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完善县市级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索引号 | 014046317/2019-06255 | 生成日期 | 2019-05-24 | 公开日期 | 2019-05-24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综合政务 | 主题(二) | 文秘工作 | 体裁 | 函 |
关键词 | 建议,函,公开 | 分类词 | 文秘工作,综合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关于进一步完善县市级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
案别 |
市人大建议 |
主提人 |
郭海娟 |
标题 |
关于进一步完善县市级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
建议内容 |
人才引领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创新强市、产业强市、推动城市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无锡包括“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2.0在内的人才政策力度很大,但县市级城市由于资源禀赋竞争力、产业结构、企业研发投入、人才吸引政策、人才待遇和发展保障体系的不足,普遍存在人才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引进和留住人才困难等问题,这影响着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企业竞争力,产业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为推动无锡一体两翼共进、各个板块共荣的发展格局,故就进一步完善县市级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根据产业特点精准把脉梳理当地企业人才需求,在人才招聘、技术培训等方面助力企业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如协助企业和高校进行定向培养人才、建立实训基地等的合作; 2、政府和企业联合搭建共享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依据企业需求做好定向人才服务和技术协同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3、对于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和团队、一线技术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做到专兼职有机融合,出台针对县市级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的政策和优惠措施; 4、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在人才安居、继续教育和培训、职称评定、人才政策等方面建立具有竞争性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并设立引进人才绿色服务窗口,提高服务效率。 |
承办单位 |
宜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答复内容 |
郭海娟、蒋菊妹、蒋发娟(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县市级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当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无锡市委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紧扣产业强市、人才强市主导战略,以实施“陶都英才计划”为重要抓手,创新升级人才政策,推进载体平台建设,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充分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创新政策体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对人才的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进行综合评价,将人才分为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基础人才、乡土人才等六个大类66个子类。开展紧缺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发布人力资源白皮书,有效增强人才引育的精准性。 二是鼓励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和人力资源公司来宜注册设立工作机构、在人才集聚地区注册设立工作站,根据引才实绩进行补贴。完善创新创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麦客加众创空间成功入选“国家队”,入驻企业(团队)50 余个,累计开展各类辅导培训50 余次;久力缘众创空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第五批“省级众创空间”,累计孵化创业实体100余家。 三是加大对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的产业研究院和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社会组织合作,在国内重点城市建立的招才引智工作站、在国外重点地区建立的海外项目离岸孵化器,给予运行经费补贴。 2、构筑平台载体,打造创新创业高地 一是加强产学研对接平台建设。参加无锡“才交会”“百企千才高校行”等活动,会同科技镇长团等单位举办“陶都企业高校行”系列活动,组织100多家企业赴北京、上海、郑州、武汉等重点地区开展人才项目和科技成果对接活动20多场次,达成合作项目114项。加强柔性引才平台建设,成立2家“院士工作站”,引进3名中科院院士驻站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育。成功举办宜兴市科技镇长团创新创业合作大会,科技镇长团影响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提升。 二是加强高端人才交流平台建设。举办中国环保技术和产业发展推进会,宜兴海归创新创业交流会、青年人才创新创业(陶都)论坛等重点人才活动20余场次,吸引200名专家教授来宜与企业交流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达成合作项目150多项。 三是加强大学生集聚平台建设。开展“宜兴紫砂进高校”活动,通过开设“紫砂讲堂”、成立全青实习岗,吸引了1300多名大学生与我市170多家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开展“青凤来宜”—“高校学子感知宜兴”“宜兴籍优秀学子家乡行”系列活动,700多名来自国内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切身感受了我市深厚的文化魅力,60%的学生表达了来我市或回家乡就业创业的意愿。 四是加强乡土人才培育平台建设。我市入选首批省“三带”人才56个,宜兴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成功举办第四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紫砂陶制作项目(制壶)无锡市选拔赛,我市27人入围决赛。依托本地中专职校、陶瓷实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等,参训学员近万名。 3、强化保障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人才项目服务化管理。申报省“双创人才”5人、“双创博士”19人,成功率近90%,位居无锡前茅;获评省科技企业家33人、入选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3项、无锡市杰出本土人才培育支持计划1人;申报引进国外智力项目13项、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项目9项。组建人才工作宣讲团,开展8场宣讲活动,全市基层和广大企业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度和对人才政策的知晓率明显提高。 二是实现人才生活品质化改善。成功举办首次高层次人才宜兴文化体验营活动,进一步增进与人才的情感交流。积极协调房源,试行在宜高层次人才和外国专家集中居住,累计为235名人才办理租购房补贴440多万元。发放“高层次人才一卡通”87张,为高层次人才在健康休养、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人才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人才引进方式不够科学,高端人才项目和团队的储备不足;企业对人才工作的认识不够,主动招才引智的积极性欠缺;引进人才层次不高,产业带动作用不强;有的板块和部门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工作力量有待进一步增强;人才服务的内容不够丰富,人才发展环境亟待改善;与周边城市相比较,我们的人才政策涵盖面还不够广,力度也需进一步加大。对于以上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加以改进,实现新的突破。 二、下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1、优化人才政策环境 贯彻落实《关于优化“陶都英才”工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宜发〔2018〕46号)文件精神,制定出台多个实施细则。 一是《大学生集聚计划实施细则》。到我市就业的紧缺专业的大学生以及与我市签订合作协议的院校输送的大学生,给予大学学费定额补助。鼓励在校大学生和未就业毕业生来我市实习见习,市财政给予企业实习见习补贴。大学生初次创业项目,可申请担保贷款。参加省级以上大学生创业大赛的获奖项目在宜落户,可申请经费资助和办公场地免租金优惠。 二是《宜兴市市场化引才实施细则》。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一批符合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支持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和人力资源公司来宜注册设立工作机构,在人才集聚地区注册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帮助我市引进各类人才。对镇、园区、街道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在引人才携项目、招项目聚人才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给予经费支持。 三是《宜兴市人才安居工程实施细则》。引进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可申请购房补助或租房补贴;并且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不受缴存时间限制。引进的优秀人才及“双一流”大学(学科)或者符合我市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的全日制本科生可申请购房补助或者租房补贴,也可申请限价商品房。实行外籍人才、高层次以上人才集中居住,并给予租房补贴。 四是《柔性人才引进实施细则》。将签订1年以上服务协议、年实际缴纳个税1万元以上的柔性引进人才纳入我市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给予奖励。 五是《宜兴市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引进和培育奖励实施细则》。支持企事业单位培育紧缺型专技人才。当年新获得副高及以上职称、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给予企业补贴。对获得国家、省和无锡市级各项人才荣誉或立项的人才给予相应的奖励。 六是《宜兴市技能人才引育实施细则》。支持企事业单位培育紧缺型技能人才。当年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取得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企业补贴。鼓励职业院校、定点培训机构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获得地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及工作室的给予运行补贴。获得宜兴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人才,给予荣誉奖励。 七是《宜兴市乡土人才培育实施办法》。开展宜兴市优秀乡土人才评选,对入选的,参照享受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相应待遇并优先推荐省、无锡市优秀乡土人才评选。鼓励乡土人才领办大师工作室,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定期举办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给予获奖选手奖励。 2、加大“走出去、请进来”招引人才力度 按照“走出去、请进来”原则,进一步多渠道获取人才和项目需求信息,构建企业和人才无障碍沟通的交流合作平台。 一是进一步推进落实“百校进宜兴活动”,开展校政企三方对接洽谈活动,邀请专家指导企业更好的引才用才留才。 二是进一步推进“陶都企业高校行专场系列活动”,全方位推介宜兴,推介企业,为人才与企业构建交流的桥梁,进一步加强宜兴在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中的吸引力、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落实好“大学生畅游宜兴活动”,以扎实的措施、周到的服务推进在校大学生免费游玩善卷洞风景区、竹海风景区、陶祖圣境风景区、张公洞风景区、灵谷洞风景区、阳羡茶文化博物馆、玉女潭等景区,免费乘坐公交,在指定商户消费享受折扣优惠。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感知宜兴,选择宜兴就业创业。 四是进一步推进“高层次人才体验营系列活动”,组织高层次人才通过品茶、制壶、登山等活动感知宜兴,了解宜兴文化生态底蕴,更好地融入宜兴。 3、提升人才服务效能 一是通过“送政策、送信息、送人才、送点子”,为企业开展好人才政策、岗位培训、技能鉴定、职称评定、人事代理、人才招聘等相关活动做好人才服务。不断推进和优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重业绩求实效,唯才是举。 二是优化服务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企业以博士后平台吸引高层次人才。在引进博士落户之初给予项目启动扶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抓服务,抓管理,通过硬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工作站间的联系,着力提升博士后科研工作机构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是组织专家休假考察、健康疗养等活动,切实关心专家身心健康。适时组织对外交流考察活动,并做好专家健康检查与疗养,实行定期定点。 我市将进一步致力于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设立引进人才绿色服务窗口,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先进事迹的典型示范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心、爱护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
答复时间 |
2019年5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