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搬迁让村民圆上“新房梦”
索引号 | 014046317/2018-05852 | 生成日期 | 2018-07-17 | 公开日期 | 2018-07-17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
发布机构 |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 公开形式 | 网站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
主题(一)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主题(二) | 城乡建设(含住房)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乡镇,建设,整顿 | 分类词 | 城乡建设,综合 |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况 | 编者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中,一批宜兴农人用勤劳和智慧,在陶都大地上,创造了一个个富有特色的生动实践。即日起,本… |
编者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中,一批宜兴农人用勤劳和智慧,在陶都大地上,创造了一个个富有特色的生动实践。即日起,本报推出“乡村振兴的宜兴特色”专题报道,通过探访我市农村农业发展的先进典型,记录宜兴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为乡村振兴助力加油。
昨天一大早,和桥镇大生村的王汉良在村部郑重签下了集中搬迁意向书。告别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这位年逾六旬的汉子虽有不舍,但想到能搬进配套齐全的“小别墅”,又充满了甜蜜的期待。大生村寺西组今年实施集中搬迁,拆旧迎新,在这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麻烦事”,但在村委和村民议事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村民们的重重顾虑最终变成张张“赞成票”。这也为我市更好地推进平原圩区农户建房建设积累了经验。
寺西组村民能实施集中搬迁,圆上“新房梦”,靠的是我市农村农户建房审批的“解冻”。2005年,为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遏制农村无序建设的蔓延,我市出台相关政策,暂时冻结农村农户建房的审批。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这项政策已不符合实际情况,制约了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2016年,在广泛听取民意、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宜兴市农村农户建房规划管理办法》,奏响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新乐章。
“对于农房翻建,我们期盼许久了。”大生村党总支书记樊平平说,在圩区农户建房问题上,大生村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2015年,因和桥环滆湖公路建设需要,为化解部分村民在整体搬迁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大生村创新实行村民自治新模式。各自然村选出3名以上村民代表,结合挂钩的村党组织代表、村委会代表及有威望的老同志组成议事小组。村委和村民议事小组共同管理、协调搬迁事务,许多问题在萌芽期就消除了。短短9个月时间,大生村就完成了拆迁任务,村民们兴高采烈地住进了集中安置的新水新村。
寺西组是全市新政出台后大生村实施的首个试点。寺西组大部分农房都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房屋都是“空斗墙”,没有用钢筋混凝土,几十年过去了,屋顶漏水等状况频发,居民改建愿望强烈。由于当地农宅都是“联排式”的,基本没有独栋独户,单户翻建几乎不可能。于是,村里选择了整体搬迁方案。虽然前两年就有了先行经验,但去年年底,搬迁意向传出时,寺西组村民内部依旧“炸开了锅”。
早已搬到和桥街上居住的吴孟均等村民对此举双手赞成。吴孟均算了这么一笔账,村上的老房子早已破败不堪,翻新改造用于出租,每年最多收入几千元。而老房拆迁,拆迁费、政府奖励等各项费用加在一起有十几万元,自己只要再掏十几万元,就能在居民集中安置点选套200多平方米的“ 小别墅”。虽不能“ 上市”交易,但大家心知肚明,其价值应该有40多万元。
王汉良起初是反对的,村干部到他家征求意见时,也没给好脸色。“老百姓大半辈子苦点钱全砸房子上了,拆了老房子,再添钱去盖新房子,这不是折腾吗?”王老汉的转变是在实地参观后。6月初,村里租了辆大客车,邀请部分村民到新水新村参观。“不能只听村干部说,要亲眼看到才能相信。”参观回来,王汉良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一下午,他说:“说心里话,我真没想到集中居住区建得那么好。房子是高颜值的乡村别墅,配套是城里小区的标配,绿地、广场应有尽有,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社区,谁不想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
“百姓百姓百条心,如何更好拆旧换新,村民有多种不同意见,我们在议事机制下实现了更细致的沟通,问题得以早发现、早处理,否则拖个一年半载都有可能。”村民代表王小洪说。每户宅基地占地面积不超过135平方米,家中子女多的可按政策另行分户并享受宅基地安置,等等。老百姓有疑义的,议事小组成员一一上门解释。对几套供选择的户型,议事小组成员听取了大部分村民的意见,与小部分持不同意见的村民耐心沟通,并召开了多次村民会议,最终选定了两户联排,前有院子后为客厅、厨房的户型。搬迁方案公布后,也有家庭较困难的村民提出,每平方米1000元的建设费用拿不出怎么办? 改建时,过渡期住哪儿?这些,村里早就想好了。村委联系了银行,为村民提供贷款,对过渡期有困难的,村里也会全力协调解决。今后的选房等也将通过“抽签”等形式进行,确保各环节公平公开,努力让村民更满意。
“目前,寺西组28户村民已有26户签订了集中搬迁意向书,其余2户正在拆迁评估中。我们争取今年年底开建,明年让村民搬进新居。”在樊平平看来,实施集中居住不失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剂良方。将分散的村民集中安置,不仅改善了村民们的居住条件,降低了村庄环境整治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支,还能有效提高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集中搬迁节省出来的土地可以置换成二、三产业用地,由镇、村组织统一开发经营,更好地增强集体经济实力,进而为改善农民群众的福利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