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有颐养、幼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每一个字词都反映着百姓的民生诉求。昨天,《2021年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安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出炉,新一年的民生实事项目以“普遍受益、聚焦短板、惠民利民”为出发点,用一项项民心工程、一个个数字目标回应着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
《建议》计划安排的8件26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既有全社会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城乡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又有老百姓日常关注的办事烦、河道脏、公厕难找、看病难跑等烦心事。“薄薄几页纸,在实处使劲、在细处用力,通过一系列惠民举措、便民项目让生活在陶都的人们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在昨天的讨论中,不少代表委员都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民生实事是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今年,我市将对100公里的重要镇村道路进行拓宽或重建改造,对20座农村危旧桥梁进行改建,计划新建50只城乡公交候车亭,相关项目完工后,将进一步改善农村相关地区的出行条件。市人大代表蒋静远很是关注这些项目,他表示,对农村道路、桥梁的改造和候车亭的新建,将进一步满足广大农民的出行需求,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崭新的道路还将进一步更新农村面貌,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他为这样的安排点赞。
今年,《建议》中的社会保障项目和帮扶济困项目聚焦城市最广大群体和弱势群体,以促进各类群体就业,提高慈善救助、深度救助水平为目标。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全市劳动力实现就业2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人每月300元……看到这一组数字,市政协委员江娴欣喜地说:“社会群体就业,政府兜住了民生底线,群众心里就踏实了。”江娴表示,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政府自己“勒紧了腰带”,大幅提高居民保障水平,用真金白银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同时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育,用技术技能带动高质量就业,将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老旧小区改造也是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今年,根据《建议》,我市将按照智能化、便利化、适老化的要求,继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计划对宜城街道和丁蜀镇的10个以上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听闻这一消息,市人大代表陈瑾十分高兴,她说:“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深知部分小区设施老旧,居民生活环境较差。由政府出资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对老旧小区的居民来说是件大实事!”陈瑾十分期待看到更多的老旧小区接受改造,她在履职过程中听到一些较为偏远镇的居民表达这样的期盼,希望相关部门今后在安排老旧小区改造时,可以向这些地区倾斜。
疫情之下,全社会愈发意识到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意义。《建议》中,免费推行14类5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救护员培训1000人,普及救护培训10000人;在全市公共场所、医疗机构投放450个急救箱(包);配置70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一批公众急救项目受到代表委员的肯定。市政协委员吴可为说:“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免费提供,让更多市民切实受益。通过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管理理念,减少主要健康危害因素,从源头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和慢性病的发生,为居民健康竖起‘第一道屏障’。而救护员培训和普及救护知识等公众急救项目可以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知识,提高社会急救、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有效减少人员伤亡。”
每一件都寄托着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每一项都彰显了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坚定决心。这既是回应民众强烈呼唤的民生工程,也是体现浓浓人民情怀的民心工程,既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又关乎百姓千家万户。广大代表委员认为,只要把一件件、一桩桩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定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获得实打实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