强化城市特色和名城形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规划深入研究了宜兴市文化名城的价值与特色,明确了“中国陶都、古今茶乡、江南古城、人文胜地”的保护目标;优化了历史文化保护框架,构建全时空全系列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促进历史文化资源体系的整合与提升;强化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展示与利用,提出要推进老城整体格局风貌的保护与彰显,优化历史文化氛围及体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陶都路作为贯通宜城城区与丁蜀城区一心双城的中央主轴线,是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文化、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地段。为将陶都路规划成为宜兴集聚特色产业功能和城市形象展示的交通主动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规划局编制了《陶都路沿线城市设计及重点地段概念设计》,规划以“看一路陶都、感一路乡愁、望一路山水”为核心理念,形成“轴串两城,绿带其间,双核动力,三廊体验”发展结构,通过完善功能板块、保护山水生态、控制景观环境、打造产业品牌、营造水乡场所、优化道路交通六大管控策略,致力将陶都路打造成为承载陶砂文化底蕴的城市产-活-游的复合功能脊梁;领略新时代共享包容、动静相宜的乡愁体验路径;彰显江南水乡城乡共融、城绿交织的生态风貌廊道。 二、积极开展城市形象宣传推广 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积极投身宜兴城市形象宣传,自觉做好本部门承担的城市形象宣传推广责任。 第一,紧紧围绕持续打造“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品牌,主动对接旅游+文化+体育融合发展新形势、新定位和新目标。一是加强全市古街古巷、古桥梁等文物的保护力度以及历史人物挖掘力度,全面整合资源,实现文物活化利用。二是充分利用宜兴陶瓷博物馆、非遗示范基地和“非遗名师工作室”等非遗资源优势,规划设计出一批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专题休闲体验、研学旅游线路,有效推介地方传统文化和城市精神。三是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与影响力,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第二,坚持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相促进的宣传方式。一是积极适应时代发展新趋势,推动政府、行业、景区和社会共同围绕“陶式生活”这一内容进行整体打造、宣传营销。二是积极开展“互联网+旅游”宣传方式,推动“线上线下”互动营销、融合营销、精准营销,开通“宜兴旅游”微博、微信和“宜兴文旅”视频号,在支付宝开通“宜兴旅游总入口”,开设“云游宜兴”电视专题栏目、“天下任我行”宜兴旅游电台栏目和《宜兴日报》“云游宜兴”旅游专版,全方位、多渠道介绍宜兴旅游。 第三,以宣传推广“陶式生活”为主线,以旅游节庆为抓手,不断丰富宣传内容,提升城市形象。一是探究独具宜兴特色的旅游发展路径,召开宜兴“陶式生活”旅游专题座谈会,会后形成《在“中国陶都”体验陶醉中国之“陶式生活”》并在《中华时刊》宣传发表,提高宜兴旅游宣传推广的精准度、识别度、美誉度和知名度。二是建立旅游宣传机制,推动政府、行业、景区和社会共同围绕“陶式生活”这一内容进行整体打造、宣传营销,从而形成社会合力,共同营造宜兴“陶式生活”旅游的生动局面。同时,积极推出“陶式生活”精品旅游线路,融汇全市全域旅游资源,集中进行宣传推广。三是以重大节庆活动为引领,全方位宣传推广宜兴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全面优化“茶禅四月到宜兴”活动组织形式,创新“第十一届中国宜兴陶瓷文化艺术节”宣传策划方案,以这两个品牌活动为抓手加大宣传投入,创新宣传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持续打造“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品牌形象。 第四,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提升城市形象以及旅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一是以重点旅游客源地为目标,紧紧围绕上海、南京、苏锡常等长三角地区作为重点旅游客源地,集中资源进行精准宣传推广。瞄准长三角一体区域融合发展,出台政策,刺激旅游消费。二是全面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建成运营宜兴市文化中心,整体提升宜兴陶瓷博物馆建设水平,打造宜兴的新地标。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打造1+9+N市镇村三级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利用闵惠芬艺术馆、钱松喦艺术馆等文化名人场馆,合理借助宜兴籍文化名人来提升城市形象知名度。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形象。三是利用重大文化品牌活动以及文艺精品提升城市形象。充分利用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素博会”“中国·宜兴梁祝戏剧节”等重大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好歌唱宜兴》平台打造的十首城市形象歌曲以及文艺精品《竹海赋》《陶醉》等,充分挖掘宜兴深厚的文化内涵,直观地展示了宜兴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利用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极大地提升了宜兴的城市形象。 三、着力强化城市规划精细化设计与管理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全面凸显城市特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强化了城市设计对区域乃至地块各类详细规划的指导作用,近年来编制完成了《宜兴市王婆河以东地区概念性规划设计》《宜兴市潢潼地区概念性规划设计》《宜兴大酒店东侧地块城市设计》《东氿南侧地区城市设计》《宜兴太湖湾科创带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暨高铁科创城城市设计》等一批项目,针对重点区域开展城市设计,进一步明确区域的风貌特色、空间结构、高度分区、开敞空间、天际线、眺望视廊、景观路径,形成特色格局、城市形态与景观风貌的详细设计方案,为区域整体风貌、空间形态的塑造和优化提供具有示范性的保障与支撑。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围绕城市形象品牌塑造,一是加强规划管理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新建住宅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定》《建设项目停车设施配建规定》《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规划审查细则》等地方规定,作为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坚持执行规划方案会审制度,把好规划方案审查关,为高品质宜兴城市建设把好质量关。二是加强城市天际线与建筑立面管理,出台的《审查细则》中明确要求城市开敞空间的天际轮廓线应高低错落、层次丰富、具有韵律感,建设单位需严格按照规划条件进行方案设计。三是对住宅类建筑的面宽、南立面、北立面与第五立面、公共建筑与商业建筑立面都进行了严格的管控,避免了厚重呆板的城市公共界面形象,使城市建筑空间更加连续与统一。四是针对王婆河与梅林区域的重要路段,提出了街景规划设计的要求,强化“以人为本”原则,科学划分人行、车行交通空间,合理布置景观小品、街道家具,细化明确场地铺装、围墙样式、绿化种植、夜景灯光等内容,明确标明沿街建筑立面门牌店招的位置、尺寸和形式等,致力于打造优美宜人的城市景观效果。 四、打造美丽宜兴城市形象品牌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围绕公园绿地系统性建设,积极开展“公园城市”行动,建成了北市河公园和森林公园东侧樱花岭公园,并在城区新增阳羡、向阳和太滆等 8 个“口袋公园”,为市民提供舒适的生活休闲环境的同时,完善了城市绿地生态休闲系统。同时,开展了城市景观高品质提升行动,围绕美丽宜居城市试点工作,对东氿大道、解放东路、庆源大道、氿滨大道南延、团氿北路等11条道路进行全面提升,通过在道路交叉口、导流岛、广场等区域种植时令花卉,打造色彩鲜艳、品种丰富的花镜,增加能体现城市现代和活力的元素。 五、充分挖掘和保护名人文化资源 为了充分发挥名人事迹的引导效应,保护地方文脉传承,多年来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尤其重视对名人文化相关风景资源及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于2010年组织编制了《宜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年)》,为我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确立了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在此规划的基础上,2014年我局对市域范围内各类自然、人文风景资源进行了摸底统计,组织编制了《宜兴市风景资源调查与汇编》。经梳理挖掘,宜兴市域范围内风景资源共有1339个,其中自然景源有588个,人文景源有751个,以宜城街道为例,人文景源已超过120处。在多年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我市也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将人文史迹资源与城市功能空间进行了融合,逐渐形成了环团氿人文景观群及南虹河沿岸“一河五宰”遗迹廊道等特色慢行空间。 六、全力支持夜间经济有序发展 目前,我市城区已有较为成熟的夜市(地摊)集市,如阳光100步行街凤凰集市、蛟桥河步行街夜市、蜀山古南街陶瓷文创集市、周王庙周末集市等,高峰时段日均人流超过一万人次、日均车流超过5000辆,带动了周边商圈发展、提振了消费人气,具有较好的社会反响。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市城市管理局立足自身职能,大力支持相关市场主体发展夜市经济、室外有序合理开展摆摊经营。一是合理集中设置摊位。在凤凰街、步行街等具有统一经营管理主体的商业街区(步行街),集中设置临时摊点经营场所,开展系列夜市活动。二是提档补缺现有疏导点。针对周王庙广场、便民修补摊位等现有城区便民疏导点,细化管理措施,优化摊位经营的营商环境,研究扩大经营区域的可行性,鼓励个体商贩入场经营。三是有条件允许商场户外促销活动。允许商业卖场在商场红线范围内开展与自身经营范围相关联的促销经营活动、与社区部门联合举办公益性宣传活动,活动形式限于美陈展示、氛围宣传。四是严格规范管理标准。在放宽摊位经营许可的同时,制订了“四定、六不准”的管理标准,明确提出在不占用主次干道、盲道、消防通道、不妨碍交通、不影响市容环境、不埋存安全隐患的前提下,可在指定区域规范设置。 下阶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着力发挥规划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引领作用,一是结合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以及今后开展的城市设计,更加注重陶都特色文化的保护利用与彰显、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助力宜兴打造更加鲜明的城市形象。二是学习借鉴周边城市的城市管理经验,不断探索规划精细化管理的新举措和新方法。三是在今后新、改建城市广场或道路的方案论证过程中,积极主动向市政府及建设单位提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绿化、广场等空间,进行宜兴名人史迹或文明故事等内容的展示,彰显城市人文特色及精神内涵。 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开阔思路,务实创新,在城市形象战略中,树立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积极借鉴国际国内典型案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城市形象传播,努力争取与高端团队合作,全方位、整体性制定宜兴文体旅发展战略,抢抓历史机遇,争取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树立令人耳目一新的城市旅游形象。一是凝聚形象共识,提振发展信心。全面提升“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品牌价值,积极开展城市形象宣传,对内增强宜兴市民对宜兴城市形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外提升宜兴的城市美誉度和吸引力。二是积极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局。全面实施“深耕上海”战略,参与推动“长三角产业合作区(一地六县)文旅联合行动”,共同打响一体化文旅品牌。三是努力创新宣传策划手段和途径,集中资源与国家级和省级媒体合作,全面开启文化+旅游+体育的新模式,优化“茶禅四月到宜兴”活动组织形式,创新“第十一届中国宜兴陶瓷文化艺术节”宣传策划方案,持续打造“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品牌新形象。四是全面提高宜兴旅游品牌影响力。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文旅企业的双向对接,尝试研究制定宜兴旅游宣传扶持政策,高标准制作官方外宣品,加强旅游宣传政策的引领作用。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继续推进城区“口袋公园”建设和林下空间改造。同时,还将建设五渎河景观提升一期工程、东氿北路风光带、芜申运河风光带、城南河景观提升改造、氿滨南路拓宽改造工程。在塑造城市门户方面,已开工建设徐舍互通、丁蜀互通提升工程,将在氿滨南路拓宽改造中,一并对宁杭高速宜兴出口进行景观提升改造。 市城市管理局将继续围绕“规范设置、有序经营,切实巩固精细化管理成效”的总体要求,坚持“有所放、有所限、有所创”的原则,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地摊经济,支持市民群众有序设摊,同时严管流动摊贩,让“干净、安全、有序”成为“地摊经济”的新注脚。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王玉婷,电话: 87669923。
宜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1年6月20日
签 发:黄朝奎 承 办:王玉婷 邮政编码:214200 抄 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份),市政协提案委员会(2份),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1份),市城市管理局(1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1份)。 |
答复时间 | 2021年06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