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02期
市政府关于印发2017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时间:2017-05-02 16:21:09   [        ]     
文号 宜政发[2017]55号
制发机关 宜兴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7-05-02
文件类别 通知
文件状态 执行中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政府工作目标与总体要求及2017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切实抓好今年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将全年的目标任务分解成50项具体工作任务,在各分管市长的领导下,由责任部门分别负责落实。现将《市政府2017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印发给你们。各级各部门要对照目标任务,明确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位。市政府将定期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宜兴市人民政府

    2017年4月16日

市政府2017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

 

 

综合目标分解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市发改委、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市发改委、商务局)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市发改委、经信委)

4、万元GDP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市发改委、经信委)

5、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完成省、无锡市下达任务。(市环保局)

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市人社局)

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内。(市发改委、物价局)

8、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市发改委、市委农办、市人社局)

具体任务分解

一、农业农村类

1、以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市委农办、市国土资源局、法制办、供销总社、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稳妥推进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着力实施“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市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因地制宜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有效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2、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市农林局、规划局、水利农机局、市委农办、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强化农业科技改革、农业产品改良、设施装备应用。完善农业产业体系,优化特色产业布局,打造“丘陵山区休闲观光农业”“平原圩区传统基础农业”两大全产业链板块。

强化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2万亩;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1万亩、高效设施渔业面积1000亩,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5%以上;新增“三品”30个。

发展农业融合经济,完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杨巷稻米试点项目。

切实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建设,重点抓好徐舍镇、杨巷镇两镇试点工作。

3、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品质。(市建设局、规划局、市委农办、市公用事业局、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以全域化为方向,强化规划先行、政策支撑,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彰显乡村特色风貌,传承文明乡风民俗,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乡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典型引路”向“面上提升”拓展。

高标准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3个、康居乡村示范点2个。

4、构建多元化农业经营服务模式。(市农林局、供销总社)

围绕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量,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

5、支持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市农林局、国土资源局、金融办、市委农办)

彻查梳理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促成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农信贷”等融资担保平台,多措并举强化农业金融支撑。

加强耕地保护,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开展农村建设用地调查,科学运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成果,为农业持续增效奠定基础。

6、全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市水利农机局、公用事业局、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启动新一轮城乡防洪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新孟河延伸拓浚、圩区达标、山区库塘除险加固、城市应急防汛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增强全市整体防洪能力。

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塍、万石、丁蜀等3个项目区建设。

二、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类

7、集全市之力主攻项目。(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政务办、监察局、市委办、政府办)

建立“比项目质量、比建设进度、比产出贡献”的目标考核和政策激励体系,强化全市聚精会神抓项目的鲜明导向,确保全年引进超亿元制造业项目30只。

构建以四套班子领导为主的项目挂钩机制、以经济主管部门为主的项目服务机制、以市级督查为主的项目督查机制、以定期观摩为主的项目促进机制,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见效。

8、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市经信委、市场监管局、环科园、官林镇)

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5%。

启动实施《宜兴市制造业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引导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四化”发展,着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互联网化提速、结构调整优化、绿色低碳升级、组织保障提升等五项工程,不断增强全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高端线缆产业创新发展,鼓励线缆企业进军“特种化、智能化”等领域,扩大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赢得更多行业话语权,力争创成全国电线电缆质量提升示范区。

引导环保企业与国际国内领军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嫁接资本和技术优势,进一步增强环保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顺应化工产业转型新要求,引导有规模、有潜力的化工企业转变发展模式,走清洁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继续坚持技改扩能不放松,推动陶瓷耐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扩容补链,向“专精特高”方向迈进。

9、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市经信委、市场监管局)

深入实施质量升级、品牌增效、标准提档三大工程,以及“中小企业进规模”工程,引导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着力提升产品“含金量”、壮大企业“软实力”。

积极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全年培育发展2个宜兴市市长质量奖、争创江苏省质量奖企业1家、争创无锡市市长质量奖企业1家。

10、抢夺标准行业新话语。(市市场监管局)

全年成立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1个以上,主导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15个以上。

11、聚最优资源做强园区。(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丁蜀镇、官林镇)

集中各类优质资源和要素向园区倾斜,推动“一园两区”扩开放、强实力、提能级,加快成为投资的主阵地、项目的大本营、产出的保障地,确保投资增速、项目数量、财税增幅较一般板块实现翻番。

环科园发挥国家级平台多、国际化合作广等优势,建立“环境医院”实体化运作、市场化经营模式,承接一批环境治理工程,落地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引育一批环保上市企业,确保新增上市环保企业3家;加快推进帝特律电动汽车、远东福斯特高端动力电池、双盾环境除霾装置等重点项目,壮大园区经济总量。

开发区把项目作为立区之本,瞄准重大产业项目、专精优特项目、新兴产业项目,力争引进超10亿元项目4只;全力抓好灵谷化工汽车清洁剂、东方环晟电池片等一批在手项目,完成后劲投入1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50亿元。

陶瓷产业园区一手抓特色产业提升,重点引进高端陶瓷耐材项目,扩大陶瓷产业集群影响力;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加速实施通用机场、海翼飞机、华飞航空等项目,全力抢抓通航产业发展机遇。

官林镇完善支撑平台,提升承载能级,进一步建强“国家电线电缆产业基地”。

12、精准发力服务发展。(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政务办、金融办、上市办)

修订完善“又好又快”政策措施,推动土地、金融等要素保障向优质企业倾斜,大力扶持转型成效好、带动作用强的企业,重点激励税收贡献多、增幅大的企业,进一步强化“扶优育强”的发展导向。

加强拟上市企业梯队建设,强化企业资本经营指导,力争新增主板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以上,让更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裂变扩张。

开展闲置、低效用地处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全年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7100亩,2014年、2015年、2016年新增建设用地供地率分别达到80%、70%、50%。

13、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市经信委、国土资源局、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江苏有线宜兴分公司)

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资源,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创建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5家,加快“宜兴制造”向“宜兴智造”转变。

继续深化“数字宜兴”建设,实现千兆光纤到楼入户、无线网络全覆盖。

开展“智慧宜兴”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

三、服务业类

14、着力强化金融支撑。(市财政局、金融办、发改委、经信委、人民银行、银监办)

完善金融机构考核机制,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确保制造业贷款规模明显增长。

加强上下对接协调,鼓励银行通过组建存量银团、实施联合授信,保持贷款存量,有效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发挥市镇两级周转金等政府性平台的引领作用,积极构建“资金池+银行+担保”的风险共担体,着力化解企业融资“担保难”“转贷难”问题。

15、加快修复金融生态。(市委政法委、市财政局、金融办、经信委、公安局、国税局、地税局、法院、检察院、人民银行、银监办)

按照“稳旧控新”思路,将工作重心由风险化解向生态修复转变,确保不良率控制在2%左右,营造稳定有序的金融环境。

保持严打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强行政司法联动,从严从快从重处置典型案件,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

加强企业财务信用平台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快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加速推进重点出险企业分类处置,提高定向打包精度,加大清收盘活力度,帮助优质企业尽快摆脱担保链束缚。

定期开展企业“健康体检”,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监测机制,

密切关注企业资金运行情况,提高风险处置的预判性和主动性。

16、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市发改委、商务局、住房局、宜城街道、丁蜀镇、万石镇、官林镇、高塍镇)

优化城中核心商圈,培育城东新兴商圈,引导万达广场、八佰伴等商贸骨干做优业态,建成阳光100凤凰街,进一步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态。

依托万石国际石材城、卓易创业软件园等载体,做大现代物流、软件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

紧跟电商发展大势,推动线缆、陶瓷、石材等产业与电商嫁接融合,争创省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镇(或村、企业)2家。

按照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思路,加快商业房地产和镇区商品住宅去库存,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管理点,促进房地产业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17、推动旅游业做大做强。(市旅游园林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国资办、商务局、市委宣传部、市场监管局、城管局、物价局、公安局、市旅游产业集团、丁蜀镇、湖父镇、张渚镇、西渚镇、太华镇)

立足“全域旅游”战略定位,强化旅游改革发展高位统筹,以全域旅游规划为统领,优化协同旅游规划、城市规划、国土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及其他各类产业规划,推进多规融合,构建全域旅游协调联动的新格局。

集中力量推进“三区同创”,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动阳羡生态旅游区、善卷文化旅游景区丰富内涵、优化配套,整体提升核心竞争力。

顺应特色小镇发展趋势,围绕陶文化体验、深氧度假、禅居康养等主题,致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善、形态精美的旅游小镇。

继续加强旅游资源资产的挖掘、整合、推介,吸引有品牌、有实力、有市场的优质主体参与开发,全力招引重特大项目,加快阳羡湖旅游小镇、水墨田园、云邑兰博基尼水疗度假村、揽云谷等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旅游产业化进程。

主动探索“旅游+”模式,提升旅游业与文化、农业、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的融合度。

实施品牌营销策略,坚持以节兴旅、以会促游,精心筹办陶瓷文化艺术节、素食文化博览会等重大节会,进一步提升宜兴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开展旅游诚信单位评创活动,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旅游行业价格行为,推动全市旅游业规范、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科技人才类

18、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

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省企业研发机构“百千万”计划,培育更多创新型增长点,做大做强高新企业集群,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6家。

用好用活现有各类创新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集成创新和技术攻关,实现平台建设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让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力争新增无锡市级以上创新载体2家以上。

19、加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引进力度。(市科技局)

实施“陶都乡贤”反哺工程,发挥宜兴籍大学校长、院士教授的学术影响力和资源带动力,精准筹办“陶都企业高校行”、“专家教授宜兴行”产学研专题对接会,促进科技资源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力争引进产学研合作项目140只、国际技术合作项目10只。

20、推动知识产权量质并举。(市科技局、市场监管局)

全年完成发明专利授权300件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5件。

围绕产业强市战略,大力加强商标名牌培育,力争全年新申报江苏省著名商标15件、无锡知名商标20件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新增江苏省名牌产品5只、无锡市名牌产品8只。

21、不断厚植人才优势。(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科技局、经信委、教育局)

将引才与引资、引智紧密结合,丰富“陶都英才”内涵,发挥“科技镇长团”桥梁纽带作用,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宜创新创业,引育国家专家、省“双创计划”人才20名。

实施新时期宜商培育工程,构建制度化、专业化培训机制,帮助企业家拓宽视野、转变思路、更新理念,努力打造一支敢创大业、善于经营、诚信担当的企业家队伍。

弘扬“工匠精神”、推进产教融合,开展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加快建设一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五、改革开放类

22、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市发改委、交通运输局、政务办、法制办、人社局、编办、市场监管局、国资办)

深化“放管服”改革,研究出台“模拟审批”等政策意见,加快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建立以权责清单为核心的高效审批模式,扎实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实现审批标准化、扁平化、便利化,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营造全省一流的政务软环境。

探索以市场监管领域为重点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执法队伍、下移执法重心。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逐步实现全程电子化登记。

加快推进国企改革,试点组建交通产业集团,切实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稳步推进全市出租车行业结构改革,努力构建多样化、差异化出行服务体系,促进出租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出行需求。

2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监察局、审计局)

强化镇级债务限额目标管理,发挥联合融资平台积极效应,推动存量债务“优结构、降成本”。

创新“拨改投”“拨助贷”等财政扶持方式,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深化国地税合作,加快推进共建办税大厅,为纳税人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办税服务。

24、以强攻招商扩大开放。(市商务局、经信委、发改委、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丁蜀镇)

科学把握全球产业资本流向,深耕上海、对接北京,瞄准港台、紧盯日韩,积极抢抓先进制造业项目转移机遇和溢出效应,通过结对招商、蹲点招商、专题招商等形式,争取落地一批补链型、强链型重大内外资项目。

依托本土优质企业、现有优势产业,深入对接央企国企、实力民企、知名外企,加大推介力度,全力促成一批兼并重组、战略合作项目。

建强市投资促进中心,设立宜兴(上海)商务代表处,建优招商队伍和招商网络,探索板块间“项目统筹流转”机制,构筑上下联动、园区引领、镇街并进的招商工作格局。

研究更具针对性的绩效考评办法,在薪酬分配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管理,体现“既传递压力、又激发干劲”的双重导向。

25、推动外贸稳定增长。(市商务局、口岸办、宜兴检验检疫局、无锡海关驻宜兴办事处)

落实外贸企业各项扶持政策,确保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保持正增长。

六、生态环保类

26、扎实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市环保局、发改委、经信委、农林局、太湖办、公用事业局、财政局)

全面启动“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同步、互促并进(2017年度具体目标任务按照《宜兴市“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2017年工作计划》为准)。

27、打响水体治理攻坚战。(市太湖办、水利农机局、经信委、公用事业局、环保局、农林局)

严格落实“河长”“断面长”管理职责,建立健全一河一策、共抓共管工作机制,抓好上年度13条河道接转工程,推进新一轮14条河道的整治工程。

认真实施化工行业“四个一批”,积极推进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化工企业关停并转迁工作,深化畜禽整治、生态清淤、工业点源治理等专项行动,全力削减氮磷排放总量,稳步提升入湖河道水质。

加强农业面污治理,完成《宜兴市畜禽养殖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确定的2017年各项目标任务。

坚持市场化方向,研究探索蓝藻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实现太湖安全度夏。

28、打响大气治理攻坚战。(市环保局、农林局、发改委、经信委、公用事业局、公安局、商务局、建设局)

继续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控排、减煤、禁烧等举措,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20只以上。

继续推进新一轮燃煤锅炉整治,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进一步压降燃煤排放,力争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超10%。

研究挥发性有机物有效治理途径,重点开展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等行业专项治理,持续推进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等综合整治,常态化落实秸秆禁烧机制,最大限度控减大气污染因子。

29、构建生态从严监管新格局。(市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局、国土资源局)

严把产业项目准入关,坚决防止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落户。

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区域生态补偿等工作,有效控制和盘活环境容量指标。

推动监管重心下移、提升基础管理水平,构建职责更明、覆盖更广的网格化监管体系。

增强环保执法刚性,重拳打击违法违规排放等行为,促进企业自觉落实环保责任、不断强化环境治理。

落实共同责任,加强土地综合执法监管,开展土地执法模范创建活动,推进土地例行督察剩余问题整改和2016年度卫片执法监督检查。

30、构建生态修复新格局。(市公用事业局、环保局、农林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太湖办)

突出抓好太湖、滆湖、三氿五荡及饮用水源地等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治理水污染与涵养水生态、打造水景观有机结合。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全年新增造林面积0.4万亩,其中成片林0.3万亩,新建省级绿化示范村12个;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0%。

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完成重点地区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科学有效防治土壤污染 。

完善固危废处置利用机制,提高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水平。

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类

31、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公用事业局、环保局)

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加强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市防洪、海绵城市、环境整治等规划的相互衔接、多规融合,形成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系统性规划。完成“规划一张图”系统建设。

32、启动“城市更好”提升行动三年计划。(市建设局、规划局、公用事业局、交通运输局)

加快启动“城市更好”提升行动三年计划,推动城乡建设由拉框架、扩规模向增内涵、优品质转变。

33、加快构建更为便捷的市域交通网络。(市交通运输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

做好常宜高速、宜长高速、宜马快速通道、范蠡大道北延(一期)、104国道环科园段改线前期工作,配合做好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规划设计,开工建设360省道西张段、周杨公路、潘西线等重点工程,确保环科大道南延段、宁杭高速宜兴东互通、云岭路、善龙路全线贯通,完成老104国道徐宜段、丰张线丰徐段、和闸线等路面改造工程,完成150公里镇村道路和25座危旧桥梁改造。

34、进一步提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市公用事业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启动实施桃花水库、氿滨水厂扩建等工程,铺设供水管网80公里,进一步强化饮用水安全保障。

力争开工建设光大垃圾二期扩容工程,稳妥推进飞灰填埋场改造和污泥处置项目,新建城北垃圾中转站,切实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新建污水管网200公里,大规模推进村庄污水治理,启动780个村庄的污水处理工程,力争在污水主管网已覆盖范围内的工业集中区、城镇建成区做到应纳尽纳。

全面完成全市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启动实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项目,加快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完善天然气管网体系,完成60公里燃气管网建设,完成老小区天然气入户改造3000户。

35、不断推进老城改造。(市建设局、宜城街道、丁蜀镇)

继续提升宜城、丁蜀城区形象,推进陶都路、宜浦路、宜北路等道路工程,综合改造11个老小区、3个城中村。

36、进一步提升优化城东新区形象。(市建设局、公用事业局、公安局、宜城街道)

推动城东保利文旅综合体、城东派出所、枫隐广场等重点工程建设,实施教育东路东延工程,进一步提升东氿区域景观设施,打造更加靓丽的滨氿花园城市。

37、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市城管局、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编办、住房局、公安局、物价局、法制办)

深化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综合执法机构改革,着力构建符合宜兴实际的“大综合”“大城管”执法管理工作新体系。坚持疏堵结合、管教并举,切实运用行政管理、社会引导、现代科技等手段,构建更为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

认真做好包括智慧城管中心、城东城市管理、市容管理在内的城东“三合一”平台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深入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接续行动,巩固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成果,突出问题导向,将城区“严管路”拓展至20条,着力缓解交通秩序混乱、违章停车、小区物业管理、占道经营等难题,进一步完善停车服务、物业管理收费管理办法,补齐城市管理短板。

推动镇级城市化提标创优,持续改善镇容镇貌,同步提升城乡综合管理水平。

八、社会事业类

38、切实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市教育局、教育督导室、建设局、丁蜀镇、张渚镇)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快教育重点工程建设,新建东氿新城小学、幼儿园,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新建工程、丁蜀中专学生创业中心建设工程、二实小南校区加固工程等政府实事工程,扎实推进张渚中专改造工程、教师发展中心报告厅建设工程等一批教育重点工程。

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推进阳羡中学创建省四星级高中。

扎实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对接,积极探索组建职教集团,落实职业学校管理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装备提升、质量提升、创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大工程。

39、深化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市卫计委、建设局、宜城街道、周铁镇、环科园、和桥镇)

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扩大医联体试点范围,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普惠共享。

加快启动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及新的和桥医院建设,确保市精神卫生中心、120急救指挥中心、血站等工程完工,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40、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陶瓷行业协会、丁蜀镇)

以传承“陶文化”为主脉,推进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遗,实施蜀山古南街改造,加强古窑址和陶瓷工业遗产修缮,持续打响“宜兴窑系”文化品牌。

加大古镇名村、文物古迹、文化遗存保护力度,延续文化宜兴的历史印记。

着力打造宜兴特色文艺精品,出台有关美术、戏曲、歌曲等重点领域的政策措施,围绕重大节庆活动打造一批有分量的节目和品牌。完成大型历史原生态情景剧《阳羡文华》、大戏剧本《海棠花开——苏东坡与宜兴》文本创作。

依托市文化中心大力引进高品质文艺演出和艺术展览,精心组织各类文化基层行活动,完成全年100场任务。

41、不断提高文体产业发展水平。(市文广新局、体育局)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加大文化众创空间建设力度,提升文化产业贡献度。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8亿元,占全市GDP的4.1%。

制定全民健身活动计划,确保每月市级活动至少2项。推进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高水平办好一系列有影响的国内、国际体育赛事。

42、提升城市文明内涵。(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

坚持高位统筹与协同联动、巩固提高与查漏补缺有机结合,全力塑造城市文明形象,力争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文明教育、公益宣传等活动,引导市民群众在参与创建中固化文明习惯、涵养文明风气。

43、创新就业创业机制。(市人社局)

完善创业就业政策体系,强化“援企稳岗”政策支持,打好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岗位开发“组合拳”,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

推进大众创业,加强各类创业载体建设,扶持自主创业1900人。

44、切实聚焦富民增收。(市委农办、市农林局、各镇、街道)

围绕增加土地收益、农业经营收益、资产性收入,积极创新资金、资产、经营权等入股合作方式,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实施“强村富民”工程,持续发力精准扶贫,推动25个经济薄弱村完成脱贫转化发展目标。

45、稳步提升保障水平。(市人社局、民政局、住房局、宜城街道、环科园、丁蜀镇、湖父镇、太华镇)

促进社保扩面,压降断保人数,确保新增社保扩面1万人。

城乡低保、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分别提升至每人每月700元和185元。

持续提升养老服务,加快推进九如城二期、苏欣护理院三期、丁山敬老院、湖父敬老院的新建及太华敬老院的扩建。强化养老领域民生保险机制,实现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养老机构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安康关爱行动覆盖率分别达100%、70%、45%。

加快棚户区改造,完成5110套(户)改造任务。

推动慈善机构向村、社区延伸,完成全年募集善款3800万元,新增村(社区)慈善基金5个。

46、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信访局)

深化“平安宜兴”“法治宜兴”建设,高标准完善“三网三机制”,持续提高治安防控智能化、网格化水平,严密防范、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完善全流程的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健全“大调解”工作格局,理顺基层司法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逐步推开社区协商自治创新试点,提升社区治理的群众参与度。

47、不断深化公共安全网络建设。(市市场监管局、公安局、安监局、消防大队)

科学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长效监管措施,不断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有效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推动落实小城镇消防规划修编工作,年内完成率达100%。

九、政府自身建设类

48、健全科学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市政府办公室、监察局、法制办、司法局)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自觉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推动决策程序更加科学规范、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确保行政行为于法有据、合理合规。

深化法治文化建设,高标准开展“七五”普法,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

确立正向激励导向,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和治理“为官不为”行为的办法,为改革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推动政府组成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发展一线勇于担当、建功立业。

49、保持风清气正的良好政府形象。(市政府办公室、监察局)

进一步立规明矩、正风肃纪、倡俭治奢,多措并举扎紧制度围栏,推动廉政巡察工作向基层延伸,管好“微权力”,严防“微腐败”。

巩固和扩大“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坚决防止“四风”问题隐身变异、反弹回潮,始终做到心中有戒、行有底线,保持风清气正的良好政府形象。

始终把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坚持驻村蹲点、访贫问苦、结对帮扶等好做法,让“三解三促”“连心富民,联企强市”大走访活动更有成效。

50、积极构建阳光透明化政府。(市政务办、市政府办公室、监察局、市委宣传部)

推行“阳光政务”“掌上政务”,善用各类媒体资源,推进政务公开,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

及时更新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切实做好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工作,更好满足群众获取和利用政府信息的需求。

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搭建敞开式对话平台,畅通新闻发布、市长信箱、“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等政民互动渠道,进一步扩大政府集群网站及“宜兴发布”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影响力。