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政协提案结果公开

关于培育大国工匠、推进产业强市的建议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0-10-30 14:14:38    浏览次数:77
索引号 014046317/2020-04412 生成日期 2020-10-30 公开日期 2020-10-30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综合政务 主题(二) 文秘工作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建议,函,公开 分类词 文秘工作,综合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关于培育大国工匠、推进产业强市的建议
案别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民进宜兴市委员会第四支部
标题 关于培育大国工匠、推进产业强市的建议
建议内容 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积极弘扬锐意进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而为宜兴深入推进产业强市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队伍保障,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社工作的一项重点。针对我市当前产业工人队伍青黄不接、金牌工人匮乏、产业强市战略推进缺少人才支撑的现状,特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教育和培训。市财政专门划出一部分教育培训基金,用于产业工人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撬动作用。针对产业工人在理论和技术上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轮训和岗位练兵,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为能工巧匠、金牌工人的脱颖而出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合作办学。积极鼓励各行各业、各大企业与在宜大中专院校进行合作,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多种有效手段,为广大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如:建设行业的园林绿化企业、建筑企业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宜兴电大开展相关专业的深度对接),从而在根本上改变某些行业、某些企业产业工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单一、素质较低的现状。 3、进一步加大技术能手、大师工作室的申报力度。在普遍提升产业工人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强化对技术能手、各级大师等高精尖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参照国信协联首席技师张宏文成功申报省大师、国大师,成功创设大师工作室,以及紫砂、盆景等领域申报设立省大师工作室、国大师工作室的做法,在其他领域强化试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申报技术能手、各级大师,设立大师工作室等各项工作。对获得各级大师荣誉称号、成功创设大师工作室的高精尖人才,政府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除了进行表彰、褒奖、宣传以外,还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其外出学习、交流、深造和提升,以更好地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4、进一步提升技术能手、各级大师的各类待遇。建议政府参照国家、省、市等上级政府的做法,加快修订人才认定办法,对获得技术能手、各级大师等荣誉称号,成功创设大师工作室的金牌工人,在工资、奖金、社保、养老、医疗、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与公务员、事业单位完全接轨,使其在收入分配上享受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待遇,甚至超出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待遇,使其焕发更多的能量和活力,投身于产业强市的伟大实践;在政治上,要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吸纳更多的优秀金牌工人参加到人大、政协、统战等组织中来,为宜兴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承办单位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答复内容

宜人社函字〔2020〕36号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

第87号提案的复函

民进宜兴市委员会第四支部:

你们在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培育大国工匠、推进产业强市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会同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总工会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一、目前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新的发展阶段,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实施人才工程放到了战略的高度,技能型人才在人才队伍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突显出来。多年来,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从宜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努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2019年底,全市共计有高技能人才68616人,其中高级工61669人,技师5789人,高级技师1158人。同时,先后培育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江苏大工匠1人,江苏工匠7人,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14人,无锡市企业首席技师13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个,无锡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个。我市的主要做法是:

1、完善政策体系,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基础保障

 2011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实施“陶都英才”工程的实施意见,人社等相关部门围绕如何大力抓好技能人才引育工作,先后研究出台了《宜兴市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宜兴市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实施办法》、《关于职技院校学生和引进高技能人才补贴申领办法》、《关于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文件。2018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优化“陶都英才”工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后,又及时专门拟定与之相配套的《宜兴市技能人才引育实施细则》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最近,市政府办公室还专门印发了《宜兴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构架下,根据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需要,明确人社、教育、财政、发改、科技、工会等相关部门组织的工作责任要求。由人社部门牵头,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动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技能人才培训机构建设。目前,全市已经初步建立起以1所高职院校、4所中职学校、18所成人学校为主体和11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培训机构网格。同时,在市政府的重视和财政部门的支持下,技能人才引育工作的资金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各类奖励补助资金都在市人才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列支。为落实最近出台的三年“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我市还安排了近一个亿的专项资金。

2、坚持多管齐下,上下联动推进,努力提升成效

 为了培养一支不断适应我市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市镇(街道、园区)两级人社、教育等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主动深入各行业、企业,了解职工队伍建设情况,指导其制定开展技能素质培训的提升计划、方法、目标等,帮助提高对加强职工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针对我市线缆、环保、陶瓷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特点和需要,建立起“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多方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的工作机制。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我市产教融合深入发展,使技能培训工作贴近产业需求,适应产业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等群团组织还经常在全市职工和青年、妇女中开展劳动比武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训,以赛带学,促进职工队伍技能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市、镇(园区、街道)两级人社部门和各类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积极主动帮助企业从市外引进技能人才。

3、营造社会氛围,落实奖励措施,提高待遇地位

人社、工会等部门和新闻媒体从各自职能出发,大力广泛宣传工匠精神和技能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贡献,引导各类企业在工资分配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向一线高技能人才倾斜;在各种先进、劳模评选表彰过程中,适当增加基层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报纸、电视经常刊登播出有关高技能人才的突出典型和事迹,通过多种方法,使全市上下关注重视和尊重善待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高技能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成就感也不断提升。

 尽管我市在引育技能人才、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但是从整体上看,还存在诸如技能人才总量不足、高技能人才比重偏低;技能人才引育全社会重视程度仍有差距;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合度有待提高;职工队伍整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强市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等等问题和不足,这些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的对策措施

 当前,全市正处于推进产业转型、产业强市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如何加强技能人才引育,建设一支适应形势需要的产业工人队伍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人社和其他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结合“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认真吸纳你们的建议意见,针对此项工作存在的弱点短板和难点问题,按照“改革创新、增量提质、发挥效应”的总体思路要求,努力打造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2.0升级版,扎扎实实做各项工作,真正为宜兴实现新的跨越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持和职工队伍保障。

1、紧紧围绕《宜兴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将技能人才引育工作放上更突出的位置。全面分析梳理我市产业发展情况,摸清技能人才的分布结构和数量需求,从更高的战略角度,以更实的对策措施,认识和落实好此项工作。充分发挥好9000万专项资金的保障作用,做到科学合理使用,提升功效。突出培训重点,明确实施载体,拓展培训内容,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人才”三方积极性,实现协调互动。进一步整合全社会资源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分解目标任务,层层落实推进。突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扩大企业获证培训规模,加强高技能人才岗位研修,大力开展新产业新职业新技能培训,通过不懈努力,力争通过三年开创我市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

 2、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技能人才引育工作新方法、新举措。在总结多年来技能人才工作的基础上,从新的形势和需要出发,根据上级精神,学习外地好的做法,积极大胆拓展尝试技能人才引育路径方法。抓紧研究制订贯彻《关于转发江苏省、无锡市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具体意见要求,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思路,鼓励具备条件的行业和企业积极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徒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针对我市有关行业的实际情况,加快全面推行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体系,不断扩大技能人才评价范围和提高评价数量。同时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多渠道从市外定向培养和引进各种技能人才,建立不少于100家市外职技院校合作关系。

3、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升技能培训效能。进一步发挥全市现有职技院校(培训机构)的主力军作用,充分挖掘培训潜力,切实提高培训能力。在打牢基础理论的前提下,重点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紧贴我市产业需求,依托各培训机构、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部分规模骨干企业,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探索合作新模式体系。在目前陶瓷艺术、数控技术、旅游管理等行业试点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校、行、企”一体合作办学培训模式,搭建“合作紧密、机制优化、互利共赢”联动平台,使技能人才培训工作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相匹配、相适应,实现深度融合。

4、加大技能大师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徒效应作用。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技能大师层次人才培养。人社等相关部门和行业建立相应资源信息库,关注高技能人才成长,发掘苗子,规划培养方案路径,从人才专项资金安排落实培养经费,通过“项目制”培训方式对技师、高级技师开展岗位研修能力提升培训,同时为他们不断改进实训硬件等多种途径方法,促进其快速提高成长,同时进一步做好高技能人才评选和各级技能大师及大师工作室的申报评定工作,不断增加其数量规模,并拓展其在不同行业的分布覆盖面。督促指导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技术能手、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技艺推广学术研究、技术攻关和带徒教学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5、进一步注重宣传引导。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广泛的宣传,重点引导青年学生和企业家转变择业观和用人观。在全社会形成关注重视技能、努力学习技能、积极从事技能的氛围风尚。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不定时开辟涉及高技能人才的政策解读、人物风采等专栏。人社、工会部门将结合行业、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等工作,指导督促用人单位关注重视高技能人才,不断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进一步探索创新优秀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办法。积极主动对上争取和呼吁全社会从各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政治地位,让他们能更多地参与到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活动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答复时间 2020年09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