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宜政发〔2019〕202号 |
制发机关 | 宜兴市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19-12-16 |
文件类别 | 通知 |
文件状态 | 正在执行 |
宜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兴市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市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市各有关单位:
《宜兴市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宜兴市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16日
宜兴市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巩固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关于推进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的通知》(苏卫医政〔2018〕22号)、《关于加快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卫医政〔2018〕54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引导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正确定位,夯实分级诊疗基础,促进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国家、省、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机制为重点,不断完善紧密型医共体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将紧密型医共体建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在医共体内为患者提供诊断—治疗—康复—护理全生命周期、全流程健康服务。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统筹兼顾。坚持政府主导与多部门协调推进,落实政府规划、指导、协调、投入、监管等责任,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医保支付、价格调整、人事编制、薪酬制度、激励机制等配套改革,增强改革叠加效应。
2.资源下沉,防治融合。充分利用三级公立医院和疾控中心优质资源优势,注重健康管理,通过医保差别化支付和优质资源下沉等机制驱动,逐步实现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形成预防和治疗一体的健康服务模式。
3.权责明确,分工协作。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三级医院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比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提升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比例,建立新型高效的上下分工协作机制。
4.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切实把握好医共体建设工作的推进力度,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突出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强化公开透明和规范操作,通过系统谋划、细化政策、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三)主要目标
2019年,按照“龙头带动、城乡一体,资源集约、技术共享,管理同质、发展同步”的总体目标,形成上下联动、分工协作、高效运作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建成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平台,加快实现紧密型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信息互联互通,提供自助支付、预约诊疗、远程会诊等智慧医疗服务。
至2020年底,各成员单位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同质化进一步落实、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90%左右患者在县域内就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转病人例数增幅每年不超过10%,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转病人例数增幅每年不低于20%,医共体龙头医院慢性病门诊量降幅每年不少于10%,平均住院日较2018年下降不少于1天。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有序运转,实现医保运行安全,医院发展可持续,医务人员有动力,群众健康得实惠目标。
二、主要任务
根据《关于印发〈无锡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的通知》(锡卫医〔2019〕30号)要求,按照“规划发展、分区包段、防治结合、行业监管”的原则,规划医共体布局,组建以人民医院、中医医院为龙头医院的两大紧密型医共体,进一步完善两大医共体组织架构(见附件),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医共体建设,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以履行社会公益责任和义务为出发点加入紧密型医共体。紧密型医共体逐步实行行政管理、业务管理、人事管理、医保管理、信息管理、药品耗材管理、绩效管理、后勤管理等“八个合一”统筹管理,促进紧密型医共体内资源流通共享、信息互联互通、人财物统筹管理,真正成为服务同质、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管理共赢的紧密型医共体。
(一)行政管理合一
紧密型医共体在各成员单位承担依法执业主体职责不变的前提下,成立医共体理事会,主要负责医共体内部发展规划、章程制订和修订、双向转诊、质量控制等决策事项,以及对理事会决议执行情况、管理层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落实理事会决策机制,建立由医共体龙头医院与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定期协商的议事决策制度;依托龙头医院下设独立的医共体管理办公室。医共体要进一步完善章程,明确医共体各成员单位责任、权利和义务,稳步推进医共体内部一体化管理。
(二)业务管理合一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同质化管理。龙头医院要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统筹负责其成员单位的医疗、护理、院感、教学、中医药等业务管理,落实分工协作、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科研项目合作等各项同质化管理举措。龙头医院应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标准与程序,积极推进影像、病理、心电、检验、培训等技术共享中心建设,推进医共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同时要建立联合病房、下派专家及行政管理定期帮扶机制,实现帮扶形式多样化。
推进公共卫生资源下沉,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等专业机构主动融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发展,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市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规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服务质效。将紧密型医共体龙头医院的专科医生纳入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团队,逐步建立1+1+1+N(患者+家庭医生+专科医生+N)管理新模式。
(三)人才管理合一
探索紧密型医共体内部分专技人才实行统一招聘、培训及管理,要优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需求,加大全科等紧缺专业人员培养,在政策范围内适当提高基层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龙头医院通过下派医务骨干蹲点带教等多种方式提升基层队伍医疗技术水平。医共体内开展“1+1+1”的师带徒对口技术帮扶工作,1名三级医院医生带1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帮1名村卫生室医生。
(四)医保管理合一
完善医保总额付费为基础,以按人头总额付费和按病种付费等多种形式并存的付费方式。建立合理超支分担、结余留用机制,引导医疗机构主动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绩效。对超总额控制指标合理增加的工作量,可根据考核情况,按协议约定给予补偿;对完成规定服务量和达到考核要求的,考核结算后结余部分指标由医疗机构留用。合理拉开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就诊报销比例差异。
(五)药品耗材管理合一
紧密型医共体内采取药品耗材一体化管理模式,整合各成员单位药品耗材目录,坚持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国家指定品种为前提,逐步推动医共体内药品耗材目录、采购、配送、结算“四统一”管理;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药品、耗材供应同类、同质、同价,并实时监测、动态调整。
(六)信息管理合一
依托紧密型医共体龙头医院的资源及技术力量,促进各成员单位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搭建宜兴市分级诊疗平台,统一医共体数据标准,努力实现所有成员间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实时共享。各医共体成员单位要充分利用分级诊疗平台开展医共体内部的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业务,做到医疗健康服务和医疗行为动态监测监管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七)考核管理合一
卫生健康委要制定医共体绩效考核方案,将医共体内医疗机构职责和任务落实情况、基层人才结构改善和服务能力提升情况、双向转诊落实情况、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情况等作为绩效考核主要内容,考核结果与龙头医院的专项补助、主要负责人年薪等挂钩。医共体理事会要建立医共体运行考核机制,重点将成员单位履行功能定位职责、分工协作、能力提升、遵守章程等情况作为考核指标,考核结果报卫生健康委审批,并与财政补助、医保基金等挂钩。
(八)后勤管理合一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消毒包全部纳入紧密型医共体内上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龙头医院要建立后勤服务中心,规范医共体所有成员单位的后勤管理,统一各成员单位的设备维保、被服洗涤等服务项目。探索第三方机构外包等方式,逐步实现后勤服务整体社会化,有效降低医共体各成员单位运行成本。社会办医疗机构根据上级要求和自身需要,后勤服务可以逐步纳入医共体统一管理。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要深刻认识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市级层面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发改、财政、人社、编制、卫健、医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医共体管理委员会,负责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决定医共体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项,规范医共体章程、制度及议事规则。医共体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卫生健康委,负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解决医共体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促进部门联动,形成改革合力。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卫健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要主动转变职能,履行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及行业综合监管职能,注重编规划、订政策、抓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打造清明廉洁的改革环境;组织部门要加大对医共体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宣传部门要及时收集改革亮点和群众得实惠典型,营造良好改革氛围;政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保障医共体运行稳定有序;编制部门要着力优化相关机构的设置;医保部门要加快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医保总额预付制度;人社部门要用足用好相关政策,强化激励导向,促进人才引育;审计部门要建立健全医共体审计制度,强化经济运营监管。
(三)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激励机制。强化政府办医责任,依托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科学确定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偿和投入机制,确保紧密型医共体健康运行。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支持医共体建立联合病房、下派专家工作室、下转病人及下派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四)加强宣传引导,凝聚改革共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广泛宣传紧密型医共体管理的目的、意义及相关政策,要面向公众宣传医共体新的服务内容、流程、规范及便民惠民措施,深入宣传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等改革举措,正确引导,凝聚共识,激发活力,在全市上下、系统内外形成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督查评估,确保改革成效。要通过深入调研、督查考核、定期评估等方式,及时掌控医改进程,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革创新,增强改进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有序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及时总结,逐步完善,确保综合医改工作成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