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索引号 | 014046317/2018-04302 | 生成日期 | 2018-10-19 | 公开日期 | 2018-10-19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市规划局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主题(二) | 建设规划 | 体裁 | 其它 |
关键词 | 规划,建设 | 分类词 | 计划,城乡建设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10月18日下午,省长吴政隆主持召开省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听取《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原则通过了总规成果,这是我市全面实践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蓝图,宜兴成为全省第一家通过的省级城市总体规划… |
10月18日下午,省长吴政隆主持召开省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听取《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原则通过了总规成果,这是我市全面实践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蓝图,宜兴成为全省第一家通过的省级城市总体规划改革试点城市。
一、规划编制历程
宜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自2015年9月开始着手谋划;2016年11月,新版总规纲要通过省住建厅专家论证;2017年9月,宜兴被纳入省级城市总规编制改革试点,也是全省唯一的县级市,对于我市推进城市规划改革、创新规划编制方式、完善规划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5月,顺利通过省级部门和专家论证;在经过市人大审议、社会公示、无锡市政府审议后,于今年7月上报省政府,10月18日通过了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二、规划思路和战略定位
《总体规划》对宜兴城市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定位分析。宜兴地处沪宁杭几何中心、苏浙皖三省交点门户,同时也是宁杭生态经济带中心节点和环太湖城市圈的重要节点。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摆上高位、锡宜一体化加速推进,宜兴将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总体看,《总体规划》的一大特征,就是强调把宜兴发展摆在区域大格局中进行考量,力争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根据宜兴的实际情况,《总体规划》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突出“做强”目标,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突出“转型”路径,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突出“集约”导向,促进紧凑集约发展;突出“特色”引领,全力打造长三角核心城市群中最具品质城市;突出“协同”要求,有效实现多规融合。
按照吴政隆省长去年8月在宜兴调研时提出的“着力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带靓丽明珠”目标要求,结合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锡宜一体化战略,确定了“中国陶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生态国际旅游城市、宁杭生态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通过全面保护市域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城区整体格局,持续做好文化深耕、保护和利用工作,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自信。通过充分利用优越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注重旅游发展的个性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通过积极贯彻落实“锡宜一体化”战略,更好的融入环太湖城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放大宜兴在宁杭生态经济带中的地位优势,带动城市综合协调发展。
三、《总体规划》的主要策略
围绕城市战略定位,《总体规划》提出了9项重点策略。
1、做强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大格局、做强产业、做优品质,提升宜兴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推动宜兴成为江苏对接浙皖的“桥头堡”、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排头兵”。至规划期末,市域人口规模控制在145万人、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市域城镇化水平控制在84%。
2、加强资源保护。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牢固确立“生态宜居”城市核心价值,立足全省生态保护引领区定位,以实施“263”专项行动为抓手,不断加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格落实10处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空间724.97平方公里。继续从严保护基本农田,确保76.6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
3、促进集约发展。通过低效用地优化、村宅置换调整、存量用地更新、“散乱污”企业整治等举措,到2035年,市域总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98.6平方公里以内,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4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19.96%。
4、助推产业升级。优化空间布局,由北向南形成“城镇产业发展区、城市综合功能发展区、山区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区”三大片区,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产业绿色发展,致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强化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特色,丰富旅游产业业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5、强化枢纽地位。《总体规划》把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强化宜兴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支撑,构建“空、铁、水、路”一体化立体交通网络。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推进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无锡市郊铁路S2线、宜马快速通道、常宜高速、宜长高速、锡宜高速拓宽、锡溧漕河航道整治、芜申运河改线等工程建设,加强与无锡、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交通联系,提升环太湖城市群的互联互通水平。
6、彰显陶都特色。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兴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陶文化遗产类型丰富、脉络清晰,形成了完整的陶文化遗产体系。《总体规划》突出对各类陶文化特色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多样化的陶文化特色城市空间,打造最具竞争力、无可复制的“中国陶都”城市名片。
7、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依托宜兴“阳羡山水甲江南”的资源本底,科学规划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夯实全域旅游发展基础。发挥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8个国家4A级景区的带动作用,做好旅游交通体系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优化等工作,提升旅游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文化旅游样板。
8、建设品质城市。以“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水城风貌为核心,构建滨水慢行体系,营造滨水公共空间,打造名副其实的“东方水城”。同时,更加关注群众身边的“小事”,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配置,在中心城区以步行10-15分钟为半径,规划五类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生活圈,建设高品质、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让城市更有温度。
9、实施乡村振兴。立足山区、圩区、渎区基础条件和产业特色,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市域村庄规划,规划重点村、特色村、重点(特色)村562个,分类引导发展;稳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村庄形象提档升级。以“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管理”七大体系为重点,形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同时,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让城乡居民共享高品质的现代生活。
未来一段时间,我市将认真落实吴省长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的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细化规划目标任务,精心部署组织实施,把宜兴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产业兴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全力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