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号 | 宜政办发〔2019〕105 号 |
制发机关 | 宜兴市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19-11-01 |
文件类别 | 通知 |
文件状态 | 正在执行 |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兴市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宜兴市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已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1月1日
宜兴市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20-2022)
为切实提高我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围绕“补短板、强能力、促协同”的工作要求,力争通过3年时间,建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救援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努力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保驾护航。
二、主要任务
以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为核心,有计划、按步骤推进应急救援机制、应急救援硬件和应急救援队伍等建设,重点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1、建立应急救援指挥架构。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分管领导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委员会,与市安委会实行“两套班子、一块牌子”管理,作为全市应急救援的最高领导机构;委员会下设应急办作为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临时指挥机构,统一领导、统筹指挥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和救援工作,办公地点设在市应急局,主任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市应急局主要领导、市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担任;委员会按行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工作组,各专业工作组组长由各行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担任,负责各自行业和领域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同时,为更好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将市应急局应急指挥中心(股级)升格为副科级建制单位,具体承担市安委办、应急办相关职能,作为市级层面统筹协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常设机构。
2、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机制。遇有突发事件,110指挥中心、119指挥中心要按突发事件报告程序报告信息。其中,一般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向市应急办报告,报送时限最迟不超过1小时;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向市应急办报告,市应急办依照规定向市政府报告,视情报市委主要领导,报送时限最迟不超过30分钟,如紧急情况可先用电话报告简要情况,然后在30分钟内报送书面信息;如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人群、敏感地区、敏感时间,以及有可能演化成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的信息,不受分级标准限制,必须依照规定逐级上报,必要时可越级上报。各地、各部门均应建立24小时值守制度,负责本区域、本行业、本部门突发事件信息接报工作,其中应急管理重点单位必须设立值班室,安排值班人员实行24小时值守,发生突发事件必须第一时间上报市应急办,并接受市应急办的指挥和调度。
3、不断完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和事发地政府,要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自救互救,并做好信息上报、秩序维护、伤员救治等先期处置工作。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市应急办要研判和处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根据需要协调调动各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装备参与处置工作。应急联动单位和救援队伍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后,应当按照预案操作手册在现场指挥长指挥下开展现场处置,其中一般突发事件的现场指挥长由各专业工作组组长担任,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的现场指挥长视情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
4、切实提高应急救援信息化水平。加快市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实现与应急委成员单位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确保事故现场图像数据和相关信息的实时传输,为应急救援决策指挥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重点加快消防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工作,完善“一网六库”(工作联系网、应急预案库、法律法规库、救援队伍库、装备物资库、应急专家库、典型案例库)相关信息,将应急管理重点单位相关数据全部录入系统,真正实现应急资源信息化、统筹化管理。
5、加快推进专职消防队队站建设。对照《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和我市应急救援工作实际,分3年时间,改扩建6个中心镇消防专职队队站,进一步提高各专职队队站硬件水平,提升各消防专职队的应急救援能力。其中,环科园、丁蜀、张渚、和桥、周铁专职队按照一级消防队队站标准建设,官林专职队按照化工集中区特勤消防站标准建设。2020年前力争完成环科园、张渚镇、丁蜀镇专职队队站的建设,2021年力争完成和桥镇、周铁镇专职消防队队站和官林镇特勤消防站的建设,确保2022年底所有中心镇专职消防队队站投入使用。
6、加强消防救援装备建设。按照每队1辆18吨泡沫车、1辆抢险救援车、1辆10吨水罐车以及1辆主站车的标准,完成专职队车辆装备的提档升级工作;官林专职队在此基础上按照化工专业队的要求配备扑救化工火灾专业车辆和设备;宜兴中队添置水域救援模块车、地震救援模块车、器材运输模块车各1辆,确保实现1个专职队同时处理2个警情的目标。具体计划为2020年购置3辆抢险救援车、2辆10吨水罐车、2辆18吨泡沫车、1辆水域救援模块车和1辆地震救援模块车;2021年购置3辆抢险救援车、2辆10吨水罐车、2辆18吨泡沫车和1辆器材运输模块车。在此基础上,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配齐个人防护装备,制定化工、搜救等专勤类器材购置计划表,逐年购置,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保障水平。
7、加强各类救援队伍建设。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要求,官林专职队按照化工专业队增至45人,其余专职队按照一级消防站要求增至30人。按照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标准,建设一类(森林面积100万亩以下)专业森林消防50人的队伍一支,森林灭火重点期采用集中食宿,准军事化管理;非森林灭火重点期参与综合性消防应急救援,确保同时具备扑灭森林火灾和综合消防救援能力,使森林消防成为城市消防力量的有益补充。建立应急救援专家库,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领域专家库,结合不同应急救援领域特点,分门别类设置专家组,形成覆盖多门类、多专业的应急救援专家队伍体系。健全专家辅助决策运行机制,发挥专家组会商与研判、咨询与辅助决策的作用,依靠科技手段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预测和对救援方案的可行性评估,提高科学救援水平。
8、科学合理储备应急物资(装备)。统筹规划和整合各类应急储备资源,建设以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为枢纽,各地、各部门应急物资储备库为支撑,市场商贸物流等企业物资仓库为补充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体系,努力形成多层次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满足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需要。市应急、发改、公安、消防、住建、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卫健、海事等应急管理重点单位要认真研究,针对常发的、影响大的灾种,科学确定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数量。各重点监管企业要针对自身生产工艺、风险隐患和易发生事故类型,加大应急救援装备及物资储备力度,尤其是重点工艺流程中应急物料、应急器材、应急装备和物资的储备。
9、集约高效使用应急物资(装备)。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装备)的储备与调运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实物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生产能力储备与技术储备相结合、政府采购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多样化应急物资(装备)储备方式,努力实现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实物、生产、流通”一体化目标,实现统一调度、资源共享。提倡协议储备方式,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需要可与规模大、信誉高、生产能力强的大型企业签订应急物资供应协议,进行能力储备;对于大型工程机械、交通工具以及黄沙、石灰等不便储备的装备和物资,要借助社会资源提高利用率和周转率,并建立征用补偿机制。建立相邻镇(开发区)、相同行业、相近企业物资(装备)互通和支援机制,提高共同应对处置能力。
三、工作要求
1、落实各级职责。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要求落实到位。各镇、园区、街道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全力配合市相关部门做好辖区范围内的应急救援工作。进一步加大督办与考核力度,将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纳入各地、相关部门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2、强化预案演练。分类别、经常性地组织各应急救援队伍开展联合演练,突出实战和协同作战训练,不断提高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和事故灾难的能力。结合我市实际和应急处置工作难点,按照“贴近实战、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的要求,常态化开展交通运输、危化品、建筑工地、高层建筑事故等专项应急演练。各地每年要结合实际组织一次综合性演练,担负应急管理职责的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针对本行业(领域)主要特点和易发生事故环节的专项应急演练或综合性演练,企业、村(社区)每年都要结合本企业和本村(社区)特点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演练或专项应急演练,高危行业企业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或专项应急演练。演练结束后要及时总结评估,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预案、完善应急措施。
3、强化宣传培训。建设市消防科普教育基地,针对领导干部、应急管理人员、企业员工、市民、学生等人群开展多种形式培训,将应急和安全生产知识纳入到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体系中,增强公众的消防安全、应急救援的意识,掌握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以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为重点,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组织各类安全生产、防震减灾、公共消防主题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和指导村(社区)、基层企事业单位经常性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普及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以及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市各新闻媒体要定期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和专题报道。
4、强化经费保障。建立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和运行经费保障机制,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将消防救援队伍、物资(装备)与保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其中专职队队站建设经费由属地政府承担,市政府根据建设进度给予不低于500万元的奖补,车辆及装备采购经费由市财政承担;建立专职消防员和森林消防员工资福利待遇逐年增长机制,确保队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