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之光温暖陶都大地
索引号 | 014046317/2021-00300 | 生成日期 | 2021-01-25 | 公开日期 | 2021-01-25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民政、扶贫、救灾 | 主题(二) | 社会福利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募捐,政府信息,公开 | 分类词 | 民政,综合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岁末,寒冬如约而至。从宜兴市慈善会传来的消息却让冬日充满了温暖:去年宜兴市慈善会年度善款募集达1.05亿元(支出8500万元),首次超亿元,创历史之最。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五届“江苏慈善奖”表彰活动中,市慈善会被授予“最具影响力慈善组织”称号,获得了省政府的表彰。 |
岁末,寒冬如约而至。从宜兴市慈善会传来的消息却让冬日充满了温暖:去年宜兴市慈善会年度善款募集达1.05亿元(支出8500万元),首次超亿元,创历史之最。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五届“江苏慈善奖”表彰活动中,市慈善会被授予“最具影响力慈善组织”称号,获得了省政府的表彰。这无疑是对宜兴慈善公益事业最好的肯定。与此同时,九如城抗疫养老志愿服务队荣获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更是让宜兴慈善享誉全国。
一个江南的县级城市,何以频频在慈善事业上领跑全省、领先全国?宜兴的干部群众、爱心人士为何对慈善事业情有独钟?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措施,彰显城市人文底蕴。从‘要我捐’到‘我要捐’,做慈善对百万陶都人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行动自觉。”宜兴慈善会秘书长林启中说。最让林启中动容的是,为抗击新冠疫情,去年1月29日市慈善会启动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公开募捐”公募项目,在为期2个月的公募时间内,得到了全市企业、市民和社会组织的热烈支持,参与者3万多(企业、个人等),共募集4674万元抗疫善款和价值795万元的抗疫物资,不仅支持了湖北省抗疫,更对我市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的资金保障作用。
抗疫公募是我市历史上首次公募,也是慈善事业的亮点之作。其实,近年来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我市慈善工作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正逐步由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宜兴特色的慈善之路。目前,已累计募集慈善资金8.85亿元,救助支出5.8亿元,帮扶济困50万余人次。
人人慈善,能量巨大,如何将这些慈善力量更好地汇聚,我市做了许多科学有益的尝试。为提升全民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市慈善会发动并引导有意向的企业及个人成立冠名基金,至今已成立助困、助学、助老等慈善基金150个,基金总额超1.2亿元,在全市慈善事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周铁镇兴达集团董事长宋仕良先生设立“兴达脱贫致富基金”“兴达尊老爱老基金”“兴达大病救助基金”等5个冠名基金,近年来已支出近1800万元,惠及群众1万余人次。为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村(社区)成立慈善基金,我市出台《宜兴市村(社区)慈善基金募集使用管理办法》,并在全市312个村(社区)建设慈善工作站,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共有12个镇(街道)、25个村(社区)成立了慈善基金,募集资金达2770万元。其中,张渚镇五洞村慈善基金总额超1100万元,成为省内资金额度最大的村级慈善基金。宜兴自古以陶闻名,尤以紫砂著称,市慈善会抓住这一特色,创新推出慈善艺术品拍卖会,鼓励陶艺家们用艺术作品奉献爱心,去年,我市先后举办慈善捐赠艺术品拍卖4场,成功拍出969件作品,募集资金126.6万余元,成功打造了独具宜兴特色的慈善拍卖品牌。
慈善是一缕阳光,让人感到无比亲切和温暖。精准救助是慈善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在做好慈善募捐的同时,近年来,我市切实延伸慈善救助触角,努力消除慈善盲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救助格局基本形成,但仍有一部分群众或因不符合刚性条件,游离于救助政策之外,或因病开支过大,所受救助不足以脱贫解困等等。市慈善会通过实地调研困难群众生活状况,了解困难群众最薄弱的、最急需帮助的环节,推行“助医、助学、助困、助残、助老、应急救助”六位一体的救助方式,使救助内容更有针对性,实现救助模式的立体化、救助手段的多样化,切实发挥慈善救助的重要补充作用。
随着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高龄、空巢老人的增多,养老难逐渐显现出来。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市慈善会从初始的走访慰问,扩展到为老人购买安康关爱保险、提供配餐送餐服务、参与养老设施建设等。同时,在助医方面,建立“特殊病种关爱基金”、积极参与“村级医疗互助”项目,并与市内14家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为在其就医的低保、五保、优抚等八类对象,提供医疗费用自负部分10%的资金报销等。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还及时把慈善引入精准扶贫工作中,探索出了“慈善+扶贫”工作新模式。在实施传统救助帮扶模式的基础上,市慈善会结合困难群众家庭实际,联合相关企业对有脱贫希望的家庭积极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帮助,变输血型救助为造血型救助,助推精准扶贫取得新突破。去年,市慈善会选取徐舍镇潘东村为试点,依托该村小番茄、葡萄、油桃等经济作物种植的优势,为全村10户低保家庭划出单独区域,提供种植大棚、良种优苗、技术指导等,并在最后进行统一收购。这种全方位的“传帮带”形式,使困难群众迅速掌握高价值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提升家庭自我造血功能,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实现精准脱贫。截至当前,全市像这样实现脱贫的困难家庭已有500余户。
与此同时,市慈善会还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慈善品牌项目。建立涵盖小学至本科的助学体系,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到本科均符合助学条件,其在助学周期内将至少得到2.54万元助学款,助学力度、时限均在全国前列;实施各类重病患者慈善医疗救助,器官移植、白血病换骨髓等费用特别巨大的,最高救助可达5万元……慈善项目精准惠民,让这座城市越来越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