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人大建议结果公开

关于加强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的建议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19-05-15 16:33:47    浏览次数:363
索引号 014046317/2019-06240 生成日期 2019-05-15 公开日期 2019-05-15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综合政务 主题(二) 文秘工作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建议,函,公开 分类词 文秘工作,综合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关于加强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的建议

 

案别

市人大建议

主提人

陈发初

标题

关于加强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的建议

建议内容

近年来各地经常有初、高中学生轻生现象的报道,我们宜兴也有类似情况发生。近期本人查询了一些资料,发现中国每年有 28.7 万人死于自杀,200 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中国总人口的第五位死因,是 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在自杀者中,80%的人患有抑郁症,与高发病率形成强 烈的反差是,我国抑郁症患者就诊率不足 10%,90%以上患者没有接受专业治疗,青少年的就诊率更低,造成这一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缺少必要的家庭交流,孩子在平时和 朋友交流、娱乐的机会越来越少,造成性格的内向,心理较为脆弱。

二、学校的文体活动安排偏少,学生学习压力得不到释放。

三 、生活无规律,无节制使用电子类产品。

四、缺少必要的心情放松的环境。沉迷于网游,手游,手机聊天,长期 沉醉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严重背离,面对面交流能力极,差从而 失去自信,久而久之对生活也失去信心。有证据表明,长时间使用电子类 产品会引起失眠、焦虑、抑郁等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本人建议如下:

一、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普及知识的教育,邀请专业医生作科普讲座, 致力于消除大众对心理疾病的偏见和恐惧。

二、学校和家长建立特殊沟通渠道,如发现孩子情绪变化明显,及时互 通情况,针对性解决问题。如有必要,须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治疗。

三、加强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对健康的危害。

四 、增加学生课间活动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互动,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实施结对互动。

承办单位

宜兴市教育局

答复内容

陈发初代表:

您在市人大十七届三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加强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的建议”的建议,市政府已交我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问题的现状

目前,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全国来看,青少年学生抑郁和焦虑倾向日益严重。从我们宜兴抽样调查的情况来看,初中以上学生的学习焦虑、人际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八个方面的数据也不容乐观。

2018年上半年,我们对我市某四星级高中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从这次调查情况来看,我市中学生在学习焦虑因子上尤为突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学习焦虑感,学习压力较大。情绪敏感性和身体症状分别排在第二、第三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情绪困扰和身心亚健康状态。

但正如你所说,由于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缺失,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高,求助的意愿不够强烈,导致有效干预的案例偏少。

二、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为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教育系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快知识普及。加快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目前,我市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为保证这一课程的规范开展,我局下发课程计划,规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中学也明确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课表。

二是注重专业师资的培养。我局根据专业程度不同,分成三个层次开展专业师资培养。第一个层次是面向所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建立了宜兴市教育心理学会,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来宜开展专业培训。近几年来,教育心理学会共举行了11场专题报告会,邀请的专家都是香港城市大学岳晓东教授、南师大赵凯教授和殷飞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任俊教授等业界大伽。第二个层次是面向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举办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技能培训班。通过理论研讨、实地观摩和教学比赛等形式,着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帮助他们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效率。2015年至今,我局先后组织了三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技能培训班,共有174名教师参加了专题培训。第三个层次是面向心理辅导教师,举办了两期中小学心理咨询实务操作技能培训班。通过线上理论培训与线下实务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约请英国心理学专家王峘博士和宜兴市七色花咨询室负责人蔡萌萱分工负责,对参训学员的咨询实务操作技能进行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有效提高了参训学员的专业技能。

2.保证锻炼时间。保证青少年学生有足够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章立制,强化体育工作管理。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主管,教导主任、体育教师共同参与的体育工作领导班子,将体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整体计划 ,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落实体育工作,并把体育工作业绩列入年终考核内容,使之步入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之路。确保了各校日常体育教学工作和各项体育活动及训练落实到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二是严格管理,夯实体育教育教学。各校都能依据课程标准、江苏省及无锡市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要求,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组织开展体育教学。

学校制订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基本要求,学校每年召开运动会,举办体育节;将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表,严格实施;每天上午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安排集体体育锻炼,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严格执行体育课考勤和考核登记制度,并将结果放入学生档案;按要求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大多数学生掌握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与此同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专题教育中,能加强对学生加强体育安全教育,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是全面开展体质健康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按国家要求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妥善保存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原始数据;按照95%以上的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以上等级、10%以上的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以上等级的要求制定方案,并逐年递增目标;结合体育课、课外活动等,督促学生加强锻炼,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3.加强数据监测。及时了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开展心理干预工作的起点。为准确、快速地掌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态,我局先后采取了三个措施:

一是初步建立了全市青少年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库。2017年,我局购置了心理专业测评软件,配备到全市每个学校,便于各校采集学生心理健康数据,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青少年学生的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库。

二是进一步聚焦青少年学生心理压力问题。今年,我局与北京师范大学信息交叉与智能计算研究院合作,在我市六年级以上学生中开展了“宜兴市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状态普查”第一轮工作,主要目标有两个:首先是集中精力梳理归纳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在应对这些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压力转化路径、抗压能力等情况。其次是通过数据的积累和比较,老师和家长能够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优化应对困难的方法途径,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生活品质。截止到4月26日,我市已经有46868名学生完成了第一轮普查工作。

三是继续完善我市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干预机制。2017年起,我市就已建立起学校-市局两级心理干预机制。根据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等级,分别由学校和市教育心理学会两个层面的力量予以干预。今年借助北京师范大学强大的专业力量支撑,将出现心理压力问题的青少年学生分成四个关注等级,四级、三级关注对象由班主任负责,二级、一级关注对象由学校政教处(德育处、学生处)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师积极配合。其中部分一级关注对象还需要市教育心理学会介入,由专家指导学校心理咨询师具体负责操作。每级负责人都可以直接通过心理软件平台,在线上寻求北师大专业团队的支持。这样,就逐步建立起四层有序分工、三重专业保障的干预机制。

4.加大宣传力度。推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庭是重要支点。引导和帮助家长增强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是我市各学校家长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两项工作:

一是在学校层面加强宣传。目前,我市共有100所中小学、92所幼儿园,都已经建立了家长学校,在课程中都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列入其中。每年暑假期间,每个学校都举行“我与孩子同学习 共成长”主题报告会,向入学新生(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家长,着重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向家长提出建议。2016年至今,全市所有中小学都举行这一系列主题报告会,共有8万多名家长参加了这一报告会,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二是市级层面加强宣传。每年至少举行两次面向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会,专门约请著名专家来宜作讲座。近五年来,我们共邀请了11位专家,他们的报告都在广大家长中引起热烈的反响。去年邀请到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她关于“心理抚养”的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连台阶上都坐满了家长。

三、下阶段的措施

下阶段,我局还将加大力度,继续推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邀请卫生条线专家走进课堂。目前,我们在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普及知识教育时,都是邀请研究心理学理论方面的专家,与广大家长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以后,我们将加强与卫健委的合作,邀请一些专业医生走进校园作科普讲座,更加紧密地结合我市家长实际生活情况,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来扩大宣传效果,帮助家长消除对心理疾病的偏见和恐惧。

2.探索我市特殊学生转介的合适模式。目前,即使学校发现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没有足够的就医资源推荐给家长。下阶段,我们将采取三个措施来探索合适的转介模式:一是用数据分析来提高家校沟通的效度。与北师大合作,形成数据详实的分析报告,让家长更为客观清晰地认识到孩子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二是用书面建议书提高家长对事件的关注度。由学校政教处(德育处、学生处)等部门正式通知家长,并当场向家长出具书面建议书,要求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三是形成转介推荐名单。与卫健委合作,整理出具备资质的机构名单。学校向家长出具建议书后,可以根据家长需要予以推荐,帮助孩子尽快就诊。

答复时间

2019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